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之家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首发于 每日精进
集体为什么是愚蠢的?

集体为什么是愚蠢的?

“当今世界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个体有意识的行为已被群体的无意识行为所取代。”


---本文约4100字,阅读需8分钟---

灵魂发问

·群体具有哪些特征?

·领袖如何对群体信念施加影响?

·为什么说“群体”是人类最原始的组织形式?


你见过在股市崩盘时疯狂割肉外逃的韭菜股民、在支持的球队输掉比赛后大打出手的足球流氓,或是在抗议浪潮中趁火打劫的街头暴民吗?


他们风声鹤唳、闻风而动,却又群情激昂、冲动易怒,他们有时 保守而愚昧 ,比如鲁迅笔下吃人血馒头的封建遗民;他们有时候却 舍生忘死、反抗强权 ,比如在温泉关抵抗波斯50万大军、最后全部战死的斯巴达300勇士……据说一个群体最好的状态就是“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但当漫天星辰汇聚成熊熊烈焰, 这把火会不会烧得太旺了些?


01 群体心理是怎样的?


先问一个问题,群体是什么?

勒庞认为, “群体”指的是背景各异的个体不管出于什么缘由、聚集到一起形成的组织 ,比如国会、救援队、游行的队伍、工会、盗窃团伙等等。一旦形成群体,所有人就自动获得了区别于个体的一系列特征:每个个体的思想、情感趋于融合,本来独立的意识人格逐渐消失,高级思维被“低级智力”淹没,“短板定理”使得一个群体主要由无意识品质垄断。

法国大革命中,激情澎湃的民众不仅完成了攻陷巴士底狱的壮举,也发动了针对贵族、僧侣和王室的暴行——不问罪行,仅因其身份就决定全部屠杀,于是六万贵族被推上断头台。

这是因为 群体具有匿名性,人多势众的个体通常不需要承担集体行为的责任 ,人们仿佛戴上了“法不责众”的面具,开始变得冲动;群体就像一个大闷锅,封闭的环境内,思想具有传染性,个人容易被集体思维同化、丧失辨识能力,比如欧美法系中,对司法裁决至关重要的陪审团作出的决定,可能并非每个成员的本意。

总之,由N个个体的集聚构成的群体,其意义已远远大于“N”的数学意义,而生成了一系列化学反应:群体就像一个举着火把、冲动无比的巨婴。

勒庞笔下的群体和是收到冲动支配的奴隶, 他们有很强的奴性、轻信他人和暗示、多变、非理性、天真、偏执、非黑即白、狭隘、易怒、短视、野蛮、暴力、智力低下、缺乏自主性、情绪夸张、想象力丰富、以视觉化方式思考、更容易被图像和文字打动 。不管他们本来的文化素养,判断力和观察力将会瞬间消失。不过,作者将“群体特征”类比于“妇女儿童”模式,有一定的歧视色彩。

群体道德与情感也和个体有很大差异。“道德”指的是始终如一的遵守某些社会习俗,并坚持不懈的抑制自私的冲动,从这个意义上,群体无疑有着更高的“道德水平”,比如在革命浪潮和正义的游行示威中, 群体经常表现得更加无私、奉献、英勇,更容易做出无私的英雄性行为 。又比如宗教情绪,信徒的状态体现为对高层人士的崇拜、对权力的恐惧、狭隘而狂热、对命令的盲从和传播教条的欲望,人们在崇拜中获得了幸福,并随时准备为“理想”而献身,比如饱受争议的十字军东征。群体不一定“需要”理性,因为文明的进化在很多时候恰好依赖的就是非理性,是“激情,包括荣誉感、自我牺牲、宗教信仰、爱国主义和对光明的热爱。”

但同样的,遗传自祖先的野蛮、破坏性的生物本能也更容易在群体中释放,例如在2019年大热的电影《小丑》结尾,大批愤怒的社会底层人士走上街头,宣泄怒火并打砸抢烧—— 在群体中,道德的下限和上限,被同时拓展了。

