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现实中的佩特拉古城也确实是一座举世闻名的奇观,他所在的国家则是一个沙漠占比高达78%的约旦。这里曾是电影《火星救援》的取景地,因此被称为“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之一”。2021年的热门科幻电影《沙丘》同样选择约旦作为主要取景地。
...详情
佩特拉
基本资料
遗产名称:佩特拉(Petra)
入选时间:1985
遴选依据:文化遗产
(i)(iii)(iv)
地理位置:N30 19 50.016 E35 26 35.988
遗产面积 :
26,171 ha
遗产编号:326
约旦世界遗产地地理位置示意图
佩特拉的地理位置极其神秘并很特殊,唯一的入口是一条长约1.5公里的狭窄峡谷通道,此峡谷最宽处约7米,最窄处仅能让一辆马车通过;进入峡谷,甬道
回环曲折
,险峻幽深,路而覆盖着卵石;峭壁上的岩石,在风雨长期作用下变得平整光滑,似刀削
斧砍
;顺峭壁仰望苍穹,蓝天一线,壮观而又美丽,“一线天”的名称由此而来。纳巴特人是高超的水利工程师,在一线天的崖壁上排列着一条条为城市输送饮用水的水道。佩特拉整座城市的高大雄伟的殿堂排布在周围山崖的岩壁上,门檐相间,殿宇重叠,十分壮观;山谷在宝库的一边展开,展现出众多的开凿于岩石中的坟墓;这些墓由粉色的沙岩构成,也掺杂着很多其他颜色;有的碑上的雕刻暴露在风中,受到侵蚀而无法辨认。
遴选依据标准(i):
佩特拉唯一的入口是一条狭窄的峡谷通道,这是从东方到一个曾经广泛的贸易城市的主要入口,代表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它们是这座失落之城的杰作,自19世纪初以来就吸引了游客。入口途径和定居点本身是由广泛的供水和储存系统的创造性所实现的。
佩特拉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佩特拉城位于
红海
和死海之间,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史前时代
,最初是由纳米泰人沙漠商队建立的,它位于阿拉伯、
埃及
、
叙利亚
腓尼基之间的交通要塞。佩特拉城一半向外突出,一半嵌入岩石中,周围群山环绕,山中道路蜿蜒,峡谷深深,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考古遗址之一。
古希腊建筑
与古代东方传统在这里交汇相融。
[1-3]
它以岩石的色彩而闻名于世。佩特拉因其色彩而常常被称为“
玫瑰红
城市”。这是源于19世纪的英国诗人J·W·柏根的一首诗里的一句:“一座
玫瑰
红的城市,其历史有
人类历史
的一半。”(但几年之后,当柏根去该地参观后,他不得不承认当初所作出的此番描述是不确切的,佩特拉并非是玫瑰红色的,它甚至不能称为一座城市,却更像一座纪念碑似的公墓——这儿的房屋可能是泥制的,已不复存在。实际上,这里的岩石不只呈红色,还有淡蓝、橘红、黄色、紫色和绿色。)佩特拉一词源于
希腊文
“岩石”(petrus)。很可能《旧约全书》中称的“塞拉”(意义也是岩石),即
摩西
出埃及后“点石出水”的地方,就是佩特拉。但也有学者认为《旧约》中的塞拉只是指石头,而不是一个城市的名字。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史前时代
,这里曾是古代纳巴泰(也有译为“纳巴特”的)人建立的厄多姆王国都城。公元前6世纪,阿拉伯游牧民族纳巴泰人的部落控制了
