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之家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相关文章推荐
稳重的皮带  ·  缴费说明·  10 月前    · 
高大的苹果  ·  A社神作 妻中蜜(1-3 ...·  1 年前    · 
慷慨大方的硬盘  ·  第七章 ...·  1 年前    · 
:
twitter line
研究生: 錢拓
研究生(外文): Chien,Tuo
論文名稱: 魏建功音學述評
論文名稱(外文): Wei Jiangong phonological academic research
指導教授: 陳新雄 陳新雄引用關係 李添富 李添富引用關係
口試委員: 姚榮松 曾榮汾 葉鍵得 金周生 李添富
口試日期: 2013-01-30
學位類別: 博士
校院名稱: 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 中文系
學門: 人文學門
學類: 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58
中文關鍵詞: 魏建功 古音學說 音軌說 韻書殘卷 國語運動
相關次數:
  • 被引用 被引用: 1
  • 點閱 點閱:587
  • 評分 評分:
  • 下載 下載:6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 書目收藏:1
天主教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指導教授:陳新雄 博士
李添富 博士

魏建功音學述評

研究生:錢 拓

摘要

魏建功先生(1901.11-1980.2),字天行,江蘇海安人,是著名的語言文字學者、教育家、書法家、國語文推動者。魏先生不僅繼承與發揚了錢玄同先生融合中西,貫通古今的研究精神,開創了音韻學現代化的道路,亦是漢語語言學的開拓者。
魏先生畢生積極從事語文教育和研究,其音學成就具有豐碩的學術價值,於音韻學史上普遍的受到肯定。本文將魏先生的音學研究成果分成四大領域,加以深入探析:第一、「古音學說」。魏先生將新的科學方法以及比較材料應用於古音研究,將古音就陰、陽、入三聲,分為五大類,訂為古韻六十二部,並全面性的構擬輔音韻尾。第二、「音軌說」。在《古音系研究》中魏先生將音韻演變理論分為三部、二十軌、一百零六系變化條例,並逐項陳述,體系完整。據其脈絡加以爬梳,可以考知魏先生之音論觀點,對新學說之啟迪,並可得見其繼往開來之精神。第三、「韻書殘卷論」。魏先生於韻書殘卷之研究,正值新材料不斷問世之際;而先生除參與編纂《十韻彙編》,卓有大功外,更繼王國維之後,撰有頗為豐富之殘卷論述。其中有關切韻系韻書之探討,自成體系。第四、「國語運動」。在國語運動的進程中,魏先生因應時代需求,採用注音符號、方音比較等新方法,就言文一致、語言統一以及語言規範等語文範疇,分別進行深入探討,提升了國語文研究的層次與意涵。本文以此四端,作為基礎,期能對魏先生於音學研究之發明,略盡闡揚之功。

