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之家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晚唐五代十国被宋代史学家称为“乱斯极矣”,当时藩镇割据,战乱相续,灾荒频仍,北方十室九空。“浙东大疫,死者大半”“江南大旱,饥人相食。”江南经济文化发展到如此繁荣富庶,离不开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创立人武肃王钱镠(852-932年),浙江临安人, 他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奠基人,也是江南文化的创新发展传承人,为初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江南水乡作出了卓越贡献。

武肃王钱镠一生崇尚和平,保境安民,坚持国家统一,反对分裂,发展农桑,造福民众。其孙忠懿王钱弘俶遵循祖训,“纳土归宋”,避免战争,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成为千古楷模,为后世赞颂。

吴越国王钱镠像

世人也许有所不知,正是钱王的仁慈和贤明,才使西湖化解了一次“千年之劫”,得以保全至今。据记载:当时中央政府准许钱镠造一座王府,风水先生认定填了西湖造王府,是最佳选址,这里风水好,有王气,钱家可享有千年江山。但钱镠坚决不同意,说:“百姓靠湖水为生,无水即无民,我还要王气干什么?”他不但没填西湖,还设置了 7000 名“撩浅军”,专门从事西湖等地的疏浚工作,以保持西湖水域的清澈,后人有“留得西湖翠浪翻”的诗句赞扬他。苏东坡对钱王加以赞颂,写了著名的《表忠观记》。

钱王对苏南重镇苏州十分重视,派出他的第六子钱元璙(公元 886-942)驻守。钱元璙父子统治苏州 60 年, 颇有政声,特别是苏州园林建设,泽被后世。史书还记载他“俭约镇静,郡政循理”,使苏州人民安居乐业。

(《吴郡图经续记》)说元璙“好治林圃,釃流以为沼, 积土以为山,岛屿峰峦,出于巧思,求致异木,比及积岁,皆为合抱,亭宇台榭,值景而造,所谓三阁、名品甚多,二台、龟首、旋螺之类。”苏州的标志性建筑——虎丘塔也是钱王时修建的。

吴越国时建造的苏州虎丘塔

吴越国王发展经济,征用民工,修建钱塘江海塘有功,被朝廷勅封海神王,今海宁建有海神庙。上海地域为吴越国辖区,那时松江属秀州府(嘉兴)。现今闸北的走马塘,古名钱溪,就是当时吴越撩浅军自苏州到松江开凿的大片水利工程之一。自吴淞江经封浜,穿越南翔、小南翔、墩前、大场、江湾,北抵薀藻浜,长达40余公里,便利舟楫,这些都有利于地区的农业经济 , 并由此铸就古代上海地区的金罗店、银南翔、铜江湾、铁大场四大名镇,使百姓过上了平安幸福的生活。

今日杭州城的整体格局,便是在吴越国时期奠定的。西湖边的保俶塔、净慈寺、雷峰塔、六和塔等等,都是在吴越国时期兴建,到今天,已经成为西湖不可或缺景观。

吴越钱氏文化对后世钱氏后裔产生了积极影响,造就良好的家风文化。江南钱氏为世人公认的望族,“赵钱孙李”,宋人编写《百家姓》时,将钱姓列为第二大家,为民众接受并广为流传,绝非偶然,这也是对钱氏家族文化的高度认可。钱氏文化底蕴深厚,其重视教育,家训有道,家风清雅,历代人才辈出,数量之多,实为罕见。

钱氏近代出现了“人才井喷”,以“三钱”为代表。钱氏家训家风起了很大的作用,一些家庭甚至出现父子名流现象,如钱基博、钱锺书父子,钱玄同、钱三强父子,钱穆、钱逊父子,钱学榘、钱永健父子等,他们一起书写了中国现当代史上极为罕见的家族传奇……他们都是钱氏后裔。

《钱氏家训》是国内第一个非遗项目,由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发铜牌。上海能将《钱氏家训》评为文化遗产, 突显了海派文化的包容性和创新性。2021年《钱氏家训》为国家级非遗项目。《钱氏家训》源于钱王的家训和遗训。钱王力主“务实,创新,开放,爱民”,不仅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对后代的要求也非常严格。912年,他 60 岁时立家训八条,告诫子孙“莫纵骄奢, 兄弟相同,上下和睦”,强调“子孙若不忠不孝,不仁不义,须是破家灭门,要鸣鼓而攻之。千叮万嘱,慎勿违训。”

钱汉东简介:

钱汉东,钱武肃王37世孙。籍贯为浙江省诸暨市钱池村人,祖籍为嵊州市竹溪村。上海报业集团《新读写》杂志社名誉社长、编审,《文汇报》高级记者,上海市新闻出版系统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上海钱镠研究会名誉会长,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兼职教授等。连续两届荣获中国冰心散文奖,2013年荣登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十大杰出人物榜首,荣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

(内容来源:全嵊通)

作者: 编辑: 蒋超

绍兴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绍兴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绍兴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绍兴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绍兴网联系。(联系电话:0575-88627631 )

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网站备案:浙ICP备19026240号-1 浙新办[2006]22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15007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5-88880000 举报邮箱:zjsxnet@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9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