群体拥有“简单粗暴”的心智,从不理性,将观念作为一个整体来接受或者拒绝——哲学家喜欢阅读的内容并不能受到群体的青睐。观念是“上层建筑”,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深入人心,但人民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摆脱。群体只能接受形式简单的观念,但同时代精英却通达古今,思维开放灵活,他们远远超过了同时代的大众思想水平。勒庞认为群体的推理能力极其薄弱,只能抓住最表层的关联, 他举例说,大众知道冰是透明的,放到嘴里会融化,便同样认为把玻璃放到嘴里也会融化。

群众看重的是“生动的画面感”和“深刻印象”,这表示他们极易被操纵。 一位演说家必须形象生动的激发出听众对于画面的想象,理性的大段推论则无人问津——群体只能接受那些强加于他们的判断,而不是自己经过思考产生的,群体只能理解简单拼凑起来的观点,同时,演说家无须调动任何理性,只需调动群众的情绪,假装和他们产生共鸣,因为给群体留下最深刻影响的事,就是那些最不可思议、充满传奇色彩的事。群众偏好能够暗示情绪的图像记忆,比如戏剧。一百次轻微的事故不会给民众留下印象,但一次视觉化的重大事故却会让大家铭记终生,总之, 给公众留下印象的不是事实,而是事件发生并引起注意的方式。

升华地来看,支撑各个文明的精神图谱就是神话,这说明表象比现实更有力,虚假的总比真实的更有力,而国家和君主的权力、统治都是建立在群众的想象上的,所以历届统治者都很重视操纵人民的想象、印象。

02 群体信念


决定群体观念的有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间接因素是漫长而宏大的,包括 种族、传统文化、科技进步、时间、社会政治制度(种族发展的产物)和教育 ,一个民族就是历史创造的有机体,只能缓慢的被累积因素改变。

直接因素是直接而具体的,包括词语、图像、想象、经验和理性 。模糊的词语反而有着最大的号召力、影响力,比如民主、自由和平等;词语是唤起图像的开关,对于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词语有不同的意象;想象蕴含在比如神庙、雕像和祭坛和哲学思想之中;经验让危险的想法幻灭,被炉火烫伤的人不会再靠近炉子;但群众很难具备理性。

领袖对群体信念施加关键的影响 。一定的生命体聚到一起,都会本能的处在一个领袖的统治之下,领袖往往有着偏执而坚定的信仰,随时准备牺牲,而缺乏这些品质的群众则臣服于领袖。有些领袖是狡猾、自私的雄辩家,比如暴力革命中的投机主义者。但有的伟大领袖则唤起信徒的信仰、震撼他们的灵魂,他享有非常专制的权威和持久的意志力,比如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

领袖煽动群体的方法是断言、重复和渲染 。领袖通常具备威望,而成功是威望的垫脚石,威望来源于头衔、制服、作品、英雄事迹、学识、财富和荣誉,是一种支配性的力量,可以麻痹群众的判断力,威望越大,失去威望后的耻辱就越大。他们利用自己的威望,让某种观念渗透进群众的大脑。断言需要简洁,以重复形成根深蒂固的非理性观点,然后让群体顺从于传染和无意识的模仿。

例如,拿破仑称自己演讲时所用的技巧只有三种,那就是“重复、重复和重复”。

群体有着牢不可破的信念,改变诸如意识形态的传统信念更迭必须通过革命;但群体的观念又是可变的,浅薄偏差的观念很快就会回归主流,古老的观念在慢慢淡去。 报刊等大众传媒不断发展,推波助澜,让多变、矛盾的观点扰乱群体的思考。媒体争相讨好多变、极端不稳定的群众 ,提供同样琐屑的迎合内容,因为不参加内卷的媒体就失去了市场,报纸的内容充斥着幽默故事和社会琐闻,而缺乏深思熟虑、独立而自由的观点,没有人有能力引导所有阶级,而只是一味迎合,这导致各个阶层的信仰存在极端的分歧,群众也对与自身无关的事情变得漠不关心。