關鍵詞:魏建功、古音學說、音軌說、韻書殘卷、國語運動
論文總頁數:363頁

Mr. Wei Jiangong (1901.11-1980.2) is a well-known language scholars, educators, calligrapher, promoter of national languages​​.Mr. Wei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the spirit of Mr. Qian Xuantong.
Phonological Achievements of Mr. Wei has a rich academic value, the widespread recognition of the history of phonology. Mr. Wei's research article will be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 to be analyzed:
First, the "ancient sound theory." Mr. Wei ancient tones divided into three tones, five categories, set at sixty-two part with consonants.
Second, the "sound track doctrine." Mr. Wei phonological evolution theory is divided into three 20-track, 106 Department of changing regulations. Can examine Mr. Wei's view of phonology spirit of the past with the future.
Third, the theory of "Rhyming Dictionary." Mr. Wei is the point in time of the advent of new materials. And participate in the compilation of "ten rhyme Series, after Wang Guowei, Author of rich exposition.
Fourth, the Language Movement. "Mr. Wei phonetic symbols, and the side tone comparison, in-depth study of linguistic unification and language specification, enhance the level of Chinese language study with implications.
In this four-point as a basis for expectations can carry forward the amendment of Mr. Wei phonology.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生平及志業 2
第二節 研究動機及重點 7
一、研究動機 7
二、研究重點 11
(一)古音學說 11
(二)音軌說 12
(三)韻書殘卷論 14
(四)國語運動 16
第二章 古音學說 19
第一節 古聲調研究 19
一、古聲調研究之沿革 19
二、〈古陰陽入三聲考〉之韻尾說 30
三、「三聲」概念 32
四、古今聲變方程式 36
(一)古三聲與今四聲變化方程式 37
(二)古三聲關係方程式 42
五、陰陽入分五大類說 46
(一)陽聲類與入聲甲類 46
(二)入聲乙類 49
(三)陰聲類 52
(四)純韻類 56
第二節 古韻研究 58
一、韻類說 60
(一)純韻 60
(二)陰聲韻 65
(三)陽聲韻 68
(四)入聲韻 70
(五)至、祭、月三部對純韻說 73
二、部次說 77
第三節 古音學說之特色 79
一、帶有輔音韻尾的音節結構 79
二、方程式問題 80
三、陰陽入三聲五類 81
四、折衷式的多元音韻部系統 82
五、古韻擬音表 83
第四節 小結 85
第三章 音軌說 87
第一節 聲類軌部 91
一、同位異勢相轉軌 91
(一)塞鼻相轉系一 91
(二)塞通相轉系二 99
(三)塞分相轉系三 102
(四)塞清濁相轉系四等三系 106
(五)鼻通相轉系七 109
(六)鼻分相轉系八 113
(七)鼻清濁相轉系九 117
(八)通分相轉系十 119
(九)通清濁相轉系十一 120
(十)分清濁相轉系十二 122
二、異位同勢相轉軌 122
(一)異位同勢相轉軌與戴震《轉語》之關聯性 124
(二)異位同勢相轉軌析論 127
三、同位或異位增減變異軌與同位或異位分合變異軌 140
(一)同位或異位增減變異軌、分合變異軌的性質 140
(二)「單」與「複」的變化規律 141
(三)古音學說對流音複聲母的肯定 145
(四)流音複聲母 153
四、韻化軌 159
第二節 韻類軌部 160
一、同位異勢相轉軌 160
(一)前升降相轉系一等七系 160
(二)平入相轉系八等六系 164
(三)平陽陰相轉系十四等四系 167
二、異位同勢相轉軌 169
(一)開開相轉系一等四系 169
(二)平陽陽相轉系五等八系 170
三、同位上下變異軌與同位異勢變異軌 171
四、異位同趨衍變軌 173
五、同位異趨衍變軌 174
六、分合軌 175
七、增減軌 178
八、鼻韻化軌 184
九、聲化軌 189
第三節 詞類軌部 190
一、聯綿詞與「詞類軌部」的關聯性 190
二、聲同軌 193
三、韻同軌 194
四、聲韻皆同軌 197
(一)疊字重言 198
(二)異字重言 201
五、聲韻均異軌 202
六、聲韻混合軌 206
第四節 小結 207
第四章 韻書殘卷論 211
第一節 切韻系韻書之類型 211
一、切韻系韻書系統概說 211
(一)陸法言《切韻》系統 212
(二)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系統 212
(三)孫愐《唐韻》系統 213
(四)李舟《切韻》系統 214
(五)五代刊本《切韻》系統 215
(六)徐鍇《說文韻譜》所據《切韻》系統 216
(七)夏竦《古文四聲韻》所據《唐切韻》系統 217
二、韻書殘卷系統論 219
第二節 韻書殘卷研究 225
一、宮商、四聲等名詞考釋 227
二、存目韻書統計 232
三、殘缺韻書史料提要及價值 233
(一)唐寫本《唐韻》一種 233
(二)唐寫本《刊謬補缺切韻》一種 234
(三)五代刻本《切韻》若干種 236
(四)唐寫本《切韻》殘卷三種 241
(五)唐寫本王仁昫《刊謬補闕切韻》一種 242
(六)唐寫本韻書斷片一種 244
(七)唐寫本韻書斷片兩種 245
(八)刻本《切韻》殘葉一種 246
(九)唐寫本韻書序二殘卷 246
(十)寫本守溫韻學殘卷一種 246
(十一)唐寫本《歸三十字母例》一種 248
四、訂定韻書系統 251
(一)由體制看系統 252
(二)由分韻看系統 255
(三)由韻次看系統 255
(四)由新加字、注釋與否與加字朱書看系統 258
(五)由題名和韻字脫漏穿錯看系統 259
第三節 小結 262
第五章 國語運動 265
第一節 國語運動之簡述 266
一、國語運動性質簡述 266
二、推行國語之理論 269
第二節 國語推行之方法與特色 278
一、倡導言文一致 278
二、分析國語趨勢 285
三、制定教學方法 290
(一)方言教學法 290
(二)注音符號教學法 291
(三)聲調教學法 294
四、辨別日語隔閡 296
五、運用方音對照 299
第三節 小結 309
第六章 結論 311
第一節 創見與貢獻 311
一、古音理論承先啟後的學術精神 311
二、「音軌說」的細密觀察 314
三、韻書殘卷的彙整與考訂系統 316
四、國音學之理論與實踐 318
第二節 問題與討論 321
一、擬音系統與數理方程式的紛雜和模糊 321
(一)擬音系統無法區分古今南北 321
(二)語言代數符號功能難以彰顯 323
二、音軌說之細瑣 325
三、訂定部份韻書殘卷系統過於主觀 326
四、漢字簡化論影響古今音韻系統 327
主要參考資料 331
附錄一、魏建功學行著述年表 349

