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博:奔跑的灵魂 | 101次对话
她说,要将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她是这样做的。尽管看上去她似乎在不断地自我折腾,最大的“折腾”应该就是她这个“不安分”的人,创造了国内一个与传统行业完全不同的“私人订制旅行”。当大多数人还在为生活奔波的时候,当年才26岁她已经展现了自己骨子里的创造力与勇气,成为了这个行业的开创者。
她带领着中国的精英人群在大自然中行走,入住北极冰屋,泛舟亚马逊雨林,流连在古巴哈瓦那老城区,穿行伊朗的波斯古道,每一次的旅程都是身俱疲而心释放。
她的英文名叫Pala,公司名也是。Impala是南非平原上一种特别敏捷好动有活力的羚羊,曾一同在非洲旅行的冯仑夫妇觉得孙博的个性像极了奔跑着的非洲羚羊。于是,她便有了这个名字——她的PALA私人订制旅行机构,与普通的报团旅游风格完全不同,从路线的设置到客户和景点的选定,都可以发现设计者的用心和智慧。她做的是“量心订制”。
本期《101次对话》,带你走近订制旅行专家孙博,揭开国内高端私人订制旅行的开创者背后的故事。
嘉宾: 孙博
阳光帕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始人、PALA订制旅行机构初级旅行设计师
创业历程 :因为喜爱旅游,大学时就为《女友》等杂志撰写旅游专栏,出版图书《地球漫步——意大利》、《地球漫步——伊朗》。毕业之后先就职于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出版社,而后进入央视继续从事与旅游相关的策划工作。26岁时,开创了属于自己的私人订制旅游机构SUN PALA。
商人心语 :大多数主题旅行我都会要求我的客户认领一个工种,可能有翻译、记录者、随队医生、搬运工等等。等到他们真正认领工作时,他们受到了很大的触动。那些叱咤风云的商业巨子,在南极却只能选择搬运工这个工种,更令他挫败的是连搬运工或许都不一定不具备很好的体力。这种挫败感在现实生活当中他是绝对不会碰到的,但是在我们的旅行当中他认识到了自己的另外一面。
(不丹-云上的日子旅行)
有人告诉我,生活就是一个“走心”的过程,应该时常问问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遇见孙博的时候,这种感觉尤为强烈。她欣赏道家,喜欢老子的随心理论。
她似乎一直有着与传统相违背的理念,但一直在跟随自己的心寻找真正想要的东西。当所有人都拼命地想要挤进央视的时候,她选择了离开创业;当订制旅行的市场竞争越加激烈的时候,她选择了去剑桥读书;当那些银行家和投资家同学们选择在课堂上“厮杀”的时候,她坚持要“win-win”。
孙博说她很喜欢纪德的一句话:“ 关键是你的目光而不是你所目睹的事物。 ”旅行的目的地并不重要,变换工作或者做一个决定,并不是为了变换一种环境,而是为了顺从自己的内心。
根据胡润公布的《2012中国高净值人群消费需求白皮书》中可以看到,目前中国个人资产在600万以上的高净值人群达到270万人。在2013年公布的《中国奢华旅游白皮书》报告中显示,旅游是富豪们最常见的休闲娱乐方式,比例达到63%,并且逐年上涨。PALA私人旅行订制机构就是专门针对这样一群人创办的旅游公司。
|选择一艘属于自己的小船,哪怕它再小,你都可以驾着它航行到你想要去的地方
