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陵
整体布局
昭陵主陵居于陵园最北端的九嵕山主峰,190余座陪葬墓以陵山主峰为轴心,呈扇面分布在陵山两侧和正南面,犹如群星拱卫北辰一样拱卫着昭陵,恰似当年长安城的布局一样,帝王居住的大内居北,朝臣贵戚的府邸在南,象征着君主专制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力。陪葬墓的排列,也体现着浓郁的君主专制宗法思想。
北司马门遗址
北司马门遗址位于陵山北玄武门内,紧依九峻山北麓,南高北低,是举行重大祭奠仪式的地方。遗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89.5米,东西宽53.5米,以五层台阶地组成。“
昭陵六骏
”高肉浮雕石屏和“十四国酋长”圆雕石刻像当年就列置在第三台阶地两侧。台阶地上建有庑殿和东西庑房,东西各有一座三出阙。今祭坛建筑遗迹清晰可见,石马、石像的基座多保存完好。2002年8月至2003年11月,陕西省考石研究所发掘出土各类文物2000余件组。从唐代中期开始,历代帝王祭祀昭陵,因为去献殿的台阶路崎岖难行,便改在司马院内进行,久而久之,便在这里留下了数十通祭陵碑,人们也习惯把这里称作祭坛。
寝宫遗址
寝宫的宫城呈长方形,外围有近3米厚的城墙,其东西宽达238米,南北总长301米,宫城内距北墙达47米处有一道城墙使北部形成一个夹城。夹城内只有一处面积很小的建筑遗迹,大部分建筑遗迹分布在南侧的宫城内。宫城内的建筑由南到北共有三组,基本呈中轴对称的建筑格局,三组建筑两边都连接有长条状建筑基址。
唐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园,寝宫是按照“事死如事生”精神,建筑在山上供奉太宗灵魂的建筑,后世皇帝谒陵祭拜时就在寝宫。根据考古发现,昭陵的寝宫是所见的第一例寝宫遗址。昭陵寝宫曾受过火灾,遂有移到山下的议论,于是后世所建的寝宫便命名为“下宫”,乾陵等陵园便有下宫遗址。
[14-17]
昭陵示意图
贞观十年底,唐太宗首葬长孙皇后于昭陵后,即于第二年二月制《九嵕山卜陵诏》,除明确规定把昭陵作为自己和皇后的陵墓外,还号召文武大臣及皇亲国戚死后陪葬昭陵。接着,又下发补充诏书,允许子孙从父祖而葬昭陵,即所谓“其父祖陪葬,子孙欲来从葬者,亦宜听允。”在太宗的号召下,文武大臣和皇亲国戚都以陪葬昭陵为荣,从贞观年间开始,直至开元年间,有数百位显赫人物陪葬昭陵,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帝王陵园。
昭陵大致上采用两种方式来表现陪葬者的亲疏与等级,一是用墓葬地理位置来表现,二是用墓葬规格来表现。
用墓葬地理位置表现方面,可分山上靠近陵山的近陵部分和山下平原部分。唐太宗的妃子和
嫡出
公主都陪葬在靠近陵山的地方,享受这种礼遇的大臣墓发现了3座,它们分别是魏征墓、阿史那思摩(李思摩)墓和阿史那社尔墓(墓主未最终确定)。魏征是贞观良相,太宗评价他“贞观以后,魏征之功”。阿史那思摩和阿史那社尔都爵郡王,是北方突厥民族入唐为官者的代表人物。庶出的公主、王子和文武大臣大多陪葬在山下平原。显然,靠近陵山的陪葬者地位尊宠,而陪葬山下者则较次之。
