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合“双碳”指导政策和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愿景目标,新能源行业前景可期。根据公安部统计数据,截止今年6月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620万辆,上半年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同比增长41.6%,创历史新高;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开数据,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充电桩等新能源产品产量分别增长35%、54.5%、53.1%,新能源汽车领域加码进行时。
关注新能源汽车充电服务,“世纪云安”联合创始人安硕系剑桥大学工程系本硕制造业方向,是双碳领域的连续创业者。面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井喷态势,安硕认为建筑用能细分领域存在如下挑战:一是用能结构发生巨大转变,二是微电网的部署与调度需求明显,三是输配电价改革向实时性持续推进。
结合国家大力推进居住社区充电设施“统建统营”模式,着眼社区电力负荷不足、增容费用大、安全隐患突出、报建流程复杂、维护管理缺失等居民小区场景的系列问题,凭借对居民楼与停车场微电网之间、停车场微电网中各充电桩之间的电力智能调度的核心技术,世纪云安推出了“统建统营”和“智慧调度”相结合的社区微电网充电解决方案。
“作为主要补能时段,通常新能源车辆的小区车位停泊时长长达12小时左右,远大于充电所需的1至2时/天时长,这为居民楼与停车场微电网之间的智能调度,提供了充足的操作窗口”,安硕强调,“在行业内唯一在不进行电力增容的条件下,项目可实现停车位100%覆盖充电服务,并且不会对既有电网造成冲击”。据悉,目前“世纪云安”研发产品已经进入落地应用阶段,进驻小区数近千个,覆盖车位数五万余个。
面向商业楼宇、数据中心、工业园区和交通枢纽等“能耗大户”,以及新能源电站等供电中枢,另一剑桥校友带来的路演项目——“新德陆能源”,通过自主研发智能电表、储能、能源管理平台、微电网控制器等工具,为用户提供智能化能源的产品与服务,专注于打造工商业场景的用电管理与可持续运营服务商。
针对B端用户存在的数据资产管理难、智能分析能力匮乏、用电成本攀升、供电安全隐患以及收费管理问题突出等现实痛点,陈志进一步介绍到,新德陆能源通过智能电表SaaS业务这一核心能力,在为用户降低能源成本的基础上,以分布式光伏、储能、大数据、绿色金融等配套服务方案,最大程度帮助用户的管理电费与降低能耗,并以智能电表为客户数据入口,以人工智能驱动微电网服务,进一步挖掘数据价值。
聚焦信息技术产业 升级重塑
近年来兴起的低代码/无代码开发,被誉为编码的未来。不同于传统的代码语言开发技术,它是专为非技术人员创建的,无需编程知识即可构建网站、移动APP等软件的一种技术平台或工具,能显著地减低应用开发门槛,将专业程序员的软件开发能力赋能给普通用户。
路演项目“函子科技”正是这样一个“生成式UI引擎 + 智能应用开发平台”的应用型项目。依托面向全场景的无代码云IDE(集成开发环境),该项目打造了一款名为“Zion”的通用型无代码开发平台,帮助非技术性人员及团队无需写一行代码,即可快速地设计、上线并迭代定制化应用,如小程序、网站、原生移动端等,目前已实践证明可落地于数据采集、电商、社区、企业流程优化、智能制造以及智能硬件、IOT连接等应用场景。
大型客机制造业是衡量国家工业水平的重要标志。5月28日,中国国产大飞机——中国商飞全球首架交付的C919大型客机首次圆满完成商业飞行;7月16日,第2架C919入列东航机队,与首架机搭档执飞沪蓉快线。全球民航客机市场正逐步从AB双强时代(空客和波音)向ABC三足鼎立的时代过渡。
与此同时,奋起直追的国产大飞机行业正面临两大技术痛点:一是与动力有关的“心脏病”—— 国内发动机技术整体落后;二是与算力有关的“神经病”——国内航电控制系统落后。
专注航空电子智能研发与制造领域,“龙兴航电”立足航空通信系统、航空显示以及IMA综合模块化航电等技术,为中国大飞机产业和全球民航产业提供智慧化解决方案、以及国产技术为主导的航电产品。以细分的航空通信产品为例,龙兴航电研发成果丰硕,如国内首家替代美国同类公司的机载卫星电话(IPPhone)、首台国产自主研发的紧急定位发射器(ELT)设备、国内首家替代美国同类公司的无线快速访问记录器(WQAR),致力于让“黑匣子”变成“明匣子”、“白匣子”。据悉成立仅两年半的龙兴航电,已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2023杭州市准独角兽企业认定。
除了关注于浩瀚长空的航空电子项目,路演现场还有聚焦光电战略产业的应用型项目。专注于集成高光谱成像芯片,“遨深光电”项目由东南大学教授、剑桥大学工程系博士杨海宁担任CEO,剑桥大学先进光电子中心主任初大平教授担任首席顾问,技术积淀深厚。
物质成分具有独特的光谱信息——被称为“光谱指纹”,通过采集目标对象的光谱,可以实现对物质成分的非接触检测。得益于其非接触、高准确、应用灵活的优势,高光谱检测是现代科学研究及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的关键检测技术;然而,以色散系统、窄带滤波、傅里叶等为代表的传统高光谱系统痛点明显,动辄十万元级的高价格、笨重的台式结构,以及基于分立元件的高稳定性要求的使用环境,都极大制约高光谱技术的普及应用。
遵循 “原创基础研究(Research)- 原创应用创新(Innovation)- 技术开发(Development)- 产业化(Commercialisation)”这一完整的研究创新价值链,锚定“R&D”进程中的应用创新中间环节,推动由“R”向“D”成功飞跃,中心正一如既往紧扣应用型创新的长期发展主线,通过项目引入、技术路演、创新孵化等多重方式,搭建剑桥大学及其创新生态体系的先进应用型成果,与国内创新创业产业需求及创新资本对接的有效平台,积极促进优质应用项目落地和先进科研成果市场化。中心将朝着科研产业化、技术应用化的方向努力打通创新转化链条,释放技术生产力,让科研真正 “用起来”,服务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