03 群体分类


群体分为“异质群体”和“同质群体”。 同质群体包括派别、社会等级、阶级 ,他们有着共同的信念或者专业性。

异质群体包括街头团体、犯罪团体、选民、陪审团和议会。 组成的个体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比如种族天赋、职业和智力。他们易受暗示、情感、非理性、盲从领袖且收到无意识情绪的主导,他们需要被“强加”某种观点,且 心智都会收敛至同一水平 。比如,无论陪审团的组成如何,他们做出的裁定都是相同的;议会总是收到少数领袖影响,持有简单的观点,而群体领袖总是沉溺在最不可信的夸张之中。群体的领袖本身可能是一个智力超群且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但这些会带来更多的坏处:讨论事物的复杂性、反复的解释,总会降低其信徒的确信程度,法国大革命期间最著名的人物,比如罗伯斯庇尔,都是心智狭窄、语言不连贯的,但却赋予了他专断的威望。

勒庞的总结充满精英主义: 文明已经成为那些构成金字塔尖的智力超群者的作品,随着心智水平的降低,金字塔逐渐拓宽。 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聚居在一起,逐渐融合为一个种族,摆脱野蛮状态,金字塔的中下层部分就是不稳定的“群体”,发展出一定的种族特征。但当文明发展到一定复杂程度,就会停止发展而衰败,理想日益消亡,种族失去了凝聚力,个性开始膨胀,需要国家介入来为碎屑的行为提供指导,种族的特征日益淡去,不同的个人重新恢复了最原始的形式“群体”, 这导致文明失去了稳定性,最终崩塌,野蛮的潮流袭来,一个民族的生命周期也就终结了。


"写在最后"

文明总是相通的,勒庞也提到了一个和当今的我国类似、颇有意思的现象: 20世纪初法国大众的“考公热” ,人们热衷于接受“教科书式”的教育,获取更高的学位,“与社会金字塔中的其他人为敌”,吹嘘自己的学历,向同行施压,争取一份在政府机构的“端庄工作”,“塞纳省两万名失业的男女教师不屑于干农活或者是工厂的工作”,但政府职位是有限的,必定满足不了众人的需求。但他也指出了教育和智力的局限性:“生活中的成功,条件是拥有判断力、经验、主动性——这些都是书本之外获得的品质。”一溜烟“的抱团考公,某种意义上也是被群体的盲目性裹挟的体现——这家的顾客排着长长的队伍,那一定是好东西吧?!

书中说,“ 统治着人们的是他们的性格,而制度只是一件衣服 ”,群体领袖的“智慧”永远是建立在群众的“愚蠢”的基础上的。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如果每个人的身体中没有奴性,也不会被趁虚而入操控;如果每个人的身体里没有“群氓”的基因密码,那投机主义者也无法煽动、利用群体。步入现代,群情激愤的大众很少再走上街头,而是化身网络论坛、知识社区和短视频APP上的用户“群体”,在仿佛精神巫师一般的大V的“带领”下,被灌输了无数碎片化、肤浅而经不住推敲的信息, 日渐退化成思维麻木、暴躁无常的“纸片人” 。互联网给信息的单向流动提供了丝滑的管道,让“意见领袖”恰饭变现、名利双收,但却永恒而不可逆的把普罗大众的批判性思维连根拔起,然后烧的连渣都不剩。

就算深夜的你孤零零一人盯着手机屏幕傻笑,

其实也置身于摩肩接踵的群体洪流之中。

愿每个人都成为看透一切的古斯塔夫·勒庞,而非无头苍蝇一般的乌合之众——

永远,永远远离人声鼎沸之处。

----------------------------------------------------------

欢迎关注公众号【社科插座】:

“享受信息差带来的愉悦电流。”

编辑于 2022-04-14 17:07

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