约旦
阿拉伯干河(意为一年中某段时间内河水泛滥的沟壑)的东部,纳巴泰人从
阿拉伯半岛
北移进入该地区(现今约旦和南
叙利亚
境内)。大约公元前312年,纳巴泰人(古代阿拉伯部落)在此定居。在他们建造的众多安居地中,尤以首都佩特拉最为突出:这是亚喀巴与
死海
间的一片长峡谷区域。由于控制了重要的贸易通道,纳巴泰人变得强大而富有。佩特拉是他们的遗产。这些墓碑群曾被认为是房屋,人们认识到这是些坟墓,它们开凿于海拔914米的难以到达的岩石中。有的墓碑群图案细致典雅;有的是纳巴泰特色的“阶梯式”山墙压顶装饰,体现了埃及和亚述建筑的风格。整个建筑重点放在正面,内部则是毫无装饰的巨室。聪明的纳巴泰人选择佩特拉基于以下理由:第一,它易守难攻,唯一的入口是狭窄的山峡,敌方无法调集大军攻城,可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第二,资源丰富,环抱城市的高地平原上森林繁茂,木材丰富,
牧草
肥沃,利于游牧;第三,水源充足,一股终年不断的喷泉提供了可靠的水源。
佩特拉
公元106年
古罗马
人接管佩特拉以后,佩特拉成为
罗马帝国
的一部分。并曾一度是罗马东部省城的佼佼者,拥有广场、
公共浴室
、剧场等所有
古罗马文化
常有的建筑。在罗马人统治下,佩特拉曾一度繁荣昌盛,罗马工程师们铺筑商道,改进灌溉设施。可是佩特拉的贸易——该城的经济支柱却开始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货物依靠
海上运输
,
地中海
岸的一座名叫
亚力山大
的城市抢走了它的一部分生意;陆地运输也开始变化,罗马人在它北部兴建了一条大路,连通了
叙利亚
的
大马士革
与美索不达米亚(现今的
伊拉克
),掠走了更多的运输贸易。到了公元3世纪,佩特拉的经济实力和财富大大减弱。公元3世纪以后,随着
贸易路线
的改变,佩特拉的重要性大为削弱。最终它被遗弃了。而后的漫长岁月中,除了
阿拉伯沙漠
中的
游牧民族
贝督因人外,少有游人访问此地。佩特拉只为当地部落的居民所知。
峡谷中的城市
佩特拉的地理位置极其神秘并很特殊,唯一的入口是狭窄的山峡。此峡谷最宽处约7米,最窄处仅能让一辆马车通过,全长1.5千米左右。进入峡谷,甬道回环曲折,险峻幽深,路而覆盖着卵石。峭壁上的岩石,在风雨长期作用下变得平整光滑,似刀削斧砍。顺峭壁仰望苍穹,蓝天一线,壮观而又美丽,“一线天”的名称由此而来。
公元1812年,佩特拉被一个名叫
约翰
·伯克哈特的
瑞士
探险者重新发现。此人能说一口流利的
阿拉伯语
,打扮得像一名穆斯林。他说服了当地的一位向导,表示希望能在一座墓前敬献一头山羊(因为他听到传说这座墓的附近有一座被埋没的城市)。那位向导
便带
着伯克哈特沿着如今游客到佩特拉的必经之路锡克——一条深陷在岩石的狭窄的裂缝行进。当他们沿着狭窄、隐蔽的锡克前进时,忽然间看见了阳光照射下的宝库正面,毫无疑问,这样的经历在任何时代都给人一种惊奇的感受。
佩特拉
卡兹尼宫殿
“宝库”卡兹尼(Khazneh)建于纪元初年,其建筑特色具有典型的
古希腊
后期
建筑风格
。这一建筑的设计风格与其说是纳巴泰式,不如说是古典式的。这是一座在岩石中建成的巨型建筑——其正面宽27米(另一资料:30多米),高40米,入口高达8米,使得任何站在里面的人都显得极其渺小。
卡兹尼名为“宝库”是因为传说这是历代佩特拉国王收藏财富的地方。整个殿门分两层,下层有两根罗马式的石柱,高10余米,门檐和横梁都雕有精细的图案。殿门上的约3个石龛中,分别雕有
天使