用墓葬规格表现方面,由高至低依次可分为五类。
规格最高的自然属“因山为陵”,魏征墓和唐太宗贵妃韦氏墓属于此类,但未号墓为陵。
其次是覆斗型墓葬。顾名思义,这种墓葬封土就像一只方斗扣在地上。秦汉时这种封土就被称为山陵,规格也很高。唐太宗嫡出的长乐、城阳、新城三公主墓属此类,都处在距离陵山很近的地方。
再次是为冢象山型封土,即把坟墓的封土堆成连绵不断的山形或和普通圆锥形一样,却明文规定它为象山形。此型墓葬已发现四座,即
李靖墓
、李绩(徐懋功)墓、阿史那思摩墓和阿史那社尔墓。为冢象山型墓葬是唐王朝仿照西汉王朝为旌表霍去病、卫青对匈奴作战的战功而为他们营墓为冢象祁连山和庐山的故事,为功臣建造的特殊封土墓葬,所以规格也较高。
第四种是普通圆锥体型封土墓葬。这类墓葬在昭陵陪葬墓中占绝大多数,如
尉迟敬德墓
、
房玄龄墓
、程咬金墓等。
第五种是墓而不坟型墓葬,也就是墓葬不起封土。本来这样的墓葬在中国商周时非常普遍,其规格高低在墓内反映,但在昭陵陵园,除初唐功臣
高士廉
葬仪特别隆重却又墓而不坟外,其他的墓而不坟型墓葬规格极低,通常为等进妃嫔和宫女采用这种坟墓形式。但要说明的是,建在山底平原的墓葬,只能以封土形式表示其规格,而不能以距昭陵主峰的远近为其规格评判标准。位于平原的墓葬,是按照建墓时间迟早排列的,建墓早的,离陵山较近。
昭陵
昭陵六骏
昭陵祭坛东西两庑房内置有六匹石刻骏马浮雕像,即著名的“
昭陵六骏
”。每边三具,皆背靠后檐墙而立。据记载,原石在每块上角有
欧阳询
书太宗自撰的马赞诗,随后另有
殷仲容
隶书刻于座上,如今俱不可见,原诗收入《
全唐文
》中。
六骏的名为“
特勒骠
”、“
青骓
”、“
什伐赤
”、“
飒露紫
”、“
拳毛騧
(guā)”、“
白蹄乌
”。其中“飒露紫”、“拳毛騧”二骏,于1914年被盗运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其余四骏现存西安市碑林博物馆。
昭陵六骏
刻于贞观十年,各高2
.
5米,横宽3米,皆在青石平面上起图样,雕刻人马形状的半面及细部,并使高肉突起,称之浮雕,也叫“高肉雕”。姿态神情各异,线条简洁有力,威武雄壮,造型栩栩如生,显示了唐代雕刻艺术的成就。昭陵的这些石刻在品类、造型及题材上,既不取生前仪卫之形,也不用祥瑞、辟邪之意,独具一格,所有石刻都是写实,富有政治意义的不同凡响之作。
飒露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的原物)
“
飒露紫
”色紫胭,前胸中一箭,为李世民平定东都击败
王世充
时所乘。牵着战马正在拨箭的人叫
丘行恭
,六骏中惟这件作品附刻人物,还有其事迹。
太宗给飒露紫的赞语是:“紫燕超跃,骨腾神骏,气詟三川,威凌八阵”。
“
拳毛騧
(guā)”是一匹毛作旋转状的黑嘴黄马,前中六箭,背中三箭,为李世民平定
刘黑闼
时所乘。自这场战争后,唐王朝统一中国的大业便宣告完成。
唐太宗为之题赞:“月精按辔,天驷横行。孤矢载戢,氛埃廓清”。
“
特勒骠
”,黄马白喙微黑,毛色黄里透白,故称“骠”,“
特勒
”是
突厥
族的官职名称,可能是突厥族某特勒所赠。