在创业之前,孙博有过两份在别人看来非常稳定的工作。在第一份工作中,她曾想要引入国际上非常知名的旅游丛书,为此付出了很多的精力去策划和实现,却因为层层审批的原因,这项工作一直没有下文。当时这件事对她的触动很大,她发现这份工作中无法掌握一件事情的主动权,所以离开了。在第二份工作中,她已经处在总监的职位,虽然已能掌握主动权,但能掌控的范围有限。于是再一次,选择了离开这种一成不变的生活。
“就好像在一艘非常大的船上,即使你站在船的制高点,你不是船长,那么船也不会随着你的心意去航行。”孙博说,“ 我所经历的事情告诉我选择一条属于自己的小船,哪怕它再小,你都可以驾着它航行到你想要去的地方。 ”
PALA私人订制旅游机构就是她的这艘“小船”。“我曾经非常欣赏的法国作家蒙田说过这样一段话, 人终其一生不应当将全部的精力放在安置产业、积聚财富上,而是应当写意的生活 。我觉得既然我有体验写意生活的能力,并且能够将这种写意带给其他人,那么我就想要用设计旅行的方式来让他人一同感受生活的美好。我所做的这份工作在国外是非常流行的,在国内则是刚刚开始,这种旅游区别于我们认识的旅行团出游,而是一种“ 量心而制 ”的旅行。”
(南极旅行)
|和她一起旅行
“ 我希望把生命挥洒在美好的事物上 ,于是开创了PALA私人订制旅游机构。因为如果你一生想去很多地方旅行,那么,一种方式是赚足够多的钱再去,还有一种就是像我现在这样,可以去西伯利亚、去非洲、去南极点……”
刚成立公司的时候,员工不足5人,而现在已经在海外开设了多个分公司与办公室。孙博说,PALA私人订制旅游机构的旅行包含主题旅行和订制旅行两种。其中主题旅行的客户都是需要定向邀请的。“如果这个邀请函我不知道你是从哪儿拿到的,我会婉言谢绝同行。”参加订制旅行的客人对活动有最大的话语权。他们不但可以自己决定去哪儿、何时出行,还可以自己选择玩伴。但 较之目的地,订制旅游更需要在旅行中给予客人职业的灵感、情谊的体悟和生活的真谛。真正打动人心的,一定是精神层面的东西。
无论是在不丹旅行的时候将梁朝伟刘嘉玲大婚酒店的小厨房包下来烹饪中餐邀请总经理来一起品尝,还是在朝鲜的星空之下诉说每个人的初恋故事,抑或是在墨西哥古城共度集体的情人节让早已习惯温吞情感的夫妇重新倾听彼此,在非洲草原上,和马赛马拉人一起载歌载舞,旅行中的美好丰富了每个行者的内心和此后的世界。
筛选客户、选择目的地、前期探查体验等不同细节之处的用心,或许也是孙博能够吸引冯仑、张醒生、鲁豫、敬一丹等人成为PALA的忠实客户的原因之一吧。
早在2010年之前,孙博已完成两次南极的旅行,一次是搭乘豪华游轮探索南极洲,看尽南极春天的勃勃生机。一次搭乘飞机,全程飞行50个小时,深入南极腹地,踩着雪橇抵达南极点。每一次独特目的地的选择都是私人订制产品的特点。比如非洲、博茨瓦纳、朝鲜,古巴,津巴布韦、西伯利亚等。
跟随她出行,不仅可以得到身心的彻底释放,还能通过在过程中团队之间的深度交流和沟通,结交到一群志趣相投的朋友,这应该是选择私人订制旅行意外的收获。“ 旅行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你与谁同行,与谁分享,你在这一刻和谁在一起,感受到什么,都会化成永恒的经历。 ”
(肯尼亚-生生不息旅行)
|工作从来都不是我最重要的事 胜不如不胜
孙博有一次在阿斯潘参加一个会议,会议的理事在会后问当时作为嘉宾演讲的她,接下去五年的计划是什么。孙博不加思索地答道:“生两个女儿。”这样的回答令眼前这位行业资深人士有些吃惊:“那是否意味着工作将不再是你的重心呢?”
