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之家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农历,是中国现行的传统历法, 属于阴阳合历,也就是阴历和阳历的合历,是根据月相的变化周期,每一次月相朔望变化为一个月,参考太阳回归年为一年的长度,并加入二十四节气与设置 闰月 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农历融合 阴历 阳历 形成为一种阴阳合历历法,因使用“夏正”,古时称为夏历。
现行农历于1970年以后改称“夏历”为“农历”。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负责计算,并于公元2017年颁布了国家标准《农历的编算和颁行》。使用新的历法,其年份分为 平年 闰年 ,平年为十二个月,闰年为十三个月,月份分为大月和小月, 大月 三十天, 小月 二十九天,其平均历月等于一个 朔望月 。农历是以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为依据,一个朔望月为一个月,约29.53天,全年一般是354天或355天,比公历年(也称回归年、太阳年)的365天或366天少了11天。
根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起草的国家标准《 农历的编算和颁行 》, 朔日 为农历月的第一个农历日,也就是说每个农历月的初一一定是朔日。每个农历月反映了完整的月相变化周期,因此属于阴阳历中的阴历部分。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反映的是地球绕太阳运行轨道上的不同位置,即 回归年 周期,因此属于阴阳历中的阳历部分。 春节前后,中国大江南北的人们大都喜欢用“腊月二十几”“正月初几”来表述日期,这仿佛成为农历年俗的一部分。 可元宵节过后,当人们回归工作状态,大家又会约定俗成般的放下农历,纷纷回到公历表述中去。农历的存在感瞬间一落千丈,公历再度在人们的生活中唱了主角。 其实中国推广使用公历的时间不过百余年。近代以来,发源于西方的公历随同列强入侵的脚步进入东亚。 ...详情

