记者了解到,去年的11月30日,剧中主创人员来到巨一集团双屿鞋都厂区取景拍摄。巨一员工也应邀协助拍摄,友情客串其中的多个角色。为支持剧组拍摄,巨一为其提供了设计室和样品室。当天上午,剧组来到公司后,立刻投入到紧张工作中。此次拍摄的内容是主要演员金泽灏扮演的黄小威和何杜鹃扮演的刘灵子在鞋厂设计室设计鞋子新款式、完成设计稿的场景。
前晚6时,刚刚在北京参加完《温州两家人》新闻发布会的该剧温籍编剧人李涛,乘机回到了温州。2个小时后,他在自己位于市区的一间办公居室内,受邀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披露了该剧在创作、拍摄中过程中的大量幕后故事。李涛说,他现在心里没有压力,有的只是期待,36集剧每集都有一个让观众意想不到的高潮,他特别期待看到观众的反映。
创作过程:60万字剧本是这样写成的
侯三寿和黄瑞诚是一批温州商人的写照
记者:
怎么会想到再创作《温州两家人》?
李涛:
《温州一家人》是在2012年11月播出的,播完后“温州人干的真苦”的创业精神感动了无数观众。央视专门为该剧召开研讨会,会上各方专家、学者均对该剧充分肯定,再拍一部的想法最早也就产生于那时。很快,该想法也得到了温州各方的响应,温商赵顺亮也再次找到高满堂老师,希望再拍一部。
且从编剧的角度来讲,拍第二部也有创作基础,《温州一家人》的故事时间线是从1978年至2002年,2003年之后没有反映,第二部可以写。2011年前后,温州经历了金融风波,这更能激发编剧的创作欲望,希望去反映温商在碰到困难、危机、坎坷时的表现。
记者:
最初就打算拍续集,还是另起炉灶?
李涛:
最初是打算拍续集的,但后来高满堂老师和我,觉得要续写第一部的人物故事,具有创作局限性。到底要不要跟在第一部后面进行续写,我们首先考虑到的是周万顺这个人物,时间跨入到2003年至2013年,要对这个人物进行再丰富,存在很多局限性。比如,周代表了创业初期的一代企业家,知识水平相对不高,但2003年以后温州企业开始走向国际舞台,如果按周这个人物进行延续,比如让他去攻读更高的学历,去进行国际商务谈判,会让人感觉到不可信。一部戏的主人公如果不可信,戏就站不住脚了。
接着,我们开始考虑第一部中的其他角色,尝试把前戏中的配角塑造成续集中的主角,我和高老师都想到的是阿雨的前夫这个角色。但我们说了几场戏,又发现问题了,他和阿雨离婚后,一直是个孤家寡人,阿雨的孩子也还小,没法反映80后温二代的故事。且2003年后,从温商温企这个角度来讲,温商们已赚到了第一桶金,初创公司已大多变成了集团公司,该人物也不具这样的创作基础。最终经过多方采访、讨论,我们决定不把第二部做成第一部的续集,而是做成它的姊妹篇,重新创作所有的人和事,和第一部不做关联。如果说有关键,也仅是时间跨度上的关联。
记者:
听说主创团队曾四下温州进行采访?
李涛:
在我的记忆里,主创团队应该是五下温州。第一次来温是2013年春节后,高老师和我先后接触了南存辉、王振滔及胡福林等人,也了解了许多温二代的情况。回到北京后,我们就新剧的思路、人物等讨论了半个多月,每天都聊。真正动笔写是从2013年5月开始的,一稿提纲拿出来就有17万字。之后高老师又多次来到温州,补充采访。有一次,得知在非温商回浙开会,部分人回到了温州,高老师便马上飞来了温州,逐一采访。如此一来,一年多的时间里,主创团队共接触了近150位温商,20多位温二代。二稿提纲写好时,文字已扩充到了46万字,后续的剧本创作又经历了三稿,剧本文字量最终达到了60多万字。
记者:
剧中的侯三寿和黄瑞诚是否有原型?
李涛:
两位剧中主人公,演绎的不是个体温商的故事,而是一批温州商人的写照。他们一个敢闯敢干敢想(侯三寿),一个稳扎稳打、稳步前进(黄瑞诚),我们会综合他们的个人性格、企业轨迹,将现实中发生在多个温商身上故事,集中到剧中温商身上。比如,森马集团董事长邱光和关于新木桶理论的经营之道,我们就加到了侯三寿的身上,温州开元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李跃胜的部分生活故事,我们就加到了黄瑞诚的身上。
感人故事:金融风波中温商抱团取暖
“30只手像森林般举起”
记者:
能否透露一个剧中感人至深的情节?
李涛:
有一场戏,反映的是在金融风波期间,温州30家经营较好的企业,准备每家出资2000万元,成立转贷周转资金,给困难企业进行周转。举手表决时,30家企业的代表全部将手举起来。这场戏是在温州拍的,孔笙导演和我说,他坐在监视器前看的时候,都流泪了。流泪的原因很简单,现实中的温商就是这样做的,我和高老师听到这个故事时,也都眼含热泪。都说温州人爱抱团,在最困难时抱团,这种精神震撼人心。我在剧本中写道:“30只手像森林般举起。”
记者:
现实中还有哪些温商故事打动了你?
李涛:
温州是个不缺乏感人故事的地方,比如李跃胜的故事。当时温州正值金融风波期间,有负债企业主深夜给他打电话,流露出想跑路的意思。李说,你等我,你缺多少,我给你补。对方对他说,你给我我也还不了。但李说,还不了我也先给你。当时很多人都劝他,这不是一家企业的问题,你不但救不他们的,弄不好你自己也会跟着死。李却说,救不了也要救,只要我有力,我就要救,死就让我跟他一起死吧。这些经典的话,我都写入了剧本中。
深刻意义:作品揭示中国民营企业家新境界
对当下改革具有警示意义
记者:
剧中的温二代是怎样的?
李涛:
我们在该剧中想反映80后的温二代,有人说80后是缺乏责任感的一代人,第一代企业家的辛苦创业毁了第二代。但我们发现,现实中的例子真不是这样的:有到父亲的企业里接班的,比如郑秀康的儿子、周大虎的儿子;也有选择自己创业的,比如温邦彦的儿子,在杭州做他自己的投资公司。我们觉得他们了很不得,在具备经济基础的同时,兼有知识,这使得他们看问题更有高度、视野也更宽阔。
我和高老师都是50后生人,当年受的教育都是希望自己先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而二代们则不一样,他们更想自己先成为一个有趣的人。这个想法不错,人有趣才有生命力和活力,才有创造力和创新力。
剧情发展到后面,有一场涉及温二代的感人戏,拍摄时我们的导演、演员、摄像都流泪了。当家里因金融风波出现大变故时,一个从没上过班的孩子,走进了公司,去担当自己的一份责任。他不知道自己挑不挑的起来这份重担,但他愿意到公司去,和公司里的员工一起坚守。那是一种可敬的担当。
记者:
这部剧最想传递出怎样的现实意义?
李涛:
《温州两家人》是一部现实主义、现实题材作品,比起《温州一家人》内容更厚重,矛盾更尖锐,视野更开阔,令人反思和借鉴的经验也更丰富,对当下的中国经济改革,更具现实意义和警示意义。比如,我们在在剧中聚焦企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对金融改革也提出了一些思路。整部剧最想反映的是,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之后,中国民营企业家所面临的困难、所承担的责任,所经历的艰难发展历程,以及使中国经济走向世界、融入全球的境界与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