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之家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1999年初,马云刚在杭州出租的一所公寓里成立了阿里巴巴。

那晚,北京小酒馆,马云带着18个手下喝得酩酊大醉。他们唱《真心英雄》。

玩笑间,马云的心中满是愁云,35岁的他肩上承担着不止自己的创业梦想,还有另外18人的全部家当。

这时,他心里的英雄是杨致远。杨致远凭啥能成为马云的偶像呢?

马云还在出租屋内天天吃泡面时,杨致远的雅虎一年的收入已高达8610万美元。

他成长于单身家庭,十几岁靠卖报赚取学费,24岁创建雅虎,身价超过70亿美元,成为互联网当仁不让的青年巨头。

有人说他是个有情怀网站开发者,却不是一个好的创业者, 仅用10年,雅虎从高光走向衰败。

杨致远到底有着怎么样的创业经历呢?


1968年,杨致远出生于台北市。

2岁那年,父亲的去世,让杨致远的童年生活略显悲情色彩,相比同龄孩子,他比其他孩子更显成熟和稳重。

母亲是一位英语和戏剧教授,虽然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但一个人抚养2个男孩,依然很是吃力。

10岁那年,杨致远和弟弟牵着母亲的衣角,移民美国,投奔在美国定居的姨妈。

来到陌生的国家,他唯一会说的英语单词是“shoe”(鞋子)。

他不敢开口说话,羞于和同学交流,大家对这个陌生的男孩充满敌意,经常故意给他难堪,老师也认定这个孩子是个没出息的学生。

这样的氛围之下,反而激发了杨致远的斗志。


你们看不起我,我偏偏要努力给你们看。

挑灯夜读,背单词,熟悉语法,鼓起勇气开口练习…

慢慢地,杨致远不仅可以与同学正常交流,甚至成了班级里的优等生。

然而,母亲的收入无力支撑他全心全意投入学习,一天,母亲把他叫到身边,拉着他的手告诉他:

从今往后要么勤工俭学,要么只能退学。

杨致远强忍泪水,没有犹豫,他选择前者。

他开始一边当报童一边读书。为了不耽误上课,经常凌晨4点就起来赶去印刷社,拿到报纸后,挨家挨户投递到信箱里。

时间紧迫,不敢歇息片刻,上课铃声落下时,必须赶回学校,杨致远是班里唯一一个踩着铃声上课的学生。

遇到恶劣天气,害怕报纸被雨打湿,他只能佝偻着身体保护报纸,尽管如此,杨致远还是经常会受到责骂。

提起往事,杨致远不仅一次叹息:

那种生活简直像是地狱。

所幸,他没有向生活低头,命运反而被他的努力打败。

1999年,成绩优异的杨致远考入美国青年梦寐以求的斯坦福大学,4年后,他完成学士和硕士课程,顺利进入博士学习阶段。

对于杨致远来说,在斯坦福读博士,成为他命运的拐点。


杨致远在读博期间,认识了费罗,可以说费罗的出现,改变了他的命运。

费罗1988年毕业于杜兰大学,曾当过杨致远的助教。

在费罗眼里,杨致远不算优秀,在一次考试中,他只给一向拿A的杨致远B的成绩。


杨致远很不服气,向同学没少发牢骚。后来机缘巧合,两个人竟然成为同班同学。

费罗内秀,喜欢沉思,而杨致远是学校的积极分子,社团中的领袖人物。

尽管性格迥异,两个人却有着相同的爱好 ,都喜欢泡在网上,搜索整理NBA篮球明星,网球比赛等各种资讯。

不久,二人报名去了日本,身在异乡,同时成了远在他乡的异客,更滋生出了心心相惜的感觉,二人的友谊与日俱增。

回到斯坦福,为了完成论文,他们整天泡在网上寻找资料,并把自己感兴趣的网站加入书签,以便查找。

随着收集的资料日益增多,他们开始尝试把同一类别的站点花费为一大类,例如新闻、娱乐。教育等。

杨致远忽然想到,为什么不自己建立一个网站呢?

二人一拍即合,他们租用学校的一辆拖车,成立一间工作室。

两个年轻人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把一大堆网站收集起来,做一个搜索器,方便大家集中搜索。

