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剩个陶瓷底也没法坐,老两口就踩上去蹲着凑合用。
   
  
  
   
    结果有次老太太蹲着脚一滑,整个人摔在马桶里,人摔成尾椎骨折,还被撞碎了的马桶割得全身是血。
   
  
  
   
    医药费花掉一万多,不知能买多少个新马桶了。
   
  
  
   
    后来马桶不得已还是换了,不过小区里刚好建了免费公厕。
   
  
  
   
    老两口又改上免费的了——这次是为了省水。
   
  
  
   
    结果大冬天半夜,老爷子内急,匆匆跑出去,结冰的台阶上又一个脚滑,摔成手腕小腿都骨折。
   
  
  
   
    又两万多送给医院,不知能交多少年的水费了。
   
  
  
   
    2.净水器事件。
   
  
  
   
    这回不光自己遭殃,还让邻居倒了霉。
   
  
  
   
    老爷子不知道从哪弄来个淘汰的净水器,舍不得师傅上门的200块安装费,找来个也不懂行的亲戚糊里糊涂给安上了。
   
  
  
   
    结果有几天两口子不在家,没接妥的管子脱落,活活漏了两天水,把楼下邻居家都泡透了。
   
  
  
   
    省下2百,却赔了人家2万。
   
  
  
   
    类似的事情还有不少。
   
  
  
   
    据作者自述,前男友父母都是退休教师,其实也不差这点钱,但就是习惯了这样能省就省、乃至折腾自己。
   
  
  
   
    他自己也不好过,挺大一小伙子瘦得跟猴一样。
   
  
  
   
    这是一个匿名作者的诉说,我们当然无从考证故事的真伪,但现实中,确实有不少人都犯过这样的糊涂。
   
  
  
   
    很多老一辈因为过去的经历,即便现在已经脱离了贫困,也不舍得过好日子。
   
  
  
   
    于是有了两个特点:
   
  
  
   
    
     自己生活上,永远习惯吃“烂梨”;
    
   
  
  
   
    
     子女教育上,总是热衷于“撕伞”。
    
   
   
   
  
  
   
    什么意思呢?先说吃烂梨。
   
  
  
   
    有个老太太买了筐梨,因为怕浪费,先挑烂掉的一只吃。
   
  
  
   
    但天太热,第二天又有梨烂了,她又继续只吃烂梨。
   
  
  
   
    第三天、第四天......都是如此,放着好的吃烂的,吃了烂的烂好的。
   
  
  
   
    到最后好好的一筐梨,一只好的都没吃到,肚子还吃坏了。
   
  
  
   
    
     
      说起来是为了节俭,结果省的是最小的钱,受的是最贵的罪。
     
    
   
   
   
  
  
   
    朋友就分享过一个“想起来后怕”的事儿。
   
  
  
   
    有段时间接父母来住,下班回家,妈妈把饭都做好了。
   
  
  
   
    结果那个肉片汤,怎么闻味道都不对,有点酸。
   
  
  
   
    母亲大剌剌说没事,是她特意做的醋溜肉。
   
  
  
   
    朋友一想,不对啊,好好的肉为什么要搁醋?
   
  
  
   
    追问之下母亲不得不承认,冰箱里的肉有点变质发臭了,她舍不得扔,于是加点醋掩盖味道,还抱怨说怎么就被发现了。
   
  
  
   
    朋友差点没压住火,得亏没含糊,不然一家五口恐怕都得进医院。
   
  
  
   
    看网友说的自家长辈那些操作,不少又野又搞笑。
   
  
  
   
    一把年纪的老人家,大扫除扫出一根烟。
   
  
  
   
    家里没人抽,为了不浪费,自己点上咳咳咳地抽完了。
   
  
  
   
    之前新闻上还看过一个上海阿姨,魔都坐拥4套房,两口子每月退休金+收租有2万8。
   
  
  
   
    但不舍得买吃买穿买用,就要捡垃圾。
   
  
  
   
    捡得家里蜈蚣老鼠引来一窝,房子、身上都发臭,女儿都不敢带外孙来,邻居被臭得也苦不堪言只能报警。
   
  
  
   
    好多老一辈太节省了,节省到有点像是在变相虐待自己。
   
  
  
   
    虽然想来挺心酸的,但看着他们忍受的是最不值得受的苦,浪费的是最该好好享的福,当儿女的能不气么。
   
  
  
   
    再来说说“撕伞”。
   
  
  
   
    这个词最开始是一个玩笑:“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也要把别人的伞撕烂。”
   
  
  
   
    但不少父母还真是这样:因为自己是穷过来的,所以相信苦难磨砺的孩子才能成才。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小小年纪不能太享福,温室里的花朵没出息。”
   
  
  
   
    “以前人都吃树皮呢,你们这代人就是条件太好了。”
   
  
  
   
    看看对90后、00后的评价就知道了,都没逃过被叫“垮掉的一代”。
   
  
  
   
    所以他们养起娃,特别推崇苦难教育。
   
  
  
   
    看董明珠一个采访,说有次儿子放学晚了半小时回家。
   
  
  
   
    问怎么回事,儿子说自己只坐1块钱的普通公交车,但那天来的都是2块钱的空调车,他就一直等,足等了半小时。
   
  
  
   
    董明珠挺欣慰,觉得儿子懂节约能吃苦。
   
  
  
   
    但......总觉得哪里怪怪的。
   
  
  
   
    有这半小时,拿来看书学习做运动是不是更有价值呢?
   
