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前的最后一周,张强仍然忙到天已经完全黑下来才离开校园,然后在晚高峰的车流中慢慢从北二环挪回西五环的家中。这样的日子,张强已经度过了20多年,跟着他上过体育课的孩子成千上万,这其中有不少孩子学到了张强的“看家手艺”乒乓球。特别是近些年来,校本课程计划的实施,让学校里所有的孩子都拿起了乒乓球拍,这在北京市的小学里独树一帜。对于打乒乓球这件事,每一个人都有适合不适合、喜欢不喜欢的选择权,张强要做的是,首先给孩子们一个接触的机会,并且这机会每个孩子都有。
北京市西城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简称“西师附小”)是北京家长们心目中的“牛小”之一,但是在这里上学的孩子并没有感受到学习的高压,反而体育成了学校里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和很多人记忆里“总是生病要把体育课让给语数英”的体育老师不同,体育老师张强的日常忙碌得很。
张强是学校的老师,也算得上校友,在成为西师附小的老师之前,他就是从西城区师范学校毕业的。能够上西城师范,张强还记得自己作为体育特长生在中考加的那6分——乒乓球这一技之长给了他辛苦却顺遂的学生时代,看着眼下这些打球的孩子们,张强真的希望他们也能体会到乒乓球的好。
张强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上小学的时候看到同学打乒乓球,觉得很有意思,于是“指挥”家长给自己在少年宫报了个班。小学五年级时,张强开始学打乒乓球,六年级获得过西城区小学生比赛的男单第三名。凭借着特长生的身份,他在小升初和中考都十分顺利,并且一直作为校队成员参加西城区和北京市的乒乓球比赛,多次站上各项中学生赛事的领奖台。
1996年师范毕业后,张强就来到了西师附小,成为一名体育老师。他随后又利用寒暑假在首都体育学院读了专科和本科,为自己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乒乓社团,犹如小小“国家队”
西师附小并不是一所乒乓球运动传统校,但学校里的乒乓球运动却开展得格外红火,这与张强的到来密不可分。
1996年张强刚到西师附小的时候,学校只有一个田径社团。在当了几年常规的体育老师之后,埋藏在他心底对乒乓球的热爱蠢蠢欲动起来。为什么不能有一个乒乓球社团?为什么不把自己的特长更好地发挥出来,让更多的孩子感受乒乓球的魅力?他把这个问题抛给了自己,也抛给了校领导。
2003年,在张强的极力推动下,西师附小乒乓球社团成立了。正如张强所期待的那样,对乒乓球感兴趣的孩子很多,社团的35个席位供不应求。在十几年的摸索过程中,这支社团逐渐有了完善的建制和规章制度,俨然一支小小“国家队”——五六年级的小球员是一队,三四年级的小球员是二队,展览路校区另有一支球队;一队队员肩负着代表学校参加比赛的任务,二队队员主要进行基础训练,并作为梯队为一队输送人才,二队队员表现突出的可以破格提前升入一队;每支球队除了有一名学校自己的体育老师带队外,还外聘一名专业教练进行教学;所有球队利用课后时间一周两练,每次90分钟。
想进乒乓球社团的孩子很多,但社团有着一套严肃严格的选拔程序,从网上公开报名到教练择优选拔,再到最后的网上公示、确定人选,公平公正公开。“也曾经有孩子没选上来求我,但开一个口子就会有下一个,我就鼓励孩子,今年没选上,可以好好练习明年再来。”而让张强感动的是,有一些没能入选的孩子,真的会自己默默跑到外面去报班学习,对乒乓球的执着令人动容。
这支小小“国家队”每年都要参加两次区中小学生乒乓球比赛和一次市级乒乓球比赛,曾经获得过西城区中小学生乒乓比赛单打前三名、市级团体比赛第四名的好成绩。
乒乓课程,每个学生都学到
在寸土寸金的北二环外,西师附小的校园硬件堪称奢侈,特别是摆了6张标准球台、还配备了发球机的乒乓球馆,算得上是学校的骄傲。
西师附小的校长李庆元是个“体育迷”,但他不是自己“迷”,而是“沉迷”于让孩子们获得更多的锻炼机会。在李庆元校长的眼中,体育是一所学校的窗口,办学质量好不好,看的不是考试成绩,而应该是体育。