主要參考資料
(依照編著者之姓名筆劃排列)

丁邦新
《丁邦新語言學論文集》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97年

丁賦生、顧啟
〈語言學家魏建功及其前期學歷訂補〉《閩江學院學報》第24卷第1期 2003年2月
〈魏建功與民間文學研究〉《南通航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2卷第4期 2003年12月

于錦恩
〈簡論國語運動中白話文的推行──兼與趙慧峰先生商榷〉《民國檔案》 2004年3月

小川環樹
〈論《說文篆韻譜》部次問題──〈李舟《切韻》考〉質疑〉《語言研究》第1期 1983年

仇志群、范登堡
〈臺灣推行國語的歷史和現狀〉《臺灣研究.教育》第4期 1994年

孔仲溫
〈廣韻祭泰夬廢四韻來源試探〉《聲韻論叢》第一輯 臺北市 臺灣學生書局 民國八十三年

方師鐸
《五十年來中國國語運動史》 臺北市 國語日報社 民國五十八年

方環海
〈二十世紀《中原音韻》研究方法論述評〉《贛南師範學院學報》第一期 2001年
〈國語運動與20世紀的近代音研究〉《漢字文化》第4期 2000年








王 力
《中國語言學史》 臺北縣 駱駝出版社 民國七十六年
《王力文集》 山東 山東教育出版社 1988年
《王力語言學論文集》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0
《漢語史稿》 北京 中華書局 1996年
《漢語音韻》 北京 中華書局 2007年
《漢語語音史》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6年

