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若该日是甲或己的,在子时上配上甲为甲子;日是乙或庚的,在子时上配上丙为丙子;丙辛日子时配上戊为戊子;丁壬日为庚子;戊癸日为壬子。知道了子时的干支,便可推知其余。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能准确反映自然节律变化,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
斗转星移
制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柄顺时针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现行确立二十四节气依据“
太阳周年视运动
”,也就是太阳黄经度数。两种确立方法虽然不同,但造成斗转星移的原因则是地球绕太阳公转,因此两者交节时间基本一致。
在历史发展中廿四节气被列入农历,成为农历的一个重要部分。农历的月份和十二中气是基本对应的,而十二节令可出现在农历的上个月后半月和这个月的上半月中。“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
[16-17]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
十二节令:
十二中气:
“节”和“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左右,两者统称为“节气”。
农历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属于农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公历属于一种太阳历,因为描述同一个
太阳视运动
的缘故,所以看上去节气日期在公历上基本固定,最多前后波动一两日。但是农历二十四节气是农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属于公历而属于农历。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春季
|
立春
2月3—5日交节
|
雨水
2月18—20日交节
|
惊蛰
3月5—7日交节
|
春分
3月20—22日交节
|
清明
4月4—6日交节
|
谷雨
4月19—21日交节
|
夏季
|
立夏
5月5—7日交节
|
小满
5月20—22日交节
|
芒种
6月5—7日交节
|
夏至
6月21—22日交节
|
小暑
7月6—8日交节
|
大暑
7月22—24日交节
|
秋季
|
立秋
8月7—9日交节
|
处暑
8月22—24日交节
|
白露
9月7—9日交节
|
秋分
9月22—24日交节
|
寒露
10月8—9日交节
|
霜降
10月23—24日交节
|
冬季
|
立冬
11月7—8日交节
|
小雪
11月22—23日交节
|
大雪
12月6—8日交节
|
冬至
12月21—23日交节
|
小寒
1月5—7日交节
|
大寒
1月20—21日交节
|
立春正月节: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立春与立夏、立秋、立冬一样,反映着季节的更替,立春标示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干支纪元,以立春为岁首,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
雨水正月中:雨水节气标示着降雨开始,适宜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很重要。时至雨水节气,太阳的直射点也由南半球逐渐向赤道靠近了,这时的北半球,日照时数和强度都在增加,气温回升较快,来自海洋的暖湿空气开始活跃,并渐渐向北挺进与冷空气相遇,形成降雨,但降雨量级多以小雨或毛毛细雨为主。雨水节气,中国北方阴寒未尽,一些地方仍下雪,尚未有春天气息;南方大多数地方则是春意盎然,一幅早春的景象。
惊蛰二月节: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惊蛰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很重视惊蛰这个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节令。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令的反映。
春分二月中:春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升分”等。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春分正当春季(立春至立夏)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春分在天文学上有重要意义,南北半球昼夜平分,自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白昼开始长于黑夜。春分在气候上也有比较明显的特征,这时节天气暖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
清明三月节:清明是反映自然界物候变化的节气,这个时节阳光明媚、草木萌动、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自然界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时至清明,在中国南方地区已气候清爽温暖、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在北方地区也开始断雪,渐渐进入阳光明媚的春天。