农历 基础历法

历法,是根据天象变化的自然规律,计量较长的时间间隔,判断气候的变化,预示季节来临的法则。依历岁、历年、历月,分为星辰历、太阳历、 太阴历 、阴阳合历。总体历法分四种:阴历(月亮历)、阳历(太阳历)、星辰历(北斗历)、阴阳合历。以 朔望月 为基本单位的历法是阴历,以太阳年为基本单位的历法是阳历,以北斗七星旋转为基本单位的历法是星辰历。
农历,其基础历法规则经历多代逐渐完善形成,其形式1970年以来一直延续。农历是在夏历(阴历)的基础上融合阳历成分从而形成的一种历法。农历在民间通常被错误地称作阴历,其实它是属于阴阳合历。 [1-2]
夏历,又称阴历、旧历、华历等,是月亮历,是以月亮围绕地球转动的规律制定的。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夏历的一个月叫做“ 朔望月 ”。每月初一为朔日,十五为望日,“朔望月”是月相盈亏的平均周期。夏历只管朔望月,不管回归年,所以和一年四季无关。由于阴历(华历)是以 月相变化 为依据,不考虑地球绕太阳的运行,因而不能反映季节转换用以准确指导农事。夏历虽不能反映季节准确指导农事,但其有一大作用是可以反映 潮汐 ,潮汐现象是月亮起主导作用,以月相变化为依据的阴历是古时指导海事活动指南。远洋航海、海上捕鱼、海水养殖,海洋工程及沿岸各类生产活动等都受潮汐的影响。潮汐是指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是沿海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在中国古代称白天的潮汐为“潮”,晚上的称为“汐”,合称为“潮汐”,它的发生和太阳、月球的引力都有关系,也和夏历(阴历)对应。在夏历每月的初一即朔点时刻处太阳和月球在地球的一侧,所以就有了最大的引潮力,所以会引起“大潮”,在夏历每月的十五或十六附近,太阳和月亮在地球的两侧,太阳和月球的引潮力你推我拉也会引起“大潮”;在月相为上弦和下弦时,即夏历的初八和二十三时,太阳引潮力和月球引潮力互相抵消了一部分所以就发生了“小潮”。
二十四节气变化图
干支历又称星辰历、甲子历、节气历或中国阳历,是一部深奥的历法,二十四节气与十二月建是干支历的基本内容。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的是天之道,地支承载的是地之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人成运;干象天而支象地,万物虽长于地上,但是万物的荣盛兴衰却离不开天。天干地支蕴含了深奥的宇宙星象密码。古人认为世间万物衍变,皆可以通过其推算。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的组合,形成了六十甲子。干支历,是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进行两两搭配组成60组不同的天干地支组合,用以标记年月日时的历法。干支历将一年划分为 十二月建 ,“建”代表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古代天文学称北斗星斗柄所指为建,一岁之中斗柄旋转而依次指为十二辰,称为“十二月建”。十二月建即: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四月建巳,五月建午,六月建未,七月建申,八月建酉,九月建戌,十月建亥,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丑。干支历以立春至下一立春为一岁,用二十四节气划分出十二个月,每个月含有两个节气,没有闰月。它以立春为岁首,交节日为月首。它又与通常的阳历(如公历)不同,公历的月长由人为规定而与天象无涉;干支历的年月日均由天象决定,无需通过人为调整,是完全符合天象规律的一部历法。干支历依旧流行于万年历等书,用于象数、风水和命理学中。
农历是在阴历(夏历)基础上融合了阳历成分的一种阴阳合历。取 月相 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加入干支历“二十四节气”成分,参考太阳 回归年 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所以,农历既有 阴历 又有 阳历 的成分。与阳历年固定在365天或366天不同的是,阴历年相比阳历年在天数上有时会相差大约10~20天。为了协调回归年与朔望月之间的天数,于是产生了阴阳历,即农历。方法是在历法中通过合理的置闰法,如“19年7闰”法(即在19个农历年中加上7个闰年。农历的平年为12个月平均有354.3672天,而闰年比平年多一个闰月,因此平均有383.8978天。)使得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因此这种历法既与月相相符,也与地球绕太阳周期运动相符合。
置闰规则为使用冬至作为计算的起点,从甲年冬至所在历月到乙年冬至所在历月(不含)之间,如果只有十二个朔望月,则设为平年,不置闰。如果出现十三个朔望月时,则从甲年冬至所在历月之后起算,将第一个不含中气的历月,设立为闰月,称作闰某月。