唐太宗为它的题赞是:“应策腾空,承声半汉;天险摧敌,乘危济难。”为李世民平定宋金刚时所乘。
“
青骓
”苍白杂色,为李世民平定
窦建德
时所乘。
唐太宗给它的赞语是:“足轻电影,神发天机,策兹飞练,定我戎衣。”前三句形容马的矫捷轻快,后一句道出这一战役的关键性意义。
关于“
什伐赤
”的名称,日本学者
原田淑人
认为,“什伐”或译作“叱拨”,是
波斯语
“阿湿婆”的缩译,即汉语“马”的意思。另外,用近似古代唐音的现代粤语来读“什伐”和“叱拨”,两词读音非常近似。
什伐赤是李世民平定
王世充
、南败
窦建德
时的坐骑。唐太宗赞语:“瀍涧未静,斧钺申威,朱汗骋足,青旌凯归”。在这一重大战役中,李世民出生入死,伤亡三匹战马,基本完成统一大业,“青旌凯归”流露出他的兴奋。
“
白蹄乌
”纯黑色,四蹄俱白,为李世民平定薛仁杲时所乘。石刻“白蹄乌”昂首怒目,四蹄腾空,鬃鬣迎风,俨然当年在黄土高原上逐风奔驰之状。
唐太宗给它的赞诗为:“倚天长剑,追风骏足;耸辔平陇,回鞍定蜀。”
这些石像刻立于
高宗
初年,反映了贞观时期国内各民族大团结、唐对西域的开拓以及与邻邦关系的盛况。这些石像在早年已遭破坏,今可见者有七个题名像座,几躯残体和几件残头像块。石像高不过六尺,连座约9尺许,并未超过常形,头像残块可以看出确有深眼高鼻者,有满头卷发者,有辫发缠于头者,有头发中间分缝向后梳拢者,有戴兜鍪者,但未见有弓刀杂佩者。服装有翻领和偏襟两种。
据《小方壶斋舆地丛钞》载:“九嵕山下陪葬诸王七、嫔妃八、公主二十二、丞郎三品五十有三、功臣大将军以下六十有四。”《唐会要·陪陵名位》载,前后陪葬昭陵者有妃7人,王5人,公主10人,宰相13人,丞郎三品50人,功臣大将军60人,计155人。
游师雄
《题唐太宗昭陵图》作165人。宋敏求《长安志》作166人。此数尚未含子从父、孙从祖及宫人(下等妃嫔宫女)陪葬者。
现代考古通过对整个陵园的实地考察,已确认昭陵有193座陪葬墓,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属夫妇合葬墓,因而,陪葬人数远远超过200人,或有300多人;陪葬墓数目之多,是历代帝王陵寝之冠。
陪葬墓主要有
长孙无忌
、
程咬金
、
魏征
、
秦琼
、
温彦博
、
段志玄
、
高士廉
、
房玄龄
、
孔颖达
、
李靖
、
尉迟敬德
、长乐公主、
韦贵妃
等,还有少数民族将领
阿史那社尔
等15人之墓。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先后发掘了
徐懋功
(李勣)、尉迟敬德、程咬金、
张士贵
、郑仁泰、长乐公主、韦贵妃等40余座陪葬墓。
昭陵还分布有功臣贵戚等陪葬墓167座,已知墓主姓名的有57座,形成一个庞大的陵园。陪葬墓的石刻极为精美,
温颜博
墓前的石人,魏征墓碑首的蟠桃花饰、尉迟敬德墓志十二生肖图案和石椁的仕女线刻图等,皆为当时艺术精品。从墓内还发现大量的精致的工艺品,例如李
勣
墓中出土的“
三梁进德冠
”,花饰俊美,据说唐太宗亲自设计了三顶,赐予最有功之臣,
李
勣
得了一顶。众多陪葬墓衬托了主陵的宏伟气势,加之各墓之前又多有石人、石羊、
石虎
、石望柱、
石碑
之属,更能点缀陵园繁华景象。