谷雨三月中: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此时降水明显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正所谓“春雨贵如油”。降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谷雨与雨水、小满、小雪、大雪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立夏四月节:立夏表示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立夏后,日照增加,逐渐升温,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历书:“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小满四月中:小满节气意味着进入了大幅降水的雨季,雨水开始增多,往往会出现持续大范围的强降水。小满和雨水、谷雨、小雪、大雪等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小满反映了降雨量大的气候特征:“小满小满,江河渐满”。这时节北方地区还没进入雨季,另有解释是指北方麦类等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只是小满,还未完全饱满。
芒种五月节:芒种是“有芒之谷类作物可种”的意思。农历书说:“斗指巳为芒种,此时可种有芒之谷,过此即失效,故名芒种也。”意思是讲,芒种节气适合种植有芒的谷类作物;其也是种植农作物时机的分界点,过此即失效。民谚“芒种不种,再种无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这个时节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适宜晚稻等谷类作物种植。农事耕种以“芒种”这节气为界,过此之后种植成活率就越来越低。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夏至五月中:夏至是太阳北行的极致,这天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此后太阳直射点南移。夏至这天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夏至过后太阳高度逐日降低。但对于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南各地来说,夏至过后,太阳光照仍在增强。
小暑六月节: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中国多地自小暑起进入雷暴最多的时节。
大暑六月中:大暑,指炎热之极。大暑相对小暑,更加炎热,是一年中日照最多、最炎热的节气,“湿热交蒸”在此时到达顶点。大暑气候特征:高温酷热,雷暴、台风频繁。这个时节阳光猛烈、高温潮湿多雨,虽不免有湿热难熬之苦,却十分有利于农作物成长,农作物在此期间成长最快
立秋七月节:立秋,表示自此进入了秋季。它是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节点。立秋也意味着降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下降或减少;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
处暑七月中: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时至处暑,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副热带高压也向南撤退,气温逐渐下降,暑气渐消。 处暑意味着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这期间天气虽仍热,但已是呈下降趋势。
白露八月节:白露是反映自然界寒气增长的重要节气。由于天气逐渐转凉,白昼有阳光尚热,但太阳一落山气温便很快下降,昼夜温差拉大。时至白露,夏季风逐渐为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转守为攻,加上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日照时间变短,光照强度减弱,地面辐射散热快,所以温度下降速度也逐渐加快。白露基本结束了暑天的闷热,天气渐渐转凉。
秋分八月中:秋分,“分”即为“平分”、“半”的意思,秋分这天太阳光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秋分过后,太阳直射点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开始昼短夜长,即一天之内白昼开始短于黑夜;南半球相反。秋分后太阳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地面散失的热量却较多,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时至秋分,暑热已消,天气转凉,暑凉相分。
寒露九月节:寒露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进入寒露,时有冷空气南下,昼夜温差较大,并且秋燥明显。寒露以后,北方冷空气已有一定势力,中国大部分地区在冷高压控制之下,雨季结束。
霜降九月中:霜降节气反映的是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变化大、秋燥明显的气候特征。霜降节气特点是早晚天气较冷、中午则比较热,昼夜温差大。就全国平均而言,霜降是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由于“霜”是天冷、昼夜温差变化大的表现,故以“霜降”命名这个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的时节。霜降节气后,深秋景象明显,冷空气南下越来越频繁。
