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社会工作实务困境之二:我俩,太不公平(下)
往期链接:
人物介绍
为了方便表述,本期我们把苦苦挣扎在生存线上,长期扎根于社会基层的社工机构(社工)叫 “没头脑”
把不得不与“没头脑”展开合作的街道和社区相关职能部门叫 “不高兴”
上期和大家分享了“没头脑”的烦恼,为了保持公平公正,我们也应该给“不高兴”发言的机会,下面一起来听听“不高兴”会怎么说。
一、不要逼我信任你
你我之间本无缘分,全靠社会治理格局死撑
社会工作是什么?
社会工作能干什么?
为什么要和社会工作合作?
“没头脑”对于我们“不高兴”来说,简直就是个天外来客,我们又不是社会工作专业的,我们有什么义务要主动了解你,上赶着信任你,爱你?
我们也很无奈啊,要不是提倡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怎么想得到乙方会是“没头脑”。
我们能分清楚“公司”和“社会组织”的差异,已经很吃力了,请不要再逼我们无条件信任你,我们真的做不到。
二、不要给我找麻烦
“没头脑”,你知道我们“不高兴”的工作有多繁琐吗?
你们也许一年就做10例个案,而我们全辖区上万人都可能是我们的个案。
你们一个团队做些小打小闹的娱乐休闲活动,运营一个服务中心,你们就觉得压力大,支持少。我们的人也不比你们多多少,全辖区大大小小事情,党建工作、经济发展、道路交通、环境卫生、建筑施工、园林绿化、综合执法、安全生产、社会救助、优抚安置、殡葬管理、居民迁移、驻区单位管理、人民调解、抢险救灾……
你们以为“社区治理”就是搞点文化活动、做做“四点半”、居民阳台种点花、街角电箱画点画,培养几十号人的兴趣全体?
你们的工作不过是“社区治理”的冰山一角,却还老是给我们找麻烦。
社区是个有机生命体,怎么完全泾渭分明?
服务对象招募,不是你们的责任?
新闻媒体你们不会请?
遇到麻烦你们没办法处理?非得惹得居民来投诉?
我们花钱请你们来开展服务
最后却变成你们给我们安排了更多的任务
还要我们怎么配合、支持?
三、你们是游击队吗
铁打的项目,流水的人
申请项目年年都如此,大同小异,没什么变化
第一年在义卖,第二年还在义卖,第三年依然义卖……
我们也不知道年复一年给项目经费,你们怎么就没一点长进?
但是项目执行人员换得特勤
我们脑力没有你们想象中那么好
今天说张三负责,明天说李四对接
工作推不动,永远在人员更替中
“我已经离职了,我不知道”
“我才来,我不清楚”
“没头脑”啊,你们敢找个“清楚”项目的人跟进吗?
立项时候吹得好
专家、教授都是你们的督导
执行人员通通是持证社工师
真正执行的时候才知道
立项书上写着的名字我们从来见不到
永远都是实习生、志愿者在应付
四、敢不敢再专业点
“没头脑”老吐槽我们抠,不尊重你们劳动付出
预算难道不是你们自己做的?
特别是你们的老板,没钱就别开机构啊
难道你一切运营成本都要我们承担?
一年的项目,你配的人真是一年专注服务一个甲方吗?
机构有没有赚,你们心里没有数?
我们没奢求你们做出什么了不起的成绩
唯一要求你们资金使用安全
难道连这个也过分吗?
你们有的机构连全职财务人员都没有
项目资金管理能不能专业点?
别连累我们审计出问题是底线啊
看到没?
不光“没头脑”委屈,“不高兴”也很委屈。“不高兴”难以体会“没头脑”作为资源匮乏方的局限性,“没头脑”也难以站在“不高兴”的立场想问题。
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缩影,它涉及方方面面,没有哪项工作更重要,也没有哪类工种作用更突出。行政性社会工作者往往拥有更宏观的视角、更全面的信息、更有效的资源;而专业社会工作也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以适应社区治理的实际需求。目前我们的“嵌入式”已经迈入了“进阶式”,平等、信任、合作才是最重要的。
专业的社会工作受到西方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传达了一些模糊的信息——专业社会工作是更微观的社会工作。但事实上,在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微观社会工作,更需要宏观社会工作。如何理解社区治理,理解我们的合作对象“不高兴”的期望与肩负的重任,如何理解社区社会工作的职责,如何理解政府购买服务,也许我们会有所改变,更规范、更有大局观、更有效。
只有我们首先改变,我们所处的境遇才可能得到改善。
当“没头脑”变得“有头脑”了,“不高兴”也许就“高兴”了,真正的合作自然就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