王天昌
《國字正音正體》 臺北市 世界書局 民國七十三年
《國音》 臺北市 世界書局 民國七十五年

王吉堯、石定果
〈漢語中古音系與日語吳音漢音音系對照〉《音韻學研究》第二輯 北京 中華書局 1986年

王志成
《多音字分讀研究》 臺北市 文史哲出版社 民國七十六年

王彥坤等編
《古代漢語教程》 廣州 暨南大學出版社 2000年

王為民
〈駁鄭章尚芳上古『一部多元音』的理論基礎〉《山西大學學報》第32卷第3期 2009年5月

王國維
《觀堂集林》 北京 中華書局 1961年

王理嘉
《漢語拼音運動與漢民族標準語》 北京 語文出版社 2003年

王 暉
〈文白異讀與語音規範〉《語言文字應用》第2期 2012年5月

王福堂等編
《漢語方音字匯》 北京 語文出版社 2003年
《漢語方言詞匯》 北京 語文出版社 2004年


王銘玉
〈21世紀語言學的八大發展趨勢〉《普通語言學》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4年

王寧主編
《古代漢語》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2年

王震亞
〈早期台大的三位大陸籍教授〉《民主》 2011年6月

王曉明
〈北京高師──國語運動的發祥地〉《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第5期2002年

王靜芝
《詩經通釋》 臺北縣 輔仁大學文學院 民國八十八年

包擬古著,潘悟雲、馮蒸譯
《原始漢語與漢藏語》 北京 中華書局 1995年6月

史存直
〈日譯漢音、吳音的還原問題〉《音韻學研究》第二輯 北京 中華書局  1986年

史習培
〈光復初期臺灣教育重建與兩岸教育交流芻議〉《臺灣研究.教育》第1期 2002年

白化文
〈對一次考試的懺悔──回憶魏建功先生〉《文教資料》第4期 1998年

任少英
《韓漢聲韻比較》 華東師範大學對外漢語系博士論文 2003年

向逵譯、Sir Aurel Stein著
《斯坦因西域考古記》 臺北市 臺灣中華書局 民國六十九年

安平秋
〈我的老師──魏建功先生〉《文教資料》 1996年4月

成元慶
《十五世紀韓國字音與中國聲韻之關係》 韓國 槿域書齋 1967年8月

朴宰雨
〈1920年代魏建功遊記《僑韓瑣談》價值的探索〉《當代韓國》冬季號 2008年

江有誥
《音學十書》 北京 中華書局 1993年7月

江美儀
《孔廣森之生平及其古音學研究》 臺北市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 民國九十九年

艾 偉
《國語問題》 上海 中華書局 民國三十七年

伍明清
《宋代之古音學》 臺北市 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 民國七十八年

李師添富
〈《詩經》中不具音韻關係的聯綿詞研究〉《先秦兩漢學術》第十一期 2009年3月
〈《廣韻》一字同義陰陽異讀現象研究〉《輔仁國文學報》第十八期 民國九十一年
〈從「音韻結構」談古韻分部及其發展〉《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第廿四期 民國八十四年
〈詩經例外押韻現象之分析〉《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第十三期 民國七十三年
〈語音規範的問題〉《輔仁國文學報》第六集 民國七十九年
〈談語音的變化〉《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第廿一期 民國八十一年

李方桂
《上古音研究》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80年

李行健
〈師傅引進門,修行在個人──憶魏建功先生二三事〉《文教資料》 1996年4月

李春陽
〈20世紀漢語的言文一致問題〉《中山大學學報》第51卷第5期 2011年

李 開
〈戴震《聲類表》考蹤〉《語言研究》第1期 1996年

李學勤編
《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2年

李曉春
〈《切韻》系韻書的演變過程〉《淮北煤師院學報》第三期 1999年

何九盈
《上古音》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91年
《語言叢稿》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6年

何大安
《聲韻學中的觀念和方法》 臺北市 大安出版社 2004年9月

吳金娥等
《國音及語言運用》 臺北市 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2010年

吳 棫
《韻補》 上海 商務印書館  民國二十五年

吳聖雄
《日本吳音研究》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論文 民國八十年

汪毅夫
〈魏建功等「語文學術專家」與光復初期臺灣的國語運動〉《東南學術》第6期 2002年

周士琦編
《周祖謨語言文字論集》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

周光慶、楊合鳴
《古代漢語教程》 武漢 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1年

周有光
〈緬懷敬愛的魏建功先生〉《文教資料》 1996年4月

周祖謨
《文字音韻訓詁講義》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4年
《唐五代韻書集存》 北京 中華書局 1983年7月