“工作从来都不是我最重要的事儿。”孙博笑着回答道。
她就是这样令人觉得不可思议,当国内的私人订制旅游越加热门的时候,成立多年的PALA,虽然不乏知名的个人、机构客户,却不求快速增长,而是慵懒地“ 将生命浪费在美好事物上 ”。
她在自己的《剑桥小札》中写道:“常有好友忧心我浪费先机人和、禀赋资源,不能全力以赴将PALA迅速发展壮大,错失良机,当订制旅行的市场越来越热,竞争对手包抄过来你们将无以招架。我点头称喏,又喏喏地嘟囔道, 无招胜有招。胜人不如胜己,胜不如不胜 。
世界不缺少闪闪发亮的钻石,每一个新娘都有一颗;也不缺少卓越的耀眼的人们,我们身边比比皆是;我很喜欢窗台前那盏南瓜等,当点亮时,光芒微弱,足够温暖。比起立大志做大事,成为一个耀眼的人,照见自己恐怕是更自在更真实的选择 。 ”
在剑桥读书的日子,让这个有五年创业经历的女生,一度觉得困惑,与那些投资家和银行家同学们几乎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式,让她怀疑,也许大家是来自不同的星球。
“Management Practice的课上,我被同一组的同学取了“Naive”(幼稚)的绰号,我想我可能是我们班第一个拥有绰号的人,我只好以此为荣。在那一组练习中,我不赞同我们组那些来自瑞士银行、摩根斯坦利的银行家和投资家的决策,尽管他们在努力保证我们小组的利益, 在那些坚定、自信的慷慨陈词中,我重复着“Why not win-win?” ,相较之下细弱蚊声,近乎于嘟囔,旁边的伙伴近乎于同情地看着我说“Too Naive”(伴随着温柔地摇头)。直到练习结束,我了解到竞争对手的决策,他们两次信任我们又被我们组欺骗,和我们对抗的组两败俱伤,我悲从中来,练习结束后我们组来自俄罗斯的康斯坦丁走到我旁边说,我同意你的观点,我很没好气的说,刚才干嘛去了。原以为我们成了最差的组,让我震惊的是,当最后公布成绩的时候看到12组的分数,9组负分,从不举手的我举手发言,表达了我的观点,信任是脆弱的,当我们面对面的谈判之后我们该信守承诺,信任丧失会两败俱伤, 在东方的生意和哲学中,‘游戏永远不会结束’ 。我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第二天茶歇的时候,我的同学走过来说,他们昨晚在PUB里喝酒聊天,最后讨论的结果是他们认同我的决策,我是对的。”
比照她的同学们,或许她的商业逻辑是散漫懒惰的,但是这有什么不好。道家的哲学使她一直坚信,恰好在这种混沌中,放任这种无解的存在,便是新的道理的开始。
她说:“商业,那是我未曾推开的一扇门。我此刻仍在门外,当它如同大多数学院厚重斑驳又不胜其美的大门吱扭开启,当它如同剑桥镇各种花园斑斓恣意开放绝不重复的园艺,当它如同出现在各处墨色绛色挂钩银器着着岁月的光泽的物件,对于商业的解读,不失为另一种浪漫,这样的浪漫,我想不逊于撑着长篙于康桥,不逊于荡漾在波光中的水草。”
(剑桥)
采访手记:
孙博,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已经是半年前的事了。那时候,听到好友介绍说,她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女子,一个天性热爱旅游的女生,2009年自己创业做了高端私人订制旅行。她的旅行计划,不是你有钱就能参加的,她对服务的客户都有自己的要求。
这个女生,是我一直特别想要写进《101次对话》里的人,但却迟迟不敢轻易下笔。越接近,就会越惊叹她的才华横溢。如果你觉得自己心浮气躁了,推荐你去读读她的文字。仅仅是字里行间,都带着使人颇受启发的“静”气。
她不是那种爱说教的人,但是那种让人很想要去倾听她说话的人。在她这里,你可以感觉到时间似乎放慢了,只剩下静静地去感受生命所赋予我们的点滴。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人活一世,要么安静,要么有深度,要么有趣。我以为孙博都占了,她有一颗安静的心,有深度的思想,和有趣的生活。
也诚如她给PALA实习生的信中所言:“PALA旅行设计师们在世界各地考察,即便这周,有人在巴塞罗那,有人在戛纳,还有人去往非洲,不要被他们所发的那些轻松自在的微博所迷惑,你不会了解他们背后的不眠不休。”那些总是让人羡慕的人,那些成功的人,其实都是有迹可循的,他们比普通人都更加的勤勉。
(俄罗斯-帝国的背影旅行)
更多 Q&A Q:邵皙智 A:孙博
Q: 当你将旅游作为职业来对待的时候,不管是做事先的踩点还是与客户一起去旅游的阶段,旅行的意义相比从前作为兴趣而言有什么变化?