、圣母以及带有翅膀的战士的石像。宫殿中有正殿和侧殿,石壁上还留有原始壁画。
进入其中后有一巨室,石阶尽头是一
壁龛
,其中或许存放过一位神的塑像。前面的空地是专门容纳前来朝拜的巨大人群的。佩特拉正面顶部的瓮被认为曾是用来存放某位
法老
财宝的,以前许多的旅游者曾尝试用枪击中这只瓮以获取其中的财宝。
从佩特拉中部出发经半小时的山路便到达代尔。代尔是重要的进行宗教庆祝活动的场所。高地另一段陡峭的山路通往阿塔夫山脊。在一片人造的高地上有两
方尖碑
,山腰再往上一些是另一块被夷平的地,约有61
米长
,18米宽。高地被理解成用于举行祭祀仪式的地方。高
祭台
上是放祭品的地方,纳巴泰人供奉两个神:杜莎里斯和阿尔乌扎。这里的祭台有排水道。可能是用来排放血的,有迹象表明,古纳巴泰人曾用人来进行祭祀。
佩特拉
西克峡谷
一位学者旅游此地是这样描绘佩特拉的:
通往佩特拉的必经之路是一个叫西(锡)克(Siq)的山峡,深约200英尺。这条天然通道蜿蜒深入,直达山腰的岩石要塞。这就是加保·哈朗(圣经中称为荷尔的)要塞。西(锡)克山峡漆黑一片,回声荡荡,可是一转过这令人毛骨悚然的山峡,则是另一番景观,世上最令人惊叹的建筑就呈现眼前:高130英尺,宽100英尺,高耸的柱子,装点着比真人还大的塑像,整座建筑完全由坚固的岩石雕凿成形。这座建筑名叫卡兹尼,它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其色彩,由于整座建筑雕凿在沙石壁里,阳光照耀下粉色、红色、桔色以及
深红色
层次生动分明,衬着黄、白、紫三色条纹,沙石壁闪闪烁烁,无比神奇。
过了卡兹尼,西(锡)克峡霍然开阔,伸向约1英里宽的
大峡谷
。这峡谷中有一座隐没于此的城市:悬崖绝壁环抱,形成天然城墙;壁上两处断口,形成这狭窄山谷中进出谷区的天然通道。四周山壁上雕凿有更多的建筑物。有些简陋,还不及方形小室大,几乎仅能算洞穴;另一些大而精致——台梯,塑像,堂皇的入口,多层柱式前廊,所有这一切都雕筑在红色和粉色的岩壁里。这些建筑群是已消失的纳巴泰民族的墓地和寺庙。
佩特拉
发展纪实
到了20世纪,佩特拉成为旅游圣地,同时也成了
考古学家
研究的重要而严肃的课题之一。首批当代考古队考察了佩特拉的石雕墓地和庙宇,研究者们确定佩特拉建筑融入了埃及、
叙利亚
、
美索不达米亚
、希腊以及罗马的
建筑风格
,展示出一个多国文化交流
中心城市
的风貌。
1985年佩特拉根据
文化遗产
遴选标准C(I)(III)(IV)作为
约旦
的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的第一份文化遗产。
佩特拉如同一本仅被读过几页的书,无论你走到佩特拉的何处,你都会面对这样或那样的一些谜。这里有许多
无法解答的问题
,而神秘的气氛使得这原已特别的地方更具吸引力。
愿考古学家和研究历史的学者向我们揭示更多有关佩特拉从史前到伊斯兰时代的历史。ACOR总裁于1994年这样说,“佩特拉城几乎还未被人触及过,我们期望会有许多惊人的发现等待着我们,这是个一流的考古地,一个
中东
最大的考古宝藏。”
另外,电影制片人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和乔治·路卡斯合作,
曾实
地拍摄了影片《印第安纳·琼斯和最后的十字军》 (又名《圣战奇兵》 《夺宝奇兵四》),并且《
变形金刚2
》,《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都在佩特拉取景。
以与
考古学家们截然不同的艺术方式使佩特拉名垂青史!