旧历、老历、阴历也是指农历。但旧历、老历只是相对新历(即公历)而言,并非正当称谓。而 阴历 事实上只按月亮的 月相变化 来安排的历法。不少人认为农历就是阴历,其实二者还是有差别的。阴历的时间和阳历相比,每年大约差10.875天,如果完全按照阴历来,可能不出五年,我们就要在夏天过春节了。然而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因为中国的历法中有一项伟大的发明叫“ 置闰法 ”。由于农历在阴历基础上加入了阳历成分,所以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农历固定地把朔的时刻所在日子作为月的第一天(初一日)。所谓“朔”,从天文学上讲,它有一个确定的时刻,也就是月亮黄经和 太阳黄经 相同的那一瞬间。农历的历月长度是以 朔望月 为准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月和小月相互弥补,使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农历的历年长度是以回归年为准的,但一个回归年比12个朔望月的日数多。天文学家在编制农历时,为使一个月中任何一天都含有月相的意义,即初一是无月的夜晚,十五左右都是圆月,就以朔望月为主,同时兼顾季节时令。
节气和朔望的时间计算以东经120度,中国标准时间为准。
常用术语
黄经 :是在黄道坐标系统中用来确定天体在(天球)地球上位置的坐标值,共分成360度。在这个系统(天球)地球被黄道平面分割为南北两个半球,太阳移到黄经0度为春分、移到黄经90度为夏至、移到180度为秋分、移到270度时为冬至。
岁首:现通常用“岁首”来称呼历法的首月首日。其实严格来讲,“岁”是干支历特有的概念,岁即“摄提”,又名太岁,“岁首”原始含义是摄提(太岁)的首月首日,即立春。阴历是以月相朔望变化为一个月,阴历的首月首日多称为“元朔”。“岁”和“年”,在古时是有严格区别的:从立春到下一个立春,谓之一岁;从一月一日到下一个一月一日,谓之“一年”。
平气 :计算不考虑太阳在 黄道 上运动快慢不匀,将一 周年 时间( 回归年 )24等分划分出 二十四节气 ,两个节气之间的平均天数为15.22天。
定气 :计算考虑太阳在黄道上运动快慢不匀,以春分点为0度起点,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为一个“节气”,每“节气”时间不均等。两个节气之间的天数不一样、短的只有14天、长的达16天。
节气 :一年分十二节令、十二中气,共二十四个节气。节气最初是采用斗柄指向确定,后有一段时期演变为用“平气法”确定,再后来采用“定气法”确定。清朝《 时宪历 》(公元1645年)以前用 平气 标注,清朝《 时宪历 》以后用 定气 标注。注意标注和计算的不同。
朔日 :月球移到地球和太阳中间时的那一天叫朔日。
平朔:用 朔望月 的平均长度计算、没考虑日月运行的不均等性;缺点:含有真正的“ ”的当天有时可能会出现在前一月的最后一日(“ 晦日 ”、即农历廿九日或三十日),有时会出现在初二。
定朔 :计算考虑了日月运行的不均等性,将含有真正“朔”的当天作为每月的开始。
冬至日 :冬至交接时间所在的那一天就叫冬至日。
历法:可分为阳历、阴历、阴阳历三种:
阳历 太阳历 ):以太阳周年视运动周期(即 回归年 ,约等于365.2422日)为一年,一年划分成12个月,它与月亮运动毫无关系。根据阳历日期,可知寒来暑往的四季变化、合理指导农业等事。公历(学名格里高利历)就是阳历的一种。
阴历 太阴历 ):中国农历不属于此类,但生活中人们习惯将农历称之为阴历。以月亮的圆缺周期(即 朔望月 ,等于29.530588日)为一个月,积12个月为一年。它完全不考虑太阳的周年视运动规律,因而阴历的日期不能显示四季冷暖。这种历法实用价值太小,现除 伊斯兰教 外,已弃置不用了。
阴阳历 :中国的农历属于此类,它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根据农历日期,既可知道 潮汐 涨落,又可大概掌握四季更替。
历书 :记载历法等相关信息的出版物,如 黄历 万年历 书。而电子历书是科技发展的产物,是新的载体。
农历规则的标准化陈述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历算组发布
1.计算采用北京时间为标准。
2.太阳和月亮位置的计算依据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 (Internation Astronomical Union)下属的基础天文标准评 审委员会(the Standards Of Fundamental Astronomical Reviewing Board) 推荐的天体位置归算标准模型。
3.朔所在的农历日为农历月首。
4.冬至所在的农历月为十一月。
5.如果从某个十一月开始到下一个十一月(不含)之间有13个 农历月,则取其中最先出现的一个不包含中气的农历月为闰月;
6.十一月之后第2个(不计闰月)农历月为农历年的起始月。
7.农历年干支的参考时间:对应于北京时间公历1984年2月2日 零时起到1985年2月20日零时止的时间间隔的农历年为甲子年。
8.农历日干支的参考时间:对应于北京时间公历1984年1月31日的农历日为甲子日。