A: 可能是更加的得心应手了吧,它是你生活的一部分。当它只是兴趣爱好的时候,你会觉得自己一直在旅游,是不是有种不务正业,或者是感觉自己休息的时间是不是太多了。但实际上站在工作的角度上来说,一方面无论我是看美术馆还是去听歌剧,都是与自己的工作相连的,所以,内心都会觉得坦然自在。另一方面,比如,之前你去看建筑只是走走看看,但是成为工作以后,因为你会接触到建筑设计师,这个行业的专业人员,或是对这个行业感兴趣的人,所以,令你的视野比过去拓宽很多。
Q: 重复去已经去过的地方,比如南极、不丹,虽然这些地方都很不错,但是,次数多了,是否还能做到如初次般“用心感受”?
A: 我觉得不会啊。我很喜欢纪德的一句话, 关键是你的目光而 非 你所目睹的事物。 春夏秋冬去都不一样,不同的年纪去也会不一样,所以关键的不是目的地在哪儿,时间也是要素之一,还有心情,甚至光线,都决定了每一次旅行都是独一无二的。
Q: 另外,在公司宣传册中看到旅游路线,似乎都有固定的项目,比如去不丹,里面提到会与不丹国师下午茶,拜见顶果钦哲活佛,喜马拉雅山脉骑行,梁朝伟刘嘉玲大婚的半山等等内容,这样固定的的路线,与普通旅行社的有什么不同,怎么突出它的“量心订制”?
A: 我觉得不需要刻意去区分你跟别人的区别是什么,而是你要去体会客人在旅行中想要得到什么,感受什么,然后为他去寻找。有的时候客人的需求是他告诉给你的,而很多时候人们的需求是有些共性的,而且他自己都 可能 不是那么的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所以我们把这种旅行设置为“主题旅行”。就像你看到的这些固定线路,那都是这些人的需求和想法,我们只不过把这些代表了一些普遍意义的提炼了出来。
Q: 你量心订制出来的旅行,每次都有不一样的创新点,比如,在非洲的豪华列车上,那趟列车就有专属于它的图书馆。在出行之前你要求企业家朋友们每个人带上两本自己喜欢的书,那辆列车上所有的中文图书全部是由你们捐赠的。你觉得这个就是最特别的,最打动人心的。关于这些细节的点点滴滴,其实不是说花时间就能想出来的,若是想要常常在路途中安排细节的感动,是需要不断创新的,你是如何找到不同的灵感,让每一次旅程都让人印象深刻呢?
A: : 我觉得每一次旅行都是不一样的。很难说有一种方法适合所有的旅行,那个是做不到的。只能说你对一个目的地的感受和理解,然后再根据不同旅行去想。设计旅行的乐趣恰好在于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这个过程很有趣。
Q: 能把兴趣坚持作为职业来对待的人不是那么多,而且当交往和面对的人群都是高端客户,接触和从事的内容都是高级的享受的时候,在大多数人看来,应该感觉和平常意义上的“生活”越走越远了。对于普通人,哪怕是成功的商人,偶尔过一次超脱的、追求自由的旅行是幸福的,但是, 不知道你一直生活工作在这种氛围之中,是如何理解“自由和洒脱”(在外旅游总会有一种脱离现实生活的感觉),如何理解“市井的生活”(柴米油盐酱醋茶)?