佩特拉
资格危机
佩特拉古城面临移除
世界遗产
资格,根据
联合国
《
世界遗产公约
》规定,凡由于保护不力或过度开发等人为原因损坏的自然与文化遗产,将被取消“世界遗产”资格而列入“濒危遗产”名录。
约旦
旅游部门官员承认佩特拉古城在过于几年来存在“重开发,轻保护”的问题。旅游部负责人表示将尽快采取行动,着手改善和保护古城的基础设施与环境。
佩特拉的
地理位置
极其神秘。它隐没于
死海
和
阿克巴
湾(现今的
约旦
国境内)之间的山峡中。佩特拉不完全是一个消失了的城市,历史学家们还清楚地记得它的存在。在公元2、3世纪——
罗马帝国
全盛时期——佩特拉曾一度是罗马东部省城的佼佼者,然而后来却一度长期衰落。
通往佩特拉的必经之路是一个叫西克的山峡,深约200英尺。这条天然通道蜿蜒深入,直达山腰的岸石要塞。这就是加保。哈朗(圣经中称为荷尔)的要塞。西克山峡漆黑一片,回声荡荡,可是一转过这令人毛骨悚然的山峡,则是另一番景观,世上最令人惊叹的建筑就呈现眼前:高130英尺,宽100英尺,高耸的柱子,装点着比真人还大的塑像,整座建筑完全由坚固的岩石雕凿成形。
这座建筑名叫卡兹尼,它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其色彩,由于整座建筑雕凿在沙石壁里,阳光照耀下粉色、红色、桔色以及深红色层次生动分明,衬着黄、白、紫三色条纹,沙石壁闪闪烁烁,神奇无比。过了卡兹尼,西克峡霍然开阔,伸向约1英里宽的大峡谷。这峡谷中有一座隐没于此的城市:悬崖绝壁环抱,形成天然城墙;壁上两处断口,形成这狭窄山谷中进出谷区的天然通道。
四周山壁雕凿有更多的建筑物。有些简陋,还不及方形小室大,几乎仅能算洞穴;另一些大而精致——台梯,塑像,堂皇的入口,多层柱式前廊,所有这一切都雕筑在红色和粉色的岩壁里。这些建筑群是已消失的纳巴泰民族的墓地和寺庙。
历史将永远铭记重新发现佩特拉的功臣——贝克哈特
,而重新发现佩特拉本身就是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19世纪初,处于穆斯林世界的佩特拉与
西方世界
完全隔绝,由于战乱,除了
阿拉伯沙漠
中的游牧民族贝都因人外,几乎没有外人涉足此地,任何西方人对它的接近都将引来极大的危险。1806年,一名德国学者曾试图“好奇地溜进”佩特拉而惨遭杀害。
1812年,一位年轻的
瑞士
探险家名叫约翰·贝克哈特,热衷于对
阿拉伯文明
的研究,他身为“
非洲
内陆地区 研究促进协会”成员,奉命前往非洲研究
尼日尔河
的源头。他精心准备着自己的旅行计划,由于要穿越
西亚
的
阿拉伯世界
,因此他必须学会如何适应当地的
饮食习惯
,讲一口流利的
阿拉伯语
,他在
叙利亚
和
约旦
完善他的伊斯兰教的知识。本职工作的便利给他的研究带来了重大机会,在从
大马士革
去
开罗
的途中,他听说一个被瓦迪
穆萨
群山保护的城市竟遭至难以置信的毁灭性破坏(瓦迪穆萨至现今仍标在佩特拉的地图上,从游客中心搭的士出发未超出一个
第纳尔
起步价
的车程)。他知道当地的贝都因人从未见过欧洲人,他们对任何陌生人都抱着猜疑和敌意,为了不招致他们的惊觉与怀疑,贝克哈特精心制订了周密的
调查计划
。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因此试图达成一个目标,来表示对
亚伦
(圣经中人物)的敬意,我要寻找谷地尽头的亚伦墓。”谷地应就是传说中被群山包围的佩特拉。
他装扮成阿拉伯人,蓄了长须,改名为埃布拉罕·依布·阿布道拉。由于他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语和丰富的伊斯兰教知识,沿途被误认为伊斯兰教的学者而未引起怀疑。他雇了一个当地的向导领他去亚伦墓,一切依计划进行:走过狭长、险峻的西克峡谷,惊人的一幕出现他眼前,他不露声色,只是匆匆巡看了法老宝库和厄恩墓,马上断定他脚下的城市就是传闻中的佩特拉,他在日记中写道:“瓦迪
穆萨
的毁灭,可能就是指古城佩特拉。”惊人的发现纵然令他激动万分,但他未敢久留,只呆了一天就离开了佩特拉。他是第一 个证实传说中的佩特拉尚还存在的西方人。这一天是1812年8月22日。
追溯历史,佩特拉的建造者纳巴泰人在现代人的眼中,始终是一个充满了迷惑的民族。他们好像在一夜之间控制了
阿拉伯半岛
到
地中海
间的重要商路,一夜之间建立起了佩特拉。鼎盛时期,纳巴泰王国的疆域从
大马士革
一直延伸到红海地区,却始终将都城定在群山环绕、易守难攻的佩特拉。
然后,似乎一夜之间他们又消失在历史的迷雾中。在这一点上,
纳巴泰文明
很像
印加文明
,来也突然去也突然。据说印加文明的消失,主要是因为西班牙探险家带去的疾病。而纳巴泰人败于罗马人后,一下子无影无踪,连一点线索都未留下,只有一整座石城让现代
历史学家
和考古学家抓耳挠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