农历 干支纪法

干支纪元(岁纪摄提)以北斗七星的运转计算月令,斗柄所指之辰谓之“斗建”(古称北斗斗柄所指为“建”)。如《淮南子·天文训》收录:“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这里的“斗”指的就是北斗七星的斗柄。斗柄循环旋转,顺时针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摄提)。“十二月建”是依据“二十四节气”而来的节气月,“十二月建”的划分是以节令为基准,即以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分别作为寅月(摄提格)、卯月(单阏)、辰月(执徐)、巳月(大荒落)、午月(敦牂)、未月(协洽)、申月(涒滩)、酉月(作噩)、戌月(阉茂)、亥月(大渊献)、子月(困敦)、丑月(赤奋若)之始。干支历以“斗柄回寅”为“春正”(正月)。正月,即建正之月,斗柄回寅为春正,春正所在的月份即正月;建正(正月)是岁纪摄提论十二月建的概念,后经演变亦用来指其它历法的首月。十二月建分别为:正月建寅、二月建卯月、三月建辰…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丑。干支纪月以寅月为正月,斗指寅时阴阳转换,阳气升发,万物更生,寅月是干支历首月。干支纪时以子时为起始,依据太阳运转计算日,太阳新生于子,子时是一日之中首个时辰。
1.干支纪年如甲子为第一年,乙丑为第二年,丙寅为第三年……六十年为一周。一周完了,再由甲子年起,周而始,循环下去。
天干地支:
十天干: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十二地支: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注:十二地支对应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
2.干支纪月
起于十二辰纪月,因此须先确定地支:以寅月为正月,以此类推。遇到闰月则采用上个月份的地支。确定地支后,下来确定天干:若遇甲或己的年份,正月是丙寅,二月是 丁卯 ,三月是戊辰,类推;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为戊寅;丙或辛之年正月为庚寅,丁或壬之年正月为壬寅,戊或癸之年正月为甲寅。正月之干支知道了,其余月可按六十甲子的序推知。干支纪月以朔日(即数字纪月每月的初一日)作为起点,遇闰月则与上月用同一干支纪月,历代官方采用这种纪月法。
一天中时辰的地支也是确定的,所以二十四小时配十二地支,则为由夜间十一点至一点为子时,一点至三点为丑时,其余照推。时的天由该日所对天干推求,其歌戾如下:
甲己还生甲,乙庚丙作初,
丙辛从戊起,丁壬庚子居,
戊癸何方发,壬子是真途。
即若该日是甲或己的,在子时上配上甲为甲子;日是乙或庚的,在子时上配上丙为丙子;丙辛日子时配上戊为戊子;丁壬日为庚子;戊癸日为壬子。知道了子时的干支,便可推知其余。
  • 节气划分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能准确反映自然节律变化,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 斗转星移 制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柄顺时针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现行确立二十四节气依据“ 太阳周年视运动 ”,也就是太阳黄经度数。两种确立方法虽然不同,但造成斗转星移的原因则是地球绕太阳公转,因此两者交节时间基本一致。 在历史发展中廿四节气被列入农历,成为农历的一个重要部分。农历的月份和十二中气是基本对应的,而十二节令可出现在农历的上个月后半月和这个月的上半月中。“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 [16-17]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
十二节令:
十二中气:
“节”和“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左右,两者统称为“节气”。
农历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属于农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公历属于一种太阳历,因为描述同一个 太阳视运动 的缘故,所以看上去节气日期在公历上基本固定,最多前后波动一两日。但是农历二十四节气是农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属于公历而属于农历。
  • 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 节气表(按公元年月日计算)
春季
立春
2月3—5日交节
雨水
2月18—20日交节
惊蛰
3月5—7日交节
春分
3月20—22日交节
清明
4月4—6日交节
谷雨
4月19—21日交节
夏季
立夏
5月5—7日交节
小满
5月20—22日交节
芒种
6月5—7日交节
夏至
6月21—22日交节
小暑
7月6—8日交节
大暑
7月22—24日交节
秋季
立秋
8月7—9日交节
处暑
8月22—24日交节
白露
9月7—9日交节
秋分
9月22—24日交节
寒露
10月8—9日交节
霜降
10月23—24日交节
冬季
立冬
11月7—8日交节
小雪
11月22—23日交节
大雪
12月6—8日交节
冬至
12月21—23日交节
小寒
1月5—7日交节
大寒
1月20—21日交节
  • 释义
立春正月节: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立春与立夏、立秋、立冬一样,反映着季节的更替,立春标示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干支纪元,以立春为岁首,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
雨水正月中:雨水节气标示着降雨开始,适宜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很重要。时至雨水节气,太阳的直射点也由南半球逐渐向赤道靠近了,这时的北半球,日照时数和强度都在增加,气温回升较快,来自海洋的暖湿空气开始活跃,并渐渐向北挺进与冷空气相遇,形成降雨,但降雨量级多以小雨或毛毛细雨为主。雨水节气,中国北方阴寒未尽,一些地方仍下雪,尚未有春天气息;南方大多数地方则是春意盎然,一幅早春的景象。
惊蛰二月节: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惊蛰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很重视惊蛰这个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节令。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令的反映。
春分二月中:春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升分”等。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春分正当春季(立春至立夏)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春分在天文学上有重要意义,南北半球昼夜平分,自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白昼开始长于黑夜。春分在气候上也有比较明显的特征,这时节天气暖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
清明三月节:清明是反映自然界物候变化的节气,这个时节阳光明媚、草木萌动、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自然界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时至清明,在中国南方地区已气候清爽温暖、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在北方地区也开始断雪,渐渐进入阳光明媚的春天。