昭陵地面建筑虽被毁坏,又屡遭战乱破坏,但陵园遍布丰富的古迹和文物,还藏有大量的古代美术工艺品及其他文物。
昭陵博物馆
展示众多墓碑和墓志,保存了大量的有关唐代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史料,展示了初唐书法艺术的高度水平。
昭陵陪葬墓列表(计185人)
|
越国太妃燕氏
|
赵国太妃杨氏
|
纪国太妃韦氏
|
贤妃郑氏
|
昭容韦尼子
|
才人徐氏
|
郑国夫人
|
彭城国夫人刘娘子(唐太宗乳母)
|
恒山王李承乾
|
蜀王李愔
|
蒋王李恽
|
越王李贞
|
子琅琊王李冲
|
子常山公李倩
|
纪王李慎
|
子嗣纪王李澄
|
赵王李福
|
曹王李明
|
子千金王李俊
|
清河公主
|
驸马程处亮(程知节之子)
|
晋国公主
|
驸马韦思安
|
豫章公主
|
驸马唐尚识(唐俭之子)
|
新兴公主
|
驸马长孙曦
|
兰陵公主
|
驸马窦怀哲(窦德素之子)
|
高密公主
|
驸马段纶(段文振之子)
|
长乐公主
|
驸马长孙冲(长孙无忌长子)
|
遂安公主
|
驸马王大礼
|
南平公主
|
驸马刘玄意(刘政会之子)
|
衡阳公主
|
驸马阿史那社尔
|
新城公主
|
城阳公主
|
驸马薛瓘
|
长广公主
|
驸马杨师道(杨雄之子)
|
襄城公主
|
驸马萧锐
|
长沙公主
|
驸马豆卢怀让(豆卢宽之子)
|
安康公主
|
驸马独孤彦云(独孤谌)
|
临川公主
|
驸马周道务(周孝范之子)
|
普安公主
|
驸马史仁表
|
虞国公温彦博
|
褒国公段志玄
|
郢国令宇文士及
|
郑国公魏徵
|
子卫尉卿魏叔玉
|
右武卫将军李思摩
|
国子祭酒孔颖达
|
礼部侍郎孔志约
|
工部侍郎孔元惠
|
晋州刺史裴艺
|
芮国公豆卢宽
|
子芮国公豆卢仁业
|
邠国公豆卢贞松
|
将军豆卢承基
|
琅琊郡公牛进达
|
梁国公房玄龄
|
申国公高士廉
|
太常卿薛收
|
礼部尚书张胤
|
卫国公李靖
|
英国公李勣
|
子梓州刺史李震
|
鄂国公尉迟敬德
|
子卫尉卿尉迟宝琳
|
嘉川郡公周护
|
冠军大将军许洛仁
|
左戎卫大将军杜君绰
|
卢国公程知节
|
胡国公秦叔宝
|
汉东郡公李孟尝
|
洪州都督吴黑闼
|
内侍张阿难
|
内侍王波利(王涛)
|
中书令马周
|
子吏部侍郎马载
|
薛国公阿史那忠
|
莒国公唐俭
|
子殿中少监唐嘉会
|
太常卿褚亮
|
左金吾大将军梁仁裕(梁敏)
|
中书令崔敦礼
|
兵部尚书房仁裕
|
郕国公姜行本(姜确)
|
子吏部尚书姜遐
|
子郕国公姜简
|
邢国公王君愕
|
凉国公安元寿
|
将军乙速孤晟
|
子左领军卫将军上柱国乙速孤神庆
|
孙右武卫将军乙速孤行俨
|
中书令岑文本
|
并男岑方倩
|
子秘书监岑曼倩
|
宋国公萧瑀
|
高阳郡公许敬宗
|
赵国公长孙无忌
|
兵部尚书李大亮
|
礼部尚书虞世南
|
工部尚书阎立德(阎让)
|
紫符观道士薛赜
|
散骑常侍姚思廉
|
江夏王李道宗
|
夔国公刘弘基
|
观国公杨恭仁
|
子右屯卫将军杨思训
|
邳国公长孙顺德
|
幽州都督长孙敞
|
郯国公张公谨
|
虢国公张士贵
|
西平王李琛
|
丹阳郡公李客师
|
雁门郡公梁建方
|
同安郡公郑仁泰
|
朔方公执失善光
|
左戎卫大将军杜君绰
|
右武侯大将军丘行恭