立冬十月节:立冬是季节类节气,表示自此进入了冬季。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其气候也由秋季少雨干燥渐渐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转变。立冬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冬季普通盛行东北风和北风,气温逐渐下降,由于地表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能量,所以一般初冬时期还不是很冷。
小雪十月中:小雪是反映降水与气温的节气,它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数较高的节气。小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天气会越来越冷、降水量渐增。“雪”是水汽遇冷的产物,代表寒冷与降水,这时节的气候寒未深且降水未大,故用“小雪”来比喻这时节的气候特征。“小雪”是个比喻,反映的是这个节气期间寒流活跃、降水渐增,不是表示这个节气下很小量的雪。
大雪十一月节:大雪节气与小雪节气一样,是反映气温与降水变化趋势的节气,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大雪是反映气候特征的一个节气,大雪节气的特点是气温显著下降、降水量增多。
冬至十一月中:冬至是反映太阳光直射运动的节气,冬至这天太阳南行到极致,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时间最短、黑夜时间最长的一天,自这天起太阳直射点往北回返,北半球各地(中国位于北半球)太阳高度逐渐升高,白昼逐日增长。冬至是"日行南至、往北复返"的转折点,对于北半球各地来说,太阳高度自此回升,太阳光逐渐增强。
小寒十二月节: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冬至之后,冷空气频繁南下,气温持续降低,温度在一年的小寒、大寒之际降到最低。民谚:“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冷到抖”,这说明了小寒节气的寒冷程度。小寒时节,太阳直射点还在南半球,北半球的热量还处于散失的状态,白天吸收的热量还是少于夜晚释放的热量,因此北半球的气温还在持续降低。
大寒十二月中:大寒同小寒一样,也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致的意思。根据中国长期以来的气象记录,在北方地区大寒节气是没有小寒冷的;但对于南方大部地区来说,是在大寒节气最冷。
农历
发展简史
从上古的干支纪元到
清朝
末期启用
西历
(
格里历
),历史多次修订历法,中国历史上一共产生超过102部历法,这些历法对中国文化与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比如
干支历
(
摄提
)、
夏历
、商历(
殷历
)、
周历
、西汉
太初历
、
三统历
和隋朝的
皇极历
、唐朝
大衍历
等,有的历法虽然没有正式使用过,但对养生、医学、思想学术、天文、数学等有所作用。
[5-6]
古人观察到了天象的运动规律,上古时代已采用干支纪元,据明代史学家万民英根据中国古文献明文记载确定干支为天皇氏时发明,在其著作《三命通会》中有详细记载。干支的发明标志着最原始的历法出现,配合数字用来计算年岁。先秦时期,各地还有自己的历法。秦与汉初时期使用秦历,闰月放在九月之后,叫做“后九月”。到了汉武帝
太初
元年,又把闰月安置在一年中不包含
中气
的月份来作为前一个月的闰月。汉武帝开始中国历法出现了大转折,全国统一历法,历法也成为了一门较为独立的科学技术。汉武帝责成
邓平
、唐都、
落下闳
等人议造《
汉历
》,汉武帝元封七年历成。是年五月改年号为太初(即为太初元年),并颁布实施这套《汉历》,后人以此称呼此历为《
太初历
》,之后
刘歆
作《
三统历
》,这两历的重要特点是年岁合一,一年的整数天数是365天,不再是之前历法的366天。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减差法”以调整时差,年岁周期起始相当固定,用数学计算就能确定闰月。
[6-7]
中华民国成立,采用西历,
纪年
采用西历或
民国纪年
并用,并欲废除中国传统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成立时,继续使用
西历
,以公元纪年;但保留中国传统历——夏历的使用,并于公元2017年颁布了国家标准《农历的编算和颁行》。1970年以后“夏历”改称为“农历”。现行农历由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负责计算,属于官方历书《中国天文年历》的组成部分。
[8-9]
古六历
(《黄帝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颛顼历》)(? - 公元前104年)
太初历
(
三统历
) - 西汉、新朝、东汉(公元前104年- 84年)
四分历
- 东汉(85年- 220年)、曹魏(220年- 236年)、东吴(222年)、蜀汉(221年- 263年)干象历 - 东吴(223年- 280年)
景初历
- 曹魏、西晋、东晋、
刘宋
(237年- 444年)、北魏(398年- 451年)
元嘉历
- 刘宋、南齐、南梁(445年- 509年)
三纪历 - 后秦(384年- 517年)
玄始历
- 北梁(412年- 439年)、北魏(452年- 522年)
正光历