屈萬里
《詩經釋義》 臺北市 華岡出版部 民國六十三年

易作霖
《國音學講義》 臺北市 臺灣商務印書館 2010年

阮 元、王先謙編
《皇清經解續編》 臺北市 藝文印書館 民國五十四年

林 尹
《中國聲韻學通論》 臺北市 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七十一年

林天明
《國語注音符號診斷測驗》 臺北市 橋梁出版社 民國五十二年

林炯陽
〈敦煌韻書殘卷在聲韻學研究上的價值〉《林炯陽教授論學集》 臺北市 文史哲出版社 民國八十九年

林慶勳
〈注音符號的回顧──漢字標音方式的發展〉《國文天地》5卷5期 1989年10月

林清江等
《國語推行政策及措施之檢討與改進》 臺北市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民國七十一年

林 燾
《林燾語言學論文集》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1

林燾、耿振生
《聲韻學》 臺北市 三民書局 民國八十六年

祁致賢
《國語教育》 臺北市 國語日報社 民國五十五年

竺家寧
〈評劉又辛〈複輔音說質疑〉兼論嚴學宭的複聲母系統〉《師大國文學報》第16期 臺北市 1987年
《古漢語複聲母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1981
《聲韻學》 臺北市 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民國八十一年

金師周生
〈《中原音韻》「鼻」字的音韻來源與音讀〉《聲韻論叢》第八輯 臺北市 學生書局 民國八十八年
〈《韻補》中的『古音』『今音』與『俗讀』『今讀』〉《聲韻論叢》第十輯 臺北市 學生書局 民國九十年

金慶淑
〈試論上古漢語和古代韓語〉《聲韻論叢》第九輯 臺北市 臺灣學生書局 2000年8月

姚師榮松
〈「華語文與方言」對比分析(之五)〉《華文世界》第54期 1989年
〈閩南語傳統呼音法在鄉土語言教學上的運用〉《聲韻論叢》第七輯 臺北市 學生書局 1998年

侯精一主編
《現代漢語方言概論》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年10月

姜亮夫
《姜亮夫全集》 昆明 雲南人民出版社 2002年

柯師淑齡
〈論駢詞同音同用〉《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二期 民國八十三年六月

段寶林
〈回憶魏建功先生〉《文史知識》 2011年6月
〈魏建功先生與民間文學──紀念魏建功先生百年華誕〉《西北民族研究》 2002年第2期

洪成玉
《古代漢語教程》 北京 中華書局 1995年

胡適著、歐陽哲生編
《胡適文集》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8年11月

范進軍主編
《古代漢語》 長沙 湖南大學出版社 2003年


香川默識編
《西域考古圖譜》 北京 學苑出版社 1999年10月

袁毓林
〈計算語言學的理論方法和研究取向〉《計算語言學》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4年

唐作藩
《音韻學教程》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2年
《漢語音韻學常識》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59年

唐 蘭
《中國文字學》 臺北市 樂天出版社 民國六十四年

夏能權、蔡夢麒
〈《王三》研究綜述〉《綏化學院學報》第29卷第2期 2009年4月

夏 竦
《古文四聲韻》 北京 中華書局 1983年12月

徐知免
〈回憶魏建功先生〉《散文》 1999年7月

徐振邦
《聯綿詞概論》 北京 大眾文藝出版社 1998年

徐通鏘
《歷史語言學》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91年6月

徐通鏘、陳保亞
〈二十世紀的中國歷史語言學〉《二十世紀的中國語言學》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8年6月

徐朝東
〈孫愐及《唐韻》相關資料考察〉《中國典籍與文化》第74期 2010年
《蔣藏本《唐韻》研究》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2年3月



