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截至2018年底,东莞市形成国家、省级、市级、镇街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市级名录以上120项,其中含省级以上名录44项,国家级名录8项。是年,东莞市新增国家级传承人3名、省级非遗项目5个和市非遗工作站7个,起草《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启动6大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口述史抢救性拍摄工作。
【传承普及教育创新】2018年,东莞非遗进校园活动数量质量双提升,全年举办进校园活动63场,改变以往直接送项目进校园的模式,提供非遗项目课程“菜单”,学校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有针对性的非遗项目引进学校。学校研发项目多样发展,涌现大量优秀项目。
【非遗交流展示平台拓展】2018年,东莞市以“东莞非遗墟市”品牌为抓手和载体,将“东莞非遗”打包,推向全市、省、国家乃至世界。全年举办非遗墟市70场,除常规周末在东莞市民艺术中心活动,还包括城际交流活动13场和覆盖山区片、埔田片、丘陵片、沿海片等市内专场7场;与百度百科联袂打造的非遗墟市线上平台增加新内容,多渠道宣传推广东莞非遗新面貌。民盈·国贸城建立国内第一个大型购物中心内的非遗集市。
【非遗文化跨界融合发展】2018年,东莞非遗扩大融合发展,与餐饮融合,举办第二届腊味节活动,促进腊味文化与餐饮文化融合发展。与媒体融合,东莞非遗携手百度百家号打造“东莞非遗宣传推广矩阵”,促进东莞非遗保护工作信息的交流和发布。与摄影融合,与东莞市摄影家协会在文化遗产日举办“发现东莞非遗之美”影像展,展示非遗项目影像88张。
(张玉纯)
【东莞市首届非遗亲子嘉年华举办】2018年5月12—14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系列活动之东莞市首届非遗亲子嘉年华在南社明清古村落举行,活动展示数十项非遗表演、非遗技艺、非遗美食,包括贵州反排苗族木鼓舞、中山醉龙、普宁英歌、辽宁海城高跷等国家级非遗表演项目;广东省内各地区非遗传承人现场制作传统美术工艺品、展示传统技艺,有东莞本土的茶山公仔、绸衣灯公、石龙醒狮头、莞草编织和市外的佛山剪纸、阳江风筝、连南瑶族服饰刺绣等非遗技艺在现场展示展销,还有东莞冼沙鱼丸、新村腐竹、糖不甩和江门新会陈皮、揭阳市乒乓粿、洪阳酥糖、客家娘酒等各色非遗美食。
【国贸城杯·东莞第二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品大赛】2018年5月28日,东莞市文化馆和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国贸城杯·东莞第二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品大赛(简称“非遗创意产品大赛”)启动。大赛秉承着“传承东莞非遗、推动文化创新潮流”的宗旨,通过线上征集主题为“城市礼品”的非遗创意作品348件(套),参赛作品类别有平面装帧设计类、工艺产品类、影视短片与动画作品,获奖作品68件。其中,金奖作品1件,银奖作品9件,铜奖作品11件,优秀奖20件,入围奖27件。(郭佩文)
2018年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二批(2007年)
第二批(2008年)
冯怀女,国家级第三 批(2009年);霍灼兴,省级第一批 (2008年),2016 年4月去世;冯沛朝,市级第四批 (2017年);霍沃培,市级第四批 (2017年)
麒麟舞(“樟木 头舞麒麟”为 国家级名称)
樟木头镇文化广 播电视服务 中心
第一批(2007年)
第一批(2006年)
第三批(2011年)
蔡玉财,省级第一批 (2008年);刘伟团,市级第二批 (2014年)
东坑镇文化广播 电视服务中心
第一批(2007年)
第三批(2009年)
第三批(2011年)
李仲球,省级第二批 (2011年);黄佩仪,市级第三批 (2016年)
龙舟月(“赛龙 舟”为国家级 名称)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万江区文化服务 中心
第一批(2007年)
第三批(2009年)
第三批(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