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陵坐落于江蘇省南京市鍾山南麓玩珠峰下,為明朝(公元1368年至1644年)開國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馬氏的合葬陵墓。作為中國明陵之首的明孝陵壯觀宏偉,代表了明初建築和石刻藝術的最高成就,直接影響了明清兩代500多年帝王陵寢的形制。依歷史進程分佈于北京、湖北、遼寧、河北等地的明清帝王陵寢,都是按南京明孝陵的規制和模式營建的。
史料記載,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下令建陵。第二年8月,馬皇后去世,9月葬入此陵墓,定名為“孝陵”。孝陵之名,取意于謚中的孝字,有“以孝治天下”之意,一説是馬皇后謚“孝慈”,故名。明孝陵永樂3年(1405年)建成,歷時25年。明皇室先後調用軍工10萬,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明孝陵規模宏大,建築雄偉,形制參照唐宋兩代的陵墓而有所增益。建成時圍墻內享殿巍峨,樓閣壯麗,南朝七十所寺院有一半被圍入禁苑之中。陵內植松十萬株,養鹿千頭。因屢遭兵火,明孝陵除陵寢地宮外,現僅存神道、下馬牌坊、大金門、四方城等。
墓區的建築大體分為兩組:第一組神道部分,從下馬坊起,到孝陵正門;第二組是主體部分,從正門到寶城、明樓、崇丘為止。現存建築有神烈山碑、禁約碑、下馬坊、大金門、四方城及神功聖德碑、孝陵殿、大石橋等。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做了31年皇帝的朱元璋去世,禮葬孝陵。朱元璋及皇后合葬的地宮俗稱“寶城”,是一個直徑約400米的圓形大土丘,它的四週有條石砌成的石壁,其南邊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7個大字。寶城厚實堅固,依山勢高低起伏,下砌巨石,上用明磚壘築,厚約1米,是中國現存最大的陵墓之一。歷經600餘年的風雨之後,近年來寶城墻體出現了局部坍塌,墻面剝落,個別地方因為地基沉降逆向撕裂而形成巨大裂縫。南京市文物部門先後投資300多萬元,採用東南大學古建築專家的保護方案,按照修舊如舊的要求,對墻體進行了維修,如“縫合”裂縫,整平“墻面”,對變形的墻體進行修補和防水防滲漏“手術”。為方便遊客一睹“龍脈”真容,還修建了一條青石板遊覽步道,讓遊客能登上寶頂看到明孝陵全貌。
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史學會副會長、東南大學建築學教授劉敘傑説:“明孝陵代表著明初皇家建築的藝術成就,是中國陵墓建築和陵墓文化的縮影。”明孝陵從起點下馬坊至地宮所在地的寶頂,縱深達2600多米,沿途分佈著30多處不同風格、用途各異的建築物和石雕藝術品,整體佈局宏大有序,單體建築厚重雄偉,細部裝飾工藝精湛,凝聚了當時政治家、藝術家和建築師們的才智。
明孝陵的開創性地位還體現在其依山勢地形蜿蜒曲折的陵墓神道。陵墓的神道從四方城開始。四方城是一座碑亭,位於衛橋與中山陵之間,是明成祖朱棣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為其父朱元璋建的“大明孝陵神聖功德碑”。其頂部已毀,僅存方形四壁,內有立於龜趺座上的石碑一塊,碑高8. 78米。碑文由朱棣親撰,計2746字,詳述明太祖的功德。碑座、碑額雕琢瑰麗。神道由此向西經外金水橋(今紅橋),繞過梅花山再折向北,長約1800米。其中段為石象路,這段路上相向排列著12對石獸,分別是獅、駱駝、象和馬等6種,每種兩對,姿態是一對伏,一對立。後面是一對高大的華表,上雕雲龍,氣勢不凡。折向北面的神道上分別列著4對身著盔甲或蟒袍的文臣武將,有些已經損壞。石人石獸的體型都很巨大,是明代石刻的藝術珍品。南京博物院前院長梁白泉研究員説:“明孝陵首開了第一代皇帝陵寢的神道作為後世子孫陵寢共用神道的制度。神道兩邊分佈的12對石像生和4對石人,石刻風格多樣,造型厚重簡樸,融整體宏大與局部精細為一體,也代表了中國明初石雕藝術的最高水平。”
明孝陵改變了唐宋帝陵方上、陵臺、方垣、上下宮制度和十字軸線的陵墓佈局,首次按皇宮佈局建立“前朝後寢”三進院落制,開創了陵寢建築平面呈“前方後圓”的基本格局,並一直規範著此後明清兩朝500多年20多座帝陵的建設規制。
明孝陵的朱紅大門坐北朝南,正對梅花山,門額上書“明孝陵”三字。門外東側立有一個石刻告示,係清宣統年間兩江洋務總局道臺、江寧知府以六國文字刻著“治隆唐宋”四個金字,是清康熙帝第三次南巡時親筆題書。碑亭後原建有兩禦亭,西邊叫宰牲亭,東邊的稱具服殿,今均已毀壞,僅存一些石柱和石井欄等。在原享殿的位置上尚可見到64個石柱的基礎,由此可以想象當年享殿的規模是很大的。現在享殿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復建,比原來的要小得多,內供奉朱元璋畫像。享殿後是一片縱深100余米、寬數十米的空地,是當年露天祭祀的場所,中間有甬道,兩邊林木茂盛。甬道盡頭有石橋,稱大石橋,又稱升仙橋,意思是過了此橋即為“仙界”。
橋北是一座寬75米、高16米、進深31米的城堡式建築,稱方城,是明孝陵最後的一重建築。方城以大條石砌成,正中開拱門式斜隧道,有臺階可步入,計54級。出隧道東西各有石級可登城頂。城頂原建有宮殿式建築明樓,明樓頂部及木質結構已毀,現僅存四面磚墻,南面有拱門3個,另三面各有拱門一道。在方城頂上極目遠眺,東面有中山陵,南面是梅花山,西面有中山植物園,北面是“寶頂”,四週樹木蔥蘢,松濤陣陣,不禁令遊人發思古之幽情。寶頂是一個直徑約400米的圓形大土丘,即朱元璋和馬皇后合葬的地宮,它的四週有條石砌成的石壁,其南邊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個大字。梅花山因三國時東吳君主孫權及其夫人葬此,古稱孫陵崗,位於明孝陵正南300米。
2003年7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委員會第27屆會議將明孝陵和北京十三陵作為明清皇家陵寢的擴展項目正式列入《世界遺産名錄》。明清皇家陵寢分佈于北京、河北、遼寧、安徽、江蘇等地,是中國明清兩朝皇帝陵寢建築群,按照嚴格的等級規制營建,具有完整的地上、地下建築體系,佈局嚴謹,規模宏大,建築華美,工藝精細,體現了中國封建社會最高的喪葬制度。200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委員會認定其符合世界文化遺産的標準,並將明顯陵、清東陵、清西陵作為明清皇家陵寢列入《世界遺産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