徐 鍇
《宋本說文解字韻譜》 清同治甲子年嘉平月吳縣馮桂芬摹本
《說文解字篆韻譜》 北京 中華書局 1985年

耿振生
《20世紀漢語音韻學方法論》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4年9月

袁家驊等
《漢語方言概要》 北京 語文出版社 2001年

馬 嘶
《一代宗師魏建功》 北京 文化藝術出版社 2007年2月

高本漢
《中國語與中國文》 臺北市 長安出版社 民國六十七年

高本漢著,趙元任、羅常培、李方桂合譯
《中國音韻學研究》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3年

高本漢著、杜其容譯
《中國語之性質及其歷史》 臺北市 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委員會 民國六十七年

高本漢著、張世祿譯
《漢語詞類》 臺北市 聯貫出版社 民國六十五年

高本漢著、張洪年譯
《中國聲韻學大綱》 臺北市 國立編譯館 民國七十九年七月再版

高本漢著、潘悟雲等編譯
《漢文典》 上海 上海辭書出板社 1997年

高明凱
《國語問題》 臺北市 樂天出版社 民國五十九年





陳師新雄
《中原音韻概要》 臺北市 學海出版社 民國七十四年
《文字聲韻論叢》 臺北市 東大圖書公司 民國八十三年
《古音研究》 臺北市 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民國八十八年
《古音學發微》 臺北市 文史哲出版社 民國七十二年二月三版
《古音學發微》 臺北市 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 民國六十一年
《訓詁學(上)》 臺北市 臺灣學生書局 1994年
《語言學辭典》 臺北市 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2005年
《廣韻研究》 臺北市 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 2004年
《聲韻學》 臺北市 文史哲出版社 民國九十四年
《鍥不舍齋論學集》 臺北市 臺灣學生書局 民國七十九年

陳振寰
〈關於古調類調值的一種假設〉《音韻學研究》第二輯 北京 中華書局 1986年7月

陳紹玲
〈語言文字學家──魏建功〉《江蘇地方志》 1999年1月

陳 第
《毛詩古音考》 北京 中華書局 1988年

陳彭年等
《新校正切宋本廣韻》 臺北市 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八十九年十一月

陳學勇
〈遠眺魏建功先生〉《出版廣角》 1999年12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音教材編輯委員會編
《國音學》 臺北市 正中書局 民國八十四年十一月

國語日報社編
《「國語」與「國文」正名問題》 臺北市 國語日報社 民國五十六年

張世祿
《中國古音學》 上海 商務印書館 民國十九年
《中國音韻學史》 臺北市 臺灣商務印書館 民國五十四年
《古代漢語教程》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0年

張正體、張婷婷
《中華韻學》 臺北市 臺灣商務印書館 民國六十七年

張席珍
《華文教學的注音問題》 臺北市 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六十九年

張清源、劉鏡芙
〈紀念魏建功先生〉《文教資料》 1996年4月

張博宇編
《國語教學的理論和實際》 臺北市 臺灣書店 民國五十九年

曹 文
《漢語語音教程》 北京 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2002年

曹 達
〈魏建功年譜〉《文教資料》第5期 1996年

曹 潔
〈論裴務齊正字本《刊謬補缺切韻》的異質性〉《寧夏大學學報》第31卷6期 2009年

梁容若
〈黎錦熙先生與國語運動〉《文史精華》 1999年6月

梁 萍
《評方以智《通雅》對聯綿詞的研究》 遼寧師範大學研究生學院碩士論文 2006年

許 慎撰、段玉裁注
《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 臺北市 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0年

郭錫良
《漢語史論集》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5年

郭錦桴
《漢語聲調語調闡要與探索》 北京 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1993年

陸志韋
《古音說略》 臺北市 臺灣學生書局 民國六十年

陸鴻圖
《多音中國字》 臺北市 著者自印 民國七十年

章士釗
《章士釗全集》 上海 文匯出版社 2000年

章太炎
《國故論衡》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年
《國學述聞》 西安 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8年