谷雨三月中: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此时降水明显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正所谓“春雨贵如油”。降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谷雨与雨水、小满、小雪、大雪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立夏四月节:立夏表示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立夏后,日照增加,逐渐升温,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历书:“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小满四月中:小满节气意味着进入了大幅降水的雨季,雨水开始增多,往往会出现持续大范围的强降水。小满和雨水、谷雨、小雪、大雪等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小满反映了降雨量大的气候特征:“小满小满,江河渐满”。这时节北方地区还没进入雨季,另有解释是指北方麦类等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只是小满,还未完全饱满。
芒种五月节:芒种是“有芒之谷类作物可种”的意思。农历书说:“斗指巳为芒种,此时可种有芒之谷,过此即失效,故名芒种也。”意思是讲,芒种节气适合种植有芒的谷类作物;其也是种植农作物时机的分界点,过此即失效。民谚“芒种不种,再种无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这个时节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适宜晚稻等谷类作物种植。农事耕种以“芒种”这节气为界,过此之后种植成活率就越来越低。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夏至五月中:夏至是太阳北行的极致,这天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此后太阳直射点南移。夏至这天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夏至过后太阳高度逐日降低。但对于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南各地来说,夏至过后,太阳光照仍在增强。
小暑六月节: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中国多地自小暑起进入雷暴最多的时节。
大暑六月中:大暑,指炎热之极。大暑相对小暑,更加炎热,是一年中日照最多、最炎热的节气,“湿热交蒸”在此时到达顶点。大暑气候特征:高温酷热,雷暴、台风频繁。这个时节阳光猛烈、高温潮湿多雨,虽不免有湿热难熬之苦,却十分有利于农作物成长,农作物在此期间成长最快
立秋七月节:立秋,表示自此进入了秋季。它是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节点。立秋也意味着降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下降或减少;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
处暑七月中: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时至处暑,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副热带高压也向南撤退,气温逐渐下降,暑气渐消。 处暑意味着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这期间天气虽仍热,但已是呈下降趋势。
白露八月节:白露是反映自然界寒气增长的重要节气。由于天气逐渐转凉,白昼有阳光尚热,但太阳一落山气温便很快下降,昼夜温差拉大。时至白露,夏季风逐渐为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转守为攻,加上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日照时间变短,光照强度减弱,地面辐射散热快,所以温度下降速度也逐渐加快。白露基本结束了暑天的闷热,天气渐渐转凉。
秋分八月中:秋分,“分”即为“平分”、“半”的意思,秋分这天太阳光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秋分过后,太阳直射点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开始昼短夜长,即一天之内白昼开始短于黑夜;南半球相反。秋分后太阳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地面散失的热量却较多,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时至秋分,暑热已消,天气转凉,暑凉相分。
寒露九月节:寒露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进入寒露,时有冷空气南下,昼夜温差较大,并且秋燥明显。寒露以后,北方冷空气已有一定势力,中国大部分地区在冷高压控制之下,雨季结束。
霜降九月中:霜降节气反映的是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变化大、秋燥明显的气候特征。霜降节气特点是早晚天气较冷、中午则比较热,昼夜温差大。就全国平均而言,霜降是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由于“霜”是天冷、昼夜温差变化大的表现,故以“霜降”命名这个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的时节。霜降节气后,深秋景象明显,冷空气南下越来越频繁。
立冬十月节:立冬是季节类节气,表示自此进入了冬季。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其气候也由秋季少雨干燥渐渐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转变。立冬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冬季普通盛行东北风和北风,气温逐渐下降,由于地表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能量,所以一般初冬时期还不是很冷。
小雪十月中:小雪是反映降水与气温的节气,它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数较高的节气。小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天气会越来越冷、降水量渐增。“雪”是水汽遇冷的产物,代表寒冷与降水,这时节的气候寒未深且降水未大,故用“小雪”来比喻这时节的气候特征。“小雪”是个比喻,反映的是这个节气期间寒流活跃、降水渐增,不是表示这个节气下很小量的雪。
大雪十一月节:大雪节气与小雪节气一样,是反映气温与降水变化趋势的节气,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大雪是反映气候特征的一个节气,大雪节气的特点是气温显著下降、降水量增多。
冬至十一月中:冬至是反映太阳光直射运动的节气,冬至这天太阳南行到极致,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时间最短、黑夜时间最长的一天,自这天起太阳直射点往北回返,北半球各地(中国位于北半球)太阳高度逐渐升高,白昼逐日增长。冬至是"日行南至、往北复返"的转折点,对于北半球各地来说,太阳高度自此回升,太阳光逐渐增强。
小寒十二月节: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冬至之后,冷空气频繁南下,气温持续降低,温度在一年的小寒、大寒之际降到最低。民谚:“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冷到抖”,这说明了小寒节气的寒冷程度。小寒时节,太阳直射点还在南半球,北半球的热量还处于散失的状态,白天吸收的热量还是少于夜晚释放的热量,因此北半球的气温还在持续降低。
大寒十二月中:大寒同小寒一样,也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致的意思。根据中国长期以来的气象记录,在北方地区大寒节气是没有小寒冷的;但对于南方大部地区来说,是在大寒节气最冷。