  
  
   
    就为了1块钱,是不是没这个必要。
   
  
  
   
    
     但多的是家长热衷于这种没必要的吃苦,美其名曰历练。
    
   
   
   
  
  
   
    有个妹子说过个往事。
   
  
  
   
    高三时爸爸偶尔会带饭到学校看她,而且每次都要拉她到食堂外面吃。
   
  
  
   
    大夏天的,坐外面就是喂蚊子,她一腿的包,想回有风扇的室内。
   
  
  
   
    没想到爸爸生气了:“老想呆在舒服的地方,以后不是每一次都有风扇的,没有的时候怎么办?”
   
  
  
   
    
     “可是现在有啊。”
    
   
   
   
  
  
   
    最后这句顶嘴,她当然没说出口。
   
  
  
   
    很多孩子也不敢说出口。
   
  
  
   
    他们多的是像名叫@阿营 的网友一样:
   
  
  
   
    从小父亲都是冰箱里塞着冰冻许久的肉,不吃,顿顿吃剩菜。
   
  
  
   
    三伏天有空调,不开,要拉他一起喝热茶,说出汗能解暑。
   
  
  
   
    直到他自己也到了中年,有天看着用到毛都快掉了的牙刷,突然发现这么多年学着父亲凡事把自己逼到没有退路。
   
  
  
   
    
     不仅丧失了想过更好生活的欲望,也没有成父亲口中的“人上人”,还是在最辛苦的岗位上摸爬滚打。
    
   
   
   
  
  
   
    这不是在苦难中创造价值,而是平白创造苦难。
   
  
  
   
    
     
      这不是教育,是折腾人。
     
    
   
  
  
   
    中国人有句老话,叫“穷怕了”,所以很多人对吃苦的误解有点太深了。
   
  
  
   
    
     
      忍饥挨饿,严寒酷暑,浪费精力,身体受罪,这不叫吃苦,叫受穷。
     
    
   
  
  
   
    
     
      你比别人更耐得住劳筋骨饿体肤,充其量也就是比别人更能受穷而已。
     
    
   
  
  
   
    打个比方,有个人去买菜。
   
  
  
   
    到小区门口超市一看,三块五一斤,贵。
   
  
  
   
    坐好几站公交车去另一家大超市,更贵,四块钱。
   
  
  
   
    又坐车换店,终于找到三块钱一斤的,兴高采烈回家了。
   
  
  
   
    省下5毛钱,好像挺会过日子。
   
  
  
   
    但日子过得更好了吗?倒是搭进去路费体力和一上午的时间。
   
  
  
   
    
     人的注意力都是有限的,你执着于无意义的艰辛而筋疲力尽,哪里还有精力想着去做更有意义的事、创造更大的价值呢。
    
   
   
   
  
  
   
    赞同罗振宇一句话:
   
  
  
   
    “在我们今天的丰裕社会,吃苦的本质,变成了长时间为一件事情聚焦的能力。”
   
  
  
   
    咱们是要吃苦,但不一定是皮肉上的苦。
   
  
  
   
    而是为了一个目标,能放弃无效社交,放弃无脑娱乐,在任何诱惑下都能
    
     保
    
    
     持专注的苦
    
    。
   
  
  
   
    是不管多远的路,忍得住寂寞,熬得过时间,日复一日
    
     坚持
    
    
     长期主义的苦
    
    。
   
  
  
   
    是哪怕做着最普通的工作,也能用心钻研,不敷衍差事,
    
     把每件事做到极致的苦
    
    。
   
  
  
   
    更是无论环境怎么变,依旧能严格要求自己,始终自律的苦。
   
  
  
   
    这些,才是很多人宁愿受穷也不愿意吃的苦头。
   
  
  
   
    生活的苦难,会被疲芳麻痹,被娱乐转移,得过且过,最终习以为常。
   
  
  
   
    这叫
    
     钝化
    
    。
   
   
   
  
  
   
    而脑力、专注、寂寞、自律的苦,才会真正让你强大。
   
  
  
   
    这才是
    
     锐化
    
    。
   
   
   
  
  
   
    真正的吃苦不是
   
   吃糠咽菜,
   
    食荼卧棘,挨饿卖力,熬夜受冻。
   
  
  
   
    
     而是抵得住诱惑,忍得住孤独,经得起质疑,坚持专注,坚持学
    
    
     习,坚持自律,坚持向前。
    
   
  
  
   
    
     
      是一种自控力、自制力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人生已经很难了,就别再白白折腾自己了。
   
  
  
   
    还是在有意义的事情上斤斤计较吧,而不是把无价值的吃苦看成崇高。
   
  
  
   
    作者简介:王耳朵,上不知天文,下不知地理,中间略懂点人生歪理。关注【王耳朵先生】(ID:huangezishiba),一个路见不平,就忍不住一声吼的中年boy。
   
  
  
   
    
     
      让更多人看到
     
    
   
  
  
   
    来源:王耳朵先
   
   
    生(ID:huangezishiba )
   
   
   
  
  
   
    编辑:菜菜
   
  
  
   
    审核:陈寒冰
   
  
  
   
    建功新时代,奋进新征程!
   
  
  
   
    3月7日起,湘妹子、今日女报/凤网推出“时代之问 湘女之答——湘妹子加油”系列视频
   
   
    
     (扫海报二维码看视频)
    
   
   
    ,邀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最美家庭代表等优秀湘女为湖湘妇女事业打caLL,为湘妹子建言。
   
  
  
   
    
     加油,湘妹子!
    
   
  
  
   
    [ 图片滑动 ]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发布于:
    
    
     山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