麥 耘
《音韻學概論》 南京 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9年

曾師榮汾
〈字頻統計法運用於聲韻統計實例〉《聲韻論叢》第八輯 臺北 臺灣學生書局 1999年
〈從兩岸語文整理談臺灣語區資料整理的重要〉《華文世界》第81期 臺北 民國八十五年

游志誠
《敦煌石窟寫經生:潘重規教授》 臺北市 文史哲出版社 民國八十八年

程發軔主編
《六十年來之國學》 臺北市 正中書局 民國六十一年

馮 蒸
〈論魏建功先生對北京話語音史研究的貢獻──兼論北京話音系歷史來源的幾種學說和有關音變理論〉《漢字文化》第4期 2011年
《馮蒸音韻論集》 北京 學苑出版社 2006年

馮志偉
《現代語言學流派》 西安 陝西人民出版社 1999年

黃永武編
《敦煌叢刊初集》 臺北市 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 民國七十四年

黃 侃
《黃侃國學文集》 北京 中華書局 2006年
《黃侃國學講義錄》 北京 中華書局 2006年

黃典誠
《切韻綜合研究》 福建 廈門大學出版社 1994年

黃英哲
〈論戰後初期「五四」在臺灣的實踐──許壽裳與魏建功的角色〉《新文學史料》 2010年

黃笑山
〈二十世紀唐代音韻研究概要〉《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簡報》第四期 2001年

黃 霖編
《文心雕龍匯評》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年

葉師鍵得
《十韻彙編研究》 臺北市 臺灣學生書局 民國七十七年

葉蜚聲、徐通鏘
《語言學綱要》 臺北市 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民國八十二年

楊牧之
〈負疚使人永遠不安──紀念魏建功先生〉《中華散文》第5期 2006年

楊耐思
《中原音韻音系》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1年

楊紹軍
〈魏建功先生在西南聯大〉《學術探索》 2011年1月

楊藻清
〈俞敏,我的心裡仍然充滿了你〉《文教資料》 1997年1月

董同龢
《上古音韻表稿》 臺北市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民國六十四年
《漢語音韻學》 臺北市 文史哲出版社 民國八十年

董 琨
《古代漢語漫談》 山東 齊魯書社 1986年

解惠全
《古代漢語教程》 天津 南開大學出版社 1992年

詹 瑋
《吳稚暉與國語運動》 臺北市 文史哲出版社 民國八十一年

熊桂芬
〈論裴務齊正字本《刊謬補缺切韻》的韻次〉《長江學術》 2009年1月

蒲立本著,潘悟雲、徐文堪譯
《上古漢語的輔音系統》 北京 中華書局 1999年12月

趙元任
《現代吳語的研究》 上海 科學出版社 1956年
《趙元任語言學論文集》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2年

趙元任、高本漢等
《上古音討論集》 臺北市 學藝出版社 民國六十六年

趙克勤
《古代漢語詞彙學》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94年

趙秉璇、竺家寧編
《古漢語複聲母論文集》 北京 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1998年