让他们意外的是,网站吸引了很多用户。

大家纷纷反馈意见,两个人根据用户反馈,加班加点完善网站。

1994年冬天,杨致远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睡觉成为奢侈,学业完全无法兼顾。


学业和事业无法平衡,他渐渐感到焦头烂额,两头都得顾及,两头都无法做好。

他大胆做了一个决定,放弃斯坦福的读博机会,全身心投入到网站。

这一年,网站的访问量首次突破100万人,网站有了正式的名字,叫雅虎。

网站的明天会如何,自己的未来在哪里,杨致远一无所知,但他知道,机会只会留给有准备的人,他做好了准备。


为了让雅虎更快的发展,杨致远开始融资,他找到了红杉资本公司。

这个公司相当厉害, 是硅谷最负盛名的风险投资公司,曾向苹果、奥拉克等公司投资

红杉公司的莫里兹首次见到杨致远,并不打算投资,雅虎实在与众不同,它只是提供网上服务,而且是免费的,很难看到商业潜力。

杨致远恳请莫里兹去一趟他的工作室,第一次到访那辆拖车,莫里兹吃了一惊。

那里真的可以说是一片狼藉,服务器不停地散发热量,电话应答机每隔一分钟响一下。

披萨饼盒扔得满地都是,高尔夫球棒随随便便地搁在角落里,电话机扔在地板上,整个屋子里连张椅子都没有,满屋子黑乎乎的。

我觉得杨致远和费罗大概连白天黑夜都分不清楚。

这次到访,让莫里兹改变主意,他觉得杨致远确实有眼力,抢先占据了互联网的有利位置,如果发展顺利,前景不可估量。

1995年,杨致远收到了第一笔投资,400万美金。

没过多久,世界上最大的商业在线服务公司——美国在线主动上门,他们当时正好缺少一个搜索引擎,希望收购雅虎。

美国在线向杨致远承诺,一定能让他成为超级富豪,但同时提出,如果这次收购失败,他们将扶持另外一家搜索引擎公司,到时候雅虎的地位很难保住。


那晚,杨致远和费罗喝酒到凌晨,卖了公司,他们再也不用挤在窄小的拖车内,有着花不完的钱,可以泡妞、结婚生子、环游全球,干自己想干的任何事。

两个年轻人喝着酒,说笑着,打闹着,忘了谁说了句,“雅虎会因此被葬送吗?”

空气瞬间死寂,两人都没有说话。

雅虎是两个人的梦想,是他们精心哺育的事业,如果因此被埋没,他们失去的不止是一家公司,更是梦想、追求和快乐。

他们最后决定不卖,自己干。

在雅虎蓬勃发展的同时,杨致远的商业潜能得以爆发。

他意识如果想要更稳健的发展,必须做出品牌,雅虎斥开始巨资在传统媒体投放广告。

雅虎的各种广告充斥在电视台、电台、报纸、杂志上,那段时间,不管是资深网民,还是不知互联网为何物的小白,都知道雅虎这个网站。

随着知名度的扩大,广告客户如开闸的洪水,迅速涌向杨致远。

1995年,风头正劲的杨致远第一次到中国,英语专业毕业的马云充当翻译,陪同杨致远三天。


他们一起去爬长城,吃苍蝇馆子,讨论互联网趋势,杨致远对眼前这个年轻人并没有过多印象,马云却将杨致远视为偶像。

第二年,雅虎股票正式上市,股票定价13美元,最终以33美元收盘,雅虎市值高达8.5亿美元。

金钱、名誉蜂拥而至,那段时间是雅虎发展的高速时期,也是杨致远高光时刻。

1999年,雅虎公司市值高达390亿美元,杨致远的财富高达75亿美元。

对于刚刚接触互联网的中国网民来说,能注册一个雅虎邮箱,或者使用雅虎旗下工具与网友聊天,是值得炫耀的时髦经历。

可以说没有雅虎首开先河,也不会有新浪、网易的门户网站的崛起。

然后,杨致远还没尝够甜头,2000年的第一次互联网泡沫,让他措手不及。

2004年,谷歌带着第一代互联网核心技术强势进入市场,雅虎在资本裹挟下,走上下坡路。

被谷歌碾压的杨致远开始有病乱投医。

雅虎投入巨资先后收购50多家各类公司,加大对社交和广告的投入,借以改善公司传统的广告模式。

但公司的转型并不成功,这些投资基本都是赔钱的,为了维持正常运转,公司一直在裁员。

与雅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此时的谷歌成了投资者新的追捧对象,短短2年时间,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公司。

作为一个创业者,能让公司赚钱,就是王者,赔钱,则成为罪人。

很多投资者将雅虎的溃败全部归罪于杨致远。

从风光无限,到成为众矢之的,杨致远仅仅用了10年。

杨致远接下来的课题变成,如何自救。


看着自己一手带大的娃儿,渐渐衰败,杨致远心情烦闷,压力无处释放的他,整夜整夜失眠,头发大把大把得掉。

他想到了在杭州的马云,想起还欠马云的一封回信。

那晚,杨致远从温暖被窝里爬出来,打开电脑,敲打起键盘,删删减减,这封信写了整整一个晚上,写得小心翼翼。

信里除了解释为何这么晚才回信以外,全是赞美之词,高度赞扬了马云的商业模式。

曾经的偶像向自己示好,马云很是受用,多次在媒体面前提及这段往事。

不久, 雅虎宣布,以10亿美元现金和雅虎全部资产为代价,换取 马云创办的阿里巴巴40%的股份和35%的投票权,马云出任中国雅虎董事局主席。


两个人虽然成了“一家人”,但是谁都不服输,杨致远对外宣称,雅虎成为阿里巴巴的最大股东,而马云却说他才是雅虎老板。

不管如何, 杨致远的这次投资,被称为最成功的一次投资

雅虎虽然走向衰落,但因为它有着非常多的活跃用户,有很多公司想要收购。

2008年,微软提出以44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雅虎,却遭到杨致远的拒绝。

他在致员工信中义愤填膺:

我认为,微软的收购方案严重低估了雅虎的价值。

此举引发了接二连三的批评,2008年杨致远出席旧金山的一个会议上,杨致远暗示自己对雅虎的感情影响了他的决策。

杨致远后悔了,但为时已晚。 8年后,雅虎被美国电信巨头 Verizon 以 48 亿美元收购

对雅虎而言,这是一场彻底的告别,杨致远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一手创立的帝国,最终被贱卖。

正如他所言,互联网的世界变化很快,很难有人琢磨得透。

雅虎彻底退出舞台,结束了它充满辉煌和遗憾的22年历史,这也是杨致远从最初的懵懂少年成长为全球偶像,到最后泯然于众人的22年。


如今的杨致远早已两鬓斑白,他在一次交流大会上,面对众多年轻的CEO发出感慨:

事业虽然很重要,但到了某一个程度,你会发现事业只是人生的一部分。

它可以占据你人生 90% 甚至是 99%,但不可能是全部,在事业之外还是要有别的追求。

努力过,辉煌过,最后回归到本心,杨致远活得并不亏。

对此,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