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2016年6月8日日本提交「nihonium」作为 113 号元素名称?

对应的元素名称中文会翻译成什么? 新闻地址链接:日本靠核聚变合成113号元素 有望获得命名权 2016 年 6 月 9 日正式发布名称为「Nihonn…
关注者
258
被浏览
48,536
登录后你可以
不限量看优质回答 私信答主深度交流 精彩内容一键收藏

关于以地名、人名命名的元素,答主 @邸佳伟 已经说得很清晰了。

对于113号这个命名,我想说的也是“ 再天经地义不过了 ”,如果我国第一次创造出了一种新超重元素,我敢说也会提交个中国味的字——“钟”,不对,“铧”……诶怎么都是已存在的啊,要不然来个“钅共”、“钅习”之类的吧ヾ(゜∀゜)ノ♪
说正经的,题主你八成不知道,成为元素名是日本这个邻国” 早就应得的荣誉 “。以上几位答主也提到,第75号元素于1925年由德国化学家发现,以该国的母亲河——莱茵河(Rhenus)为语源,将此元素命名为铼(Rhenium)。
但实际上,第75号元素是1908年日本化学家小川正孝首先宣布发现的,并以日本(Nippon)为语源,将此元素命名为“Nipponium”。(如果此名成为正式名称,第75号元素的中文名就该读“ni”了,至于怎么写,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工作)
那为什么荣誉归了德国人呢?因为 小川正孝宣布自己发现的,是第43号元素 !说来也巧,第25号(锰)、第43号、和第75号(铼)属同一族,即在同一列,化学性质相似。当时第43号和第75号均未被发现,加上周期表始祖 门捷列夫 将第43号元素预言为“类锰”,小川确定自己发现的元素与锰同族后,理所当然的将该元素填到了第43号的位置。说真的,小川在1908年怎么可能知道第43号元素——锝——是没有稳定同位素的元素(即所有同位素均有放射性)中最轻的,而且是第一个 人造元素 呢?
所以,我第一次听说这个消息时,我一点都不反感,甚至有点“欣慰”——小李子陪跑不过22年,日本专有的元素名都“走丢” 108年 了啊!

至于中文会翻译成啥,我不造( ゜- ゜)。

还有那些说“很无语”、“为什么把命名权给日本”的媒体,你们真会搞个大新闻( ´_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