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变态,它是人类进步的诱因!
这是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对于自卑感的解释!
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自卑感是一个褒义词,正是因为人人都有强烈的自卑感才驱使人们去不断努力、改进创造,从而成就了今天社会。
阿德勒:自卑情结就是当某个人没有准备好面对某个问题的时候,他坚信自己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时,出现的便是自卑情结。
从表面的定义就能够看出来2者是有很大的区别的,自卑感本身并没有错,相反自卑感推动着人类的进步,但很多时候人的外在表现却反映出人的自卑情结。
育儿路上避免不了这2个词
对于育儿这一块来说这2个词同样能够适用。因为当父母能够透彻理解这两个词之后你会发现孩子的很多表现你会看得更加透彻和清晰,也更加能够读懂孩子的真实目的,从而根本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亲子关系同样更加地和谐。
下面举个例子说明这2个词的不同:
一个孩子胆子很小,不敢一个人待在房间,总是喜欢粘着妈妈,妈妈走到哪孩子就跟到哪。倘若一会看不见妈妈孩子就会出现很多身体反应和情绪反应。孩子会大哭、嚎叫、满地打滚,哪怕其他人来照顾孩子都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当妈妈出现的时候孩子才能够安静下来。
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孩子是有自卑感的,孩子因为自身胆小的性格害怕独处,加之习惯妈妈的照顾因此孩子希望妈妈能够一直在自己身边。
自卑感促使孩子要保证自己的身边一直有人并且这个人是妈妈。妈妈对于自己提出的要求要满足,这样孩子才能够感受到安全感从而变得安静。
因为孩子胆小害怕,于是孩子内心会有“我就是一个胆小的人”的意识,这种意识会不断地提醒孩子做出一些举动来“告知”妈妈我需要被照顾被保护。
孩子认为自己无法独处,自己会感到害怕,而通过吼叫、哭闹等形式就能够得到注意和帮助,于是孩子会陷入无限的自卑情结。
倘若这种思想没有得到改变,那么孩子就会一直使用这种方式来寻找办法,而这种办法只能解决表面的问题甚至会让孩子陷入一种虚假的满足之中。孩子自以为通过这种方式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但其实只是掩盖了孩子内心的自卑心理。
帮助孩子解决根本性的问题才是关键
对于任何一个个体来说都会拥有自卑感,这种“我不如人”的感受会促使一个人产生进步的想法,会让人想要通过努力去改变现状。然而很多时候孩子会陷入自卑情结,形成一个固执的模式就会很难改变。
父母能够做的就是要帮助孩子解决根本性的问题,让孩子走出自卑情结。
首先,接纳孩子的自卑情绪
父母不要一味地只强调孩子积极的一面,同时也要接纳孩子不足的一面。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每个人都会存在不足和缺点,有了缺点一定会产生自卑感,这是一种完全正确的现象。
父母要有包容的心态去接纳孩子的一切,给予孩子支持和力量,让孩子能够正视自己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更加理性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其次,帮助孩子寻找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孩子出现的问题往往具有深层次的原因,因此不能简单地处理表面现象。父母要善于把孩子的行为融入到整个过程中去看待,帮助孩子寻找到问题发生的根源。
例如孩子突然不想去幼儿园,表面上看父母可能会认为孩子产生了分离焦虑或者耍性子,但通过询问、观察细节等方式父母很可能就会发现孩子有可能是因为之前在幼儿园受到其他孩子的欺负从而惧怕去上幼儿园。
那么,父母就会发现简单地安抚孩子根本起不到作用,帮助孩子消除恐惧感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
孩子生活成长过程中一定会存在自卑感,父母要善于利用好这种情绪帮助孩子进步并且帮助孩子避免自卑情结是最应该做的!
我是七悦妈,一个两岁半孩子的妈妈,希望我的一些育儿经能够通过平台传达给您,为您的育儿路上提供一点点帮助!可以关注我一起学习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