|
右武卫大将军公孙武达
|
河南县公元仲文
|
皖城郡公张俭(张世师)
|
范阳郡公张延师
|
大将军史大奈
|
衡州刺史萧邺
|
太学博士王恭
|
原州都督李正明
|
继往绝可汗阿史那步真
|
大将军阿史那德昌
|
宁州刺史窦义节
|
大将军史奕
|
将军贺拔俨
|
清河恭公斛斯政则
|
潞国公薛万均
|
左屯卫大将军阿史那道真(阿史那社尔之子)
|
凉国公契苾何力
|
右武卫大将军薛咄摩(薛延陀伊特勿失可汗)
|
于阗王尉迟光(伏阇信)
|
宗正卿李芝芳
|
光禄卿房光义
|
并男原州别驾房晖
|
咸阳县丞房曜
|
卫尉卿房光敏
|
并男阆州刺史房诞
|
左金吾将军房先忠
|
清河郡主婿赠鸿胪卿窦廷兰
|
金州刺史虞正松
|
吏部郎中马觊
|
临淮公李规
|
中山王李琚
|
汝州别驾房渐
|
左清道率房恒
|
雍州长史李弼
|
原州都督史幼虔
|
陕王府司马史为谦
|
大将军苏泥热
|
大将军贺兰整
|
大将军怀德公于伯亿
|
大将军李森
|
大将军公孙雅靖
|
横野军都督拔拽
|
都督浑大宁
|
将军仇怀古
|
将军麻仁靖
|
将军何道
|
将军徐定成
|
将军康野
|
将军元思玄
|
将军李承祖
|
将军薛承庆
|
右卫郎将军尉迟昱
|
中郎将段存爽
|
萨宝王赞普
|
新罗王女德真
|
2011年1月10日,陕西省文物局邀请有关专家,组织礼泉县文物旅游局等相关部门,对唐昭陵北司马门祭坛遗址保护工程和礼泉文庙保护维修工程进行了竣工验收。经过专家组商讨后,一致同意通过这两个保护工程的竣工验收。
2012年6月26日,
国家文物局
批复《关于唐昭陵长乐公主墓保护工程设计方案的请示》(陕文物字〔2012〕72号)。
2012年6月26日,国家文物局批复《关于唐昭陵韦贵妃墓保护工程设计方案的请示》(陕文物字〔2012〕73号)。
2013年2月6日,国家文物局批复《关于唐昭陵陪葬墓——长乐公主墓保护工程方案的请示》(陕文物字〔2012〕219号),原则同意《唐昭陵长乐公主墓保护工程方案》和意见。
2013年2月6日,国家文物局批复《关于唐昭陵陪葬墓——韦贵妃墓保护工程方案的请示》(陕文物字〔2012〕220号),原则同意《唐昭陵韦贵妃墓保护工程方案》和意见。
2014年06月20日,国家文物局批复《关于昭陵文物保护规划的请示》(陕文物字〔2012〕194号),原则同意所报昭陵保护规划。
2015年04月09日,国家文物局批复《关于上报〈昭陵博物馆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方案〉的请示》(陕文物字〔2015〕63号),原则同意所报方案。
在中国古代,有向逝去的先人哭诉的传统。唐制,臣民有冤者,可到昭陵哭诉。《唐诗纪事》引李洞诗:“公道此时如不得,昭陵恸哭一生休。”后世求进不得的志士、贤才,企慕贞观之风,也常望着昭陵咏诗言志。宋
陆游
《遗怀》诗中就有“积愤有时歌易水,孤忠无路哭昭陵”的诗句。
唐和唐以后的历代帝王都委派官员代表朝廷祭祀昭陵,已知历代皇帝祭陵碑30余通。在中国古代
帝王陵墓
当中,唯昭陵在其以后形成了“祭坛”。这说明,唐太宗及其昭陵,对后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