A: 我觉得没有脱离现实这一说,每一个人的一生都和别人不一样,所以如果你觉得这就是你想要的生活,这就是现实生活,而不是说,一定得和大多数人一样,才叫现实生活。 另外,柴米油盐是生活的一部分,除非是特别要好的朋友出去吃饭,平常很少跟客户或商业机构在外应酬,几乎没有,所以大多数时候,我都是自己在家做饭。我甚至觉得自己做饭的机会比普通的在外企工作同龄人要多得多。 并且,夏秋之际,烧的菜还是春天的时候,我和家人自己在院子里种的。
Q: 你这样独立,又敢于去闯,现在又将这一项作为一个事业,来影响到更多人,应该是从小家庭教育的影响有关。不知道你成长过程中,对你影响最深的是谁?为什么?
A: 我爸爸,他对我得影响挺大的。他喜欢画油画,他是古植物学家。我读书的时候,父亲基本上带我去欧洲都走遍了,所以让我发现自己很喜欢旅行。
事实上,我从小读书报志愿都是自己决定的,他们会提建议,但是他们会让我 自己做决定。比如说我会因为一个中学的校服好看,而去报这个学校,我父母都知道,但他们都支持。
Q: 你说过“选择一条属于自己的小船,哪怕它再小,你都可以驾着它航行到你想要去的地方。”现在,作为船长的你,开着PALA小船也已经5年了(2009年开始),现在感觉怎样?觉得这艘自己地小船帮你抵达了你想要去的地方了吗?
A: 不能说它帮我抵达了我想要去的地方,应该说这一路上我都很喜欢。 其 实人生的终点都是一样的,所以,如果说一路的航线和一路的风景是怎样的很重要,现在看来都挺好的。
Q: “每个人都需要一种归宿,但是方式是不太一样的。可能对于大多数女性来讲归宿感是属于家庭的,可能是先生的家庭、可能是父母的家庭。但是总有一些人他们的归宿感是来自于另外一种东西的。我的归宿感是在远方。”这是你之前说过的一句话, 人们都说“倦鸟都要回巢”,现在还是觉得自己的归宿感在远方吗?
A :每个人的兴趣点都不太一样,其实现在每年我在北京的时间大概也就是三分之一左右,我觉得没有倦鸟归巢这一说。前几天,我在二外做宣讲时候,有个学生问了一个问题,说:“你退休了之后,你想象的公司是什么样的,你自己是什么样的?”把我给问蒙住了,我说退休这个词从来没有出现过我的脑海,因为我的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所以谈不上倦鸟归巢,平时累了就平时休息,平时想去远方就去远方,所以不存在先要怎样再怎样的顺序。
Q: 能否了解一下创业之初,PALA的团队有多少人,现在呢?作为一个女性创业者,你觉得这个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什么?你又是如何克服的?
A : 最初3,4个人,现在在北京22人,在海外分公司和办公室,总共50人左右。
可能最大的挑战是女人本身对待的情感跟情绪上一些问题吧。比如刚创业时候,员工家里有些状况,或是是他自己有些新的决定,或者是遇到同行做到一些不正当的竞争,在职场上是属于正常的现象,但是涉及到情感上的,可能对于男生来说会相对比较理智的看待这些事情,不会受到情绪的干扰。坦白说,我自己还是会在这方面受到影响,可能这种不舒服的感受状态会相对比男生久一点。
Q:是否会在生活与工作上不能很好的balance?
A: 不会,就像我之前在阿斯潘参加一个会议,作为嘉宾,有一个理事问我,未来五年什么计划?我说,生两个女儿。他说,他是否意味着你将不会把工作作为最主要的事儿了。我说,工作从来都不是最主要的事。事实上,真的是这样的。
Q: 能否谈谈你对于“幸福”的理解。
A: 幸福的理解?幸福就是现在啊。幸福像空气一样,你不能老想着它,但它无处不在的。你觉得呢?
声明:文章版权归平台及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平台或作者。
欢迎关注邵皙智工作室微信公众帐号:
ID: shaoxizhi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