农历 发展简史

从上古的干支纪元到 清朝 末期启用 西历 格里历 ),历史多次修订历法,中国历史上一共产生超过102部历法,这些历法对中国文化与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比如 干支历 摄提 )、 夏历 、商历( 殷历 )、 周历 、西汉 太初历 三统历 和隋朝的 皇极历 、唐朝 大衍历 等,有的历法虽然没有正式使用过,但对养生、医学、思想学术、天文、数学等有所作用。 [5-6]
古人观察到了天象的运动规律,上古时代已采用干支纪元,据明代史学家万民英根据中国古文献明文记载确定干支为天皇氏时发明,在其著作《三命通会》中有详细记载。干支的发明标志着最原始的历法出现,配合数字用来计算年岁。先秦时期,各地还有自己的历法。秦与汉初时期使用秦历,闰月放在九月之后,叫做“后九月”。到了汉武帝 太初 元年,又把闰月安置在一年中不包含 中气 的月份来作为前一个月的闰月。汉武帝开始中国历法出现了大转折,全国统一历法,历法也成为了一门较为独立的科学技术。汉武帝责成 邓平 、唐都、 落下闳 等人议造《 汉历 》,汉武帝元封七年历成。是年五月改年号为太初(即为太初元年),并颁布实施这套《汉历》,后人以此称呼此历为《 太初历 》,之后 刘歆 作《 三统历 》,这两历的重要特点是年岁合一,一年的整数天数是365天,不再是之前历法的366天。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减差法”以调整时差,年岁周期起始相当固定,用数学计算就能确定闰月。 [6-7]
中华民国成立,采用西历, 纪年 采用西历或 民国纪年 并用,并欲废除中国传统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成立时,继续使用 西历 ,以公元纪年;但保留中国传统历——夏历的使用,并于公元2017年颁布了国家标准《农历的编算和颁行》。1970年以后“夏历”改称为“农历”。现行农历由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负责计算,属于官方历书《中国天文年历》的组成部分。 [8-9]
干支历 -摄提纪(天皇氏时代-?)
古六历 (《黄帝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颛顼历》)(? - 公元前104年)
太初历 三统历 ) - 西汉、新朝、东汉(公元前104年- 84年)
四分历 - 东汉(85年- 220年)、曹魏(220年- 236年)、东吴(222年)、蜀汉(221年- 263年)干象历 - 东吴(223年- 280年)
景初历 - 曹魏、西晋、东晋、 刘宋 (237年- 444年)、北魏(398年- 451年)
元嘉历 - 刘宋、南齐、南梁(445年- 509年)
大明历 - 南梁、南陈(510年- 589年)
三纪历 - 后秦(384年- 517年)
玄始历 - 北梁(412年- 439年)、北魏(452年- 522年)
正光历 - 北魏(523年- 534年)、东魏(535年- 539年)、西魏(535年- 556年)、北周(556年- 565年)
兴和 历- 东魏(540年- 550年)
天保 历 - 北齐(551年- 577年)
天和 历 - 北周(566年- 578年)
大象 历 - 北周(579年- 581年)、隋朝(581年- 583年)
开皇 历- 隋(584年- 596年)
大业历 - 隋(597年- 618年)
皇极历
戊寅元历- 唐朝(619年- 664年)
麟德历- 唐(665年- 728年)'
大衍历 - 唐(729年- 761年)
五纪 历 - 唐(762年- 783年)
正元历 - 唐(784年- 806年)
观象历 - 唐(807年- 821年)
宣明历 - 唐(822年- 892年)
崇玄历 - 唐(893年- 907年)、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908年- 955年)
调元历 - 后晋(939年- 943年?)、 辽朝 (961年? - 993年)
大明历 - 辽(994年- 1125年)
钦天历- 后周(956年- 960年)、北宋(960年- 963年)
应天历 - 北宋(963年- 981年)
干元 历 - 北宋(981年- 1001年)
仪天 历 - 北宋(1001年- 1023年)
崇天历 - 北宋(1024年- 1065年;1068年- 1075年)
明天历 - 北宋(1065年- 1068年)
奉元历 - 北宋(1075年- 1093年)
观天历 - 北宋(1094年- 1102年)
占天历 - 北宋(1103年- 1105年)
纪元历 - 北宋、南宋(1106年- 1135年)
统元历 - 南宋(1136年- 1167年)
干道历 - 南宋(1168年- 1176年)
淳熙 历 - 南宋(1177年- 1190年)
会元 历 - 南宋(1191年- 1198年)
统天历 - 南宋(1199年- 1207年)
开禧 历 -南宋(1208年- 1251年)
淳佑 历 - 南宋(1252年)
会天历 - 南宋(1253年- 1270年)
成天 历 - 南宋(1271年- 1276年)
大明历 - 金朝(1137年- 1181年)
重修大明历 - 金、元朝(1182年- 1280年)
授时历 大统历 )- 、明朝(1281年- 1644年)
时宪历 - 清朝(1645年- 1723年)
癸卯元历 -清朝- 中华民国(1724年- 1913年)
新法天文夏历 - 中华民国(1914年- 1928年)
紫金历 - 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1929年- 至今)