- 北魏(523年- 534年)、东魏(535年- 539年)、西魏(535年- 556年)、北周(556年- 565年)
大象
历 - 北周(579年- 581年)、隋朝(581年- 583年)
大业历 - 隋(597年- 618年)
皇极历
戊寅元历- 唐朝(619年- 664年)
麟德历- 唐(665年- 728年)'
调元历
- 后晋(939年- 943年?)、
辽朝
(961年? - 993年)
钦天历- 后周(956年- 960年)、北宋(960年- 963年)
崇天历 - 北宋(1024年- 1065年;1068年- 1075年)
观天历 - 北宋(1094年- 1102年)
占天历 - 北宋(1103年- 1105年)
纪元历 - 北宋、南宋(1106年- 1135年)
干道历 - 南宋(1168年- 1176年)
会天历 - 南宋(1253年- 1270年)
重修大明历
- 金、元朝(1182年- 1280年)
癸卯元历
-清朝- 中华民国(1724年- 1913年)
新法天文夏历 - 中华民国(1914年- 1928年)
紫金历 - 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1929年- 至今)
农历
历法建正
以北斗星斗柄所指方位作为确定月份的标准,称为斗建(亦称月建)。北斗星循环旋转,斗柄从正东偏北(寅位,后天八卦艮位)开始,顺时针旋转一圈,岁末十二月指丑方,次岁正月又复还寅位,斗柄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摄提)。“建正”是干支历的概念,斗柄指寅为“春正”(正月),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丑等。
"建正”概念也用到其它历法上,如西汉马马迁的作品《史记·历书》中有“
夏正
”、"
殷正
”、"
周正
"之分。《史记·历书》说:“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这是指夏元朔是阴历正月初一,殷商元朔是阴历十二月初一,周元朔是阴历十一月初一。正确来讲“月建”是指干支历的“十二月建”(或“十二月令”)。“
十二月建
”是依据二十四节气而来的节气月,属阳历月,不同于阴历月(
朔望
,分为初一十五等),配十二地支,如
建子
、
建丑
、
建寅
等等。阴历(夏历)所对应干支历的十二支配月建,是指:一月对应寅、二月对应卯、三月对应辰、四月对应巳、五月对应午、六月对应未、七月对应申、八月对应酉、九月对应戌、十月对应亥、十一月对应子、十二月对应丑,它们分属不同的历法,是对应关系,并不是阴历也建寅卯辰…子丑之类。这便是所谓“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说法的由来。
[10-12]
农历
闰月概览
在1645年以前,农历使用平气注历,各月之后出现闰月的概率相等。之后使用定气注历,各月出现闰月的概率变为不相等。以下是1645年至2644年一千年间各
闰月
的统计。
公元1645-2644年间各闰月出现次数统计表:
闰月 出现次数
闰正月 6次
闰二月 23次
闰三月 47次
闰四月 61次
闰五月 74次
闰六月 59次
闰七月 51次
闰八月 26次
闰九月 8次
闰十月 9次
闰冬月 5次
闰腊月 0次
由上可见,
夏半年
闰月多,
冬半年
闰月少,原因就是地球远日点出现在7月初(
夏至
到
小暑
之间),近日点出现在1月初(
冬至
到
小寒
之间),所以夏季
地球公转
速度较慢,出现无中气月的概率就要大一些。但由于近日点和远日点是不停移动的,因此在假定未来置闰规则不变的前提下,远期的农历各闰月出现频率会不同。
另有计算表明,2262年将会再次出现
闰正月
,3358年将会再次出现闰腊月(闰腊月初一日对应公元3359年1月21日,这个历月只有“立春”节气)。
以下是2000~7999年共六千年间各闰月数量的统计。
闰月 出现次数
闰正月 32次
闰二月 41次
闰三月 101次
闰四月 196次
闰五月 289次
闰六月 367次
闰七月 351次
闰八月 316次
闰九月 231次
闰十月 150次
闰冬月 97次
闰腊月 39次
农历
月份别称
农历的第一个月,按照习惯称为正月。农历的十一月和十二月分别称为
冬月
和腊月,但冬月已经很少用了。表示气候寒冷的成语“
寒冬腊月
”就是从此得来,字面意思即为十月、十一月和十二月为一年中最寒冷的月份。
农历的一个月的前十天按顺序习惯上称为初日,如正月的第二天称为正月初二日;第十一天至第二十天以及第三十天直接用天数,如正月的第十五天(
元宵节
)即称为正月十五日;第二十一天至第二十九天按顺序习惯上称为
廿
日,亦有些
通胜
将之说成念日,如正月的第二十二天称为正月廿二日或正月念二日。农历的每个月份都有不同的别称。由于它和农业生产紧密的联系,所以从二月到九月差不多都用植物来表示,下面是农历十二个月的别称:
注:正月不是别称,而是农历第一个月的正式名称。
以花命名的农历各月份的诗意别称:正月--柳月,银柳插瓶头,又称柳月;二月--杏月,杏花闹枝头,又称杏月;三月--桃月,桃花粉面羞,又称桃月;四月--槐月,槐花挂满枝,又称槐月;五月--榴月,石榴红似火,又称榴月;六月--荷月,荷花满池放,又称荷月;七月--巧月,凤仙节节开,又称巧月;八月--桂月,桂花遍地香,又称桂月;九月--菊月,菊花傲霜雪,又称菊月;十月--
阳月
,芙蓉显小阳,又称阳月;十一月--
葭月
,葭草吐绿头,又称葭月;十二月--
腊月
,腊梅吐幽香,又称腊月。此外,农历月份还有其它许许多多的别称。
农历
农历的优点
1.农历属于阴阳合历,是兼顾了太阳、月亮与地球关系的一种历法。农历是定历,它具有
天文年历
的特性,能很好地和各种
天象
对应,如它的
节气
严格对应
太阳高度
,
历日
较严格地对应
月相
,
闰月
的不发生频率和发生频率对应地球近日点和远日点,其它天象如
日出
日没
,
晨昏蒙影
,
五星
方位,
日月食
,
潮汐
等,就连
历月
也大致对应太阳高度;
2.农历历月的天数只有29日和30日两种,且由
定朔
日规定,人为因素较小,不易随意改动;
3.