趙金銘
〈魏建功先生在朝鮮教漢語和在臺灣推廣國語的貢獻〉《世界漢語教學》第3期 2002年

趙 誠
《中國古代韻書》 北京市 中華書局 2003年5月

趙慧峰
〈簡析民國時期的國語運動〉《民國檔案》 2001年4月

趙蔭棠
《中原音韻研究》 上海 商務印書館 民國二十五年二月
《等韻源流》 臺北市 文史哲出版社 民國六十三年

齊鐵恨
《同義異讀單字研究》 臺北市 復興書局 民國五十二年四月

劉冬冰
〈《切韻》系韻書的演變相承和演進〉《周口師專學報》第11卷第4期 1994年

劉 復等
《十韻彙編》 臺北市 學生書局 民國六十二年
《敦煌掇瑣》 臺北市 中研院史研所 民國八十九年

劉勛寧
〈文白異讀與語音層次〉《語言教學與研究》第4期 2003年

諾姆.喬姆斯基著、邢公畹等譯
《句法結構》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4年

歐陽戎元
〈裴務齊正字本《刊謬補缺切韻》的性質〉《河南社會科學》第18卷第6期 2010年

歐陽哲生編
《胡適文集》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8

潘重規
《瀛涯敦煌韻輯新編》 臺北市 文史哲出版社 民國六十三年六月

潘重規、陳紹棠
《中國聲韻學》 臺北市 東大圖書有限公司 民國六十七年八月

蔣經邦
〈敦煌本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跋〉《國立北京大學國學季刊》第四卷第三號 北京 國立北京大學出版組 民國二十三年

鄭良偉
《臺語與國語字音對應規律的研究》 臺北市 臺灣學生書局 民國六十八年

鄭張尚芳
《上古音系》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年

鄧文斌
〈早期韻書的產生與陸法言《切韻》在音韻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第25卷第3期 2004年3月

魯國堯
〈臺灣光復後的國語推行運動和《國音標準彙編》〉《語文研究》第4期 2004年
〈魏建功《古音系研究》的科學精神〉《南通師範學院學報》第17卷第3期 2001年9月
〈讀《魏建功先生紀念專輯》稿書後〉《文教資料》第4期 1996年
《魯國堯語言學論文集》 南京 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3年10月

黎錦熙
《國語運動史綱》 上海 商務印書館 民國二十三年

錢大昕
《潛研堂集》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年

錢玄同
《錢玄同文集》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9年

戴 震
《戴震文集》 臺北市 華正書局 民國六十三年

戴震撰、張岱年主編
《戴震全書》 安徽 黃山書社 1994年

薛鳳生
《國語音系解析》 臺北市 學生書局 民國七十五年

龍宇純
《唐寫全本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校箋》 香港 中文大學 1968年

謝雲飛
《中國聲韻學大綱》 臺北市 臺灣學生書局 民國七十九年

謝維揚、房鑫亮編
《王國維全集》 杭州市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9年


簡啟賢
《音韻學教程》 成都 巴蜀書社 2005年

魏乃、魏至、魏重
〈魏建功先生傳略〉《文教資料》第4期 1996年

魏 至
〈魏建功與我國現代語言學和語文現代化(續)〉《江海縱橫》第4期 2001年
〈魏建功與我國現代語言學和語文現代化〉《江海縱橫》第3期 2001年

魏岫明
《國語演變之研究》 臺北市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民國七十三年

魏建功
《古音系研究》 北京 中華書局 1996年
《魏建功全集》 南京 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1年

龐光華
《論漢語上古音無複輔音聲母》 北京 中國文史出版社 2005年

羅志田
〈因相近而區分:「問題與主義」之爭再認識之一〉《近代史研究》第3期 2005年

羅常培
《唐五代西北方音》 臺北市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33年
《廈門音系》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56年
《羅常培語言學論文選集》 臺北 九思出版社 民國六十七年三月

羅常培、周祖謨
《漢魏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58年

羅肇錦
《國語學》 臺北市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民國七十九年

譚全基
《古代漢語基礎》 香港 中華書局香港分局 1982年


嚴可均校訂
《音韻學叢書》 臺北市 廣文書局 民國五十五年

顧炎武
《音學五書》 臺北市 臺灣商務印書館 民國五十七年六月

顧 啟
〈《魏建功年譜》早期部分訂補〉《文教資料》 2001年6月
〈魏建功早期語言學習考略〉《南通師範學院學報》第17卷第3期 2001年9月

顧新民
〈夏竦與《古文四聲韻》〉《南方文物》 1987年1月

龔煌城
《漢藏語研究論文集》 臺北市 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 民國九十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