农历 历法建正

以北斗星斗柄所指方位作为确定月份的标准,称为斗建(亦称月建)。北斗星循环旋转,斗柄从正东偏北(寅位,后天八卦艮位)开始,顺时针旋转一圈,岁末十二月指丑方,次岁正月又复还寅位,斗柄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摄提)。“建正”是干支历的概念,斗柄指寅为“春正”(正月),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丑等。
"建正”概念也用到其它历法上,如西汉马马迁的作品《史记·历书》中有“ 夏正 ”、" 殷正 ”、" 周正 "之分。《史记·历书》说:“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这是指夏元朔是阴历正月初一,殷商元朔是阴历十二月初一,周元朔是阴历十一月初一。正确来讲“月建”是指干支历的“十二月建”(或“十二月令”)。“ 十二月建 ”是依据二十四节气而来的节气月,属阳历月,不同于阴历月( 朔望 ,分为初一十五等),配十二地支,如 建子 建丑 建寅 等等。阴历(夏历)所对应干支历的十二支配月建,是指:一月对应寅、二月对应卯、三月对应辰、四月对应巳、五月对应午、六月对应未、七月对应申、八月对应酉、九月对应戌、十月对应亥、十一月对应子、十二月对应丑,它们分属不同的历法,是对应关系,并不是阴历也建寅卯辰…子丑之类。这便是所谓“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说法的由来。 [10-12]

农历 闰月概览

在1645年以前,农历使用平气注历,各月之后出现闰月的概率相等。之后使用定气注历,各月出现闰月的概率变为不相等。以下是1645年至2644年一千年间各 闰月 的统计。
公元1645-2644年间各闰月出现次数统计表:
闰月 出现次数
闰正月 6次
闰二月 23次
闰三月 47次
闰四月 61次
闰五月 74次
闰六月 59次
闰七月 51次
闰八月 26次
闰九月 8次
闰十月 9次
闰冬月 5次
闰腊月 0次
由上可见, 夏半年 闰月多, 冬半年 闰月少,原因就是地球远日点出现在7月初( 夏至 小暑 之间),近日点出现在1月初( 冬至 小寒 之间),所以夏季 地球公转 速度较慢,出现无中气月的概率就要大一些。但由于近日点和远日点是不停移动的,因此在假定未来置闰规则不变的前提下,远期的农历各闰月出现频率会不同。
另有计算表明,2262年将会再次出现 闰正月 ,3358年将会再次出现闰腊月(闰腊月初一日对应公元3359年1月21日,这个历月只有“立春”节气)。
以下是2000~7999年共六千年间各闰月数量的统计。
闰月 出现次数
闰正月 32次
闰二月 41次
闰三月 101次
闰四月 196次
闰五月 289次
闰六月 367次
闰七月 351次
闰八月 316次
闰九月 231次
闰十月 150次
闰冬月 97次
闰腊月 39次

农历 月份别称

农历的第一个月,按照习惯称为正月。农历的十一月和十二月分别称为 冬月 和腊月,但冬月已经很少用了。表示气候寒冷的成语“ 寒冬腊月 ”就是从此得来,字面意思即为十月、十一月和十二月为一年中最寒冷的月份。
农历的一个月的前十天按顺序习惯上称为初日,如正月的第二天称为正月初二日;第十一天至第二十天以及第三十天直接用天数,如正月的第十五天( 元宵节 )即称为正月十五日;第二十一天至第二十九天按顺序习惯上称为 廿 日,亦有些 通胜 将之说成念日,如正月的第二十二天称为正月廿二日或正月念二日。农历的每个月份都有不同的别称。由于它和农业生产紧密的联系,所以从二月到九月差不多都用植物来表示,下面是农历十二个月的别称:
正月: 端月 元月 、隅月、始春、孟春、首阳
二月 杏月 花月 、如月、仲春、绀香
三月 桃月 桐月 、莺时、阳春、暮春、季春
四月: 阴月 梅月 、余月、清和、槐序、孟夏
五月: 榴月 毒月 、蒲月、仲夏、天中、郁蒸
六月: 荷月 、荔月、 林钟 、伏月、溽暑、季夏
七月: 兰月 巧月 瓜月 相月 、孟秋、首秋
八月: 桂月 壮月 、仲秋、南宫、仲商
九月: 菊月 、玄月、季秋、晚秋、暮商
十月: 良月 阳月 、子春、孟冬
十一月 冬月 葭月 、辜月、仲冬
十二月:腊月、 涂月 、嘉平、季冬、冰月
注:正月不是别称,而是农历第一个月的正式名称。
以花命名的农历各月份的诗意别称:正月--柳月,银柳插瓶头,又称柳月;二月--杏月,杏花闹枝头,又称杏月;三月--桃月,桃花粉面羞,又称桃月;四月--槐月,槐花挂满枝,又称槐月;五月--榴月,石榴红似火,又称榴月;六月--荷月,荷花满池放,又称荷月;七月--巧月,凤仙节节开,又称巧月;八月--桂月,桂花遍地香,又称桂月;九月--菊月,菊花傲霜雪,又称菊月;十月-- 阳月 ,芙蓉显小阳,又称阳月;十一月-- 葭月 ,葭草吐绿头,又称葭月;十二月-- 腊月 ,腊梅吐幽香,又称腊月。此外,农历月份还有其它许许多多的别称。