岁首
有较强的天文学意义,具有阴月阳年的天文学意义;
4.阴阳合历,最体现汉民族
天人合一
、阴阳和谐的传统文化;
5.
干支纪年
和
十二生肖
纪年循环使用;由于它包含节气十分利于
四季
划分,由于它包含月相,所以也十分反映
潮汐
,
日月食
等天象和月亮对气候的影响。
农历
名称对比
公历标准名称为
格里高利历
(Gregorian calendar),以改制此历者
格列高里十三世
而得名,其取365.2425日为一回归年长度,与中国古代的《授时历》精度一致。
现因全球基本通用,公用之历法,故称“公历”。
传入中国后,民国开始与传统历法
夏历
并用,故民间又出现多种别称以区分二者。对比如下:
公历别称及其原因
|
农历别称及其原因
|
公历:全球基本通用之历
|
农历:反应农时之历(科学性更强)
|
|
|
阳历
:类型属
阳历
(
太阳历
),国内现用最主要的一种阳历,故以阳历称之
|
阴历
:民间误称,农历本属阴阳合历,只是农历日期基本对应月圆月缺,
阴历
性质显而易见,因历史原因错误称呼之
|
|
|
|
夏历
:一说始于夏朝历法,一说同
夏正
建寅
(岁首为一月一日)
|
明嘉靖三年大统历日下
坊间偶有疑问说这年没有“大年三十”,那年又有“大年三十”,这是为何?另有人言其“大尽”与“小尽”之不同所致。其实农历每年的大小月都是不同的,农历规定每月初一日必定是天文学上准确的
日月合朔
之日。所以计算农历的大小月又称作
定朔
。
农历的每月初一日称作
朔日
,每月的最后一天则称作晦日(这里的晦指无月而晦暗无光之意,无关吉凶)所以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称作
大晦日
、年除日(除日晚上就称作
除夕
)准确来说除夕是农历每年十二月晦日,日期每年都是固定一致的。这样说来,有人或许会问了,除夕有时是农历十二月廿九日有时是十二月三十日,怎么能说是固定的?明明不固定的!其实道理是这样的,不管除夕是在农历十二月廿九日还是三十日,那天都是农历十二月晦日,所以真的是固定的。
至于说“大年三十”只是民间的一种俗称,而不是正式的称呼。因为农历大月是三十天,所以用那个俗称可以毫无歧义的表明是农历十二月的最后一天,因为如果当年农历十二月是大月,则除夕正是十二月三十日。但是当农历某年十二月正好是小月时,则十二月廿九日就是除夕日。俗称中依旧可作“大年三十”这都是没有什么大碍的。但是呼吁使用除夕、除日、岁除这类称呼,因为可以有效的避免一些误区。
至于如果说某年农历十二月恰为小月,而将十二月廿九日称作“大年三十”反推将农历十二月廿八日称作“大年二十九”这种做法和称呼严格来说是并不恰当的,应该予以纠正和避免。因为农历是一种很完善实用的历法,使用农历时就是使用农历的日期为准的。所以如果某年农历十二月恰逢小月,十二月廿八日可以称作“腊月廿八”下一天仍旧是“腊月廿九”并且是除夕之日。这样的用法才是正确使用农历的方法。如果可以注意一下这些微小的细节也会比较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