遇到这样的校长,张强备感幸运。2010年,学校开始推行校本课程,即在每个年级设立一个运动项目的专项课程,每周拿出一节体育课来学习这个运动项目。乒乓球这个安全有趣又有助于改善学生视力的运动项目于是成为校本课程改革的突破口。
▲西师附小的乒乓球馆在小学里算得上奢侈
目前西师附小分年级开设了6个校本课程:一年级形体、二年级游泳、三年级乒乓球、四年级棒垒球、五年级足球、六年级篮球。也就是说,全校5000余名学生,每一个人都至少了解了这6个运动项目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些课程的设置一方面推动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特别是在新中考体育改革方案实施之后,起到了很好的向初中体育衔接过渡的作用。
“其实任何一个运动项目的掌握都需要长期坚持训练,一年的时间,每周一次,每个班40多个孩子,能上手的机会远远不够。大多数时候,一个学年下来,也只有几个悟性好的孩子能从零基础到可以对打起来。但这个课程最宝贵的地方,是给了那些可能此前从来没接触过乒乓球的孩子一个喜欢上乒乓球的机会,如果连这个机会都没有,那真的太可惜了。”张强说。
乒乓技艺,愿学生受益终身
当“双减”政策来临,当乒乓球进中考即将实施时,当很多学校忙着调整体育课程,当很多孩子忙着寻找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时,西师附小的孩子们已经走在了前面。“我觉得乒乓球进中考并不是一件考试工具,而是因为这项运动对孩子的身心有益,国家才鼓励孩子们去练习。”在张强看来,乒乓球是孩子最好的伙伴,十几年的教学经历也印证了这一点,他的很多学生因为打球练好了身体,缓解了近视,也培养了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练习乒乓球在孩子们的品德形成上起到积极作用,也为孩子们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如今新的教育政策也推动孩子们练起球来,这无疑是一波漂亮的“助攻”。
事实上,张强的学生们早就尝到了乒乓球的“甜头”,有的孩子不满足于在学校的训练,让家长在外面也报了课程,一周要练五六次,风雨无阻。这样的学生越来越多,作为老师的张强干劲也越来越足。除了传授乒乓球的基本知识和技术,作为乒乓球一级裁判员的他还把更多更详细的比赛规则和临场技巧讲给孩子们听。“打球是一件严谨的事,我希望孩子们能够真真切切地体验什么是比赛,而不是像我小时候那样,打了很多年野球才走上正道。”在张强看来,现在这些孩子们能从启蒙开始就在“正道”上,无疑是一件幸福的事。
▲张强带学生们参加比赛
每一年都在周而复始地给孩子们启蒙,烦不烦?张强笑着说,“一点都不烦”。“还是因为喜欢吧,喜欢乒乓球,也喜欢孩子。看着孩子们认真对待乒乓球的样子,有种特别的快乐。”张强说的这种“特别的快乐”,来自于那些训练比赛中的点滴:那个第二天要参加比赛生怕迟到的孩子,前一晚临睡前上了好几个闹钟;那个第一次站上赛场的孩子,紧张得一局比赛没打完,就跑下来等教练指导。
有一年教师节,张强收到了一个小女孩送来的礼物,是一块小小的香皂。“我开始以为孩子就是让我注意卫生,后来她妈妈发来信息我才知道,原来孩子看我每次训练都满头大汗的,想送我一块香皂让我训练下来洗洗脸,当时真的太感动了。”
付出就有回报,这份回报可能是一件暖心的小礼物,更是孩子们看到老师努力传道授业之后,加倍努力地去练球。“如果能因为我的引领,让乒乓球成为孩子们受益终身的一项技艺,这或许就是最好的回报吧。”张强如是说。
本文将刊登于2022年第3期《乒乓世界》
更多精彩文章
▲樊振东 的八年五个关键词
▲王曼昱:没有什么能击垮我
▲王楚钦:相信会有一天得到自己想要的
▲孙颖莎:想对自己说一句,你可以做到更好
感谢分享,点亮“在看”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