农历 农历的优点

1.农历属于阴阳合历,是兼顾了太阳、月亮与地球关系的一种历法。农历是定历,它具有 天文年历 的特性,能很好地和各种 天象 对应,如它的 节气 严格对应 太阳高度 历日 较严格地对应 月相 闰月 的不发生频率和发生频率对应地球近日点和远日点,其它天象如 日出 日没 晨昏蒙影 五星 方位, 日月食 潮汐 等,就连 历月 也大致对应太阳高度;
2.农历历月的天数只有29日和30日两种,且由 定朔 日规定,人为因素较小,不易随意改动;
3. 岁首 有较强的天文学意义,具有阴月阳年的天文学意义;
4.阴阳合历,最体现汉民族 天人合一 、阴阳和谐的传统文化;
5. 干支纪年 十二生肖 纪年循环使用;由于它包含节气十分利于 四季 划分,由于它包含月相,所以也十分反映 潮汐 日月食 等天象和月亮对气候的影响。

农历 名称对比

公历标准名称为 格里高利历 (Gregorian calendar),以改制此历者 格列高里十三世 而得名,其取365.2425日为一回归年长度,与中国古代的《授时历》精度一致。
现因全球基本通用,公用之历法,故称“公历”。
传入中国后,民国开始与传统历法 夏历 并用,故民间又出现多种别称以区分二者。对比如下:
公历别称及其原因
农历别称及其原因
公历:全球基本通用之历
农历:反应农时之历(科学性更强)
华历 :中国固有历法; 汉历 :汉族历法。
阳历 :类型属 阳历 太阳历 ),国内现用最主要的一种阳历,故以阳历称之
阴历 :民间误称,农历本属阴阳合历,只是农历日期基本对应月圆月缺, 阴历 性质显而易见,因历史原因错误称呼之
新历 :新采用的历法
旧历 :原有的旧历法;老历:类似 旧历
国历 :民国开始采用,现台湾沿用此名
夏历 :一说始于夏朝历法,一说同 夏正 建寅 (岁首为一月一日)
明嘉靖三年大统历日下
坊间偶有疑问说这年没有“大年三十”,那年又有“大年三十”,这是为何?另有人言其“大尽”与“小尽”之不同所致。其实农历每年的大小月都是不同的,农历规定每月初一日必定是天文学上准确的 日月合朔 之日。所以计算农历的大小月又称作 定朔
农历的每月初一日称作 朔日 ,每月的最后一天则称作晦日(这里的晦指无月而晦暗无光之意,无关吉凶)所以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称作 大晦日 、年除日(除日晚上就称作 除夕 )准确来说除夕是农历每年十二月晦日,日期每年都是固定一致的。这样说来,有人或许会问了,除夕有时是农历十二月廿九日有时是十二月三十日,怎么能说是固定的?明明不固定的!其实道理是这样的,不管除夕是在农历十二月廿九日还是三十日,那天都是农历十二月晦日,所以真的是固定的。
至于说“大年三十”只是民间的一种俗称,而不是正式的称呼。因为农历大月是三十天,所以用那个俗称可以毫无歧义的表明是农历十二月的最后一天,因为如果当年农历十二月是大月,则除夕正是十二月三十日。但是当农历某年十二月正好是小月时,则十二月廿九日就是除夕日。俗称中依旧可作“大年三十”这都是没有什么大碍的。但是呼吁使用除夕、除日、岁除这类称呼,因为可以有效的避免一些误区。
至于如果说某年农历十二月恰为小月,而将十二月廿九日称作“大年三十”反推将农历十二月廿八日称作“大年二十九”这种做法和称呼严格来说是并不恰当的,应该予以纠正和避免。因为农历是一种很完善实用的历法,使用农历时就是使用农历的日期为准的。所以如果某年农历十二月恰逢小月,十二月廿八日可以称作“腊月廿八”下一天仍旧是“腊月廿九”并且是除夕之日。这样的用法才是正确使用农历的方法。如果可以注意一下这些微小的细节也会比较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