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山风景区有一处著名的皇家陵墓,此陵墓的主人就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此陵墓名叫明孝陵,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其皇后的合葬陵墓。因皇后马氏谥号“孝慈高皇后”,又因奉行孝治天下,故名“孝陵”。明孝陵原是开善寺宝公塔的旧址。宝公塔是南朝时期宝志和尚所建,据传,这个宝志就是我们后来所称的“济公”的原型。独龙阜确实是个难得的好地方,这里阳光充足,和风冉冉,生机勃勃。再者,山势平缓,地基坚实,易于施工,可长期保持建筑物的干燥,可谓“永垂千古”。明初为建明孝陵还将宝公塔迁往紫金山东麓。朱元璋的陵墓也就是明孝陵至今六百余年,想要盗掘它的人非常多,但没有一个人成功,这是为何?
一是秦始皇陵,是规模最大的方形陵墓之一,对两汉影响极大;二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唐昭陵,采取依山而建的形式,对两宋影响极大;三是朱元璋的明孝陵,采取唐宋帝王陵墓依山而建的方式,但又做了创新,达到了天人合一的高度,对清朝影响极大。
朱元璋称帝之后不久,就开始为自己选择陵墓地址了,有一次他带着刘伯温、徐达和汤和来到紫金山,约定各自选择一个地址写在纸上,然后同时公布,结果君臣四人不约而同地写下了“独龙阜玩珠峰”几个字,于是朱元璋便选择此处作为自己死后长眠之地。
不过,这件事之后不久,有人对朱元璋说,孙权的陵墓就在不远处的梅花山上,刚好挡在朱元璋陵墓前面,必须将其迁走才对,不然会影响风水。据明人张岱《陶庵梦忆·钟山》记载,朱元璋当时说了这样的话:“孙权亦是好汉子,留他守门。”
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下令中军都督府佥事李新主持陵墓修建事宜,没成想第二年马皇后因病崩逝了,由于马皇后的谥号是孝慈高皇后,明朝又以孝治天下,所以朱元璋便给自己的陵墓取名孝陵,并于九月将马皇后葬入孝陵。
马皇后下葬之后,明孝陵的修建工作继续进行,一直到永乐年间才完全修建完成。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在南京驾崩,被孙子建文帝朱允炆葬入明孝陵,与马皇后埋藏在一起,合葬的地宫被称之为宝城。
自此之后,明孝陵就成为了明朝皇室的祖宗根本之地,备受尊崇,每年固定有三大祭和五小祭,凡遇到国家大事,皇帝要么亲自前往,要么派遣大臣去祭拜明孝陵,比如说朱棣登基的时候就曾到明孝陵祭拜,请求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宽恕。
朱元璋出身低微,要过饭还当过和尚,吃了很多苦,所以他当皇帝之后非常要面子,对家人非常好,儿子们个个都被封王,享受无穷无尽的荣华富贵。
朱元璋本人虽然毕生都很节俭,但他作为一个皇帝,该有的面子还是要有的,所以他带到陵墓里去的东西可能数量不会太多,但必定都十足珍贵,这是他作为大明开国皇帝的身份使然,他甚至在驾崩之前下诏让几十位妃子为自己殉葬,由此可见一斑。
因此,明孝陵对盗墓贼来说,还是有很有盗掘价值的,但奇怪的是,明孝陵六百多年来都未曾被盗掘过,这是为何呢?
明朝时期,对明孝陵的保护极为严格,有专门的军队驻守
明孝陵除了埋葬朱元璋和马皇后夫妇之外,陵墓东侧还葬着懿文太子、孝康皇帝,即朱元璋嫡长子、建文帝生父朱标,这几个人都是明朝举足轻重的大人物。
因此,在朱元璋驾崩后一个月,为了加强对陵墓的保护,建文帝下令在明孝陵设置孝陵卫与神宫监。
所谓神宫监,其实就是一个由宦官组成的机构,专门负责明孝陵的日常管理、维护和祭祀活动等工作,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护陵墓的作用,但不是主要的。
主要负责明孝陵保卫工作的是其实是经历司下辖的孝陵卫,一个专门负责保护明孝陵的军事警卫机构。
“卫”是明朝军事编制的名称,所以驻扎在明孝陵的就叫孝陵卫,明孝陵附近设有好几个防区,每个防区设一卫,一卫有官兵5600人,下设五个所,每个所1120人。
史书上没有记载明孝陵附近一共有几个孝陵卫,如果只按照两个来计算的话,那么军队总人数也达到了一万多人,这个人数已经非常多了。
其实,孝陵卫不但人数人,而且质量也非常高,都是各地军队中挑选出来的精锐作为候选人,在经历长期训练之后再从中择优入选孝陵卫。
据记载,孝陵卫的考察标准非常严格,每个官兵都必须经过严格测试,只有能够快速骑马扬鞭,在奔跑过程中跨过很宽的壕沟、越过很高的城墙,并能在马上连射三箭而中两箭者,才算是合格。
即使通过测试了,朝廷还规定每五年要再进行一次考核,“不能胜任者,可令其男儿承替,无男儿承替者,应侍禄回乡养老。”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出,孝陵卫采取的是末位淘汰制和家族继承者,在保证孝陵卫整体质量的同时,也保证了官兵的忠诚度。
孝陵卫的要求这么严格,待遇自然也是非常好的,每年的俸禄是其他兵种的数倍或十数倍,而且享受养老金福利,这种待遇上的优待,也是保障孝陵卫战斗力和忠诚度的有效手段。
有明一代,由于孝陵卫的存在,明孝陵一直是军事禁区,没有人敢轻易接近,就更不用说盗墓贼去盗掘陵墓了。
孝陵卫在明孝陵驻扎了276年之久,期间没有发生过一次盗掘事件,直到明朝灭亡后才被解散,明孝陵也因此经历了一场浩劫。
明孝陵之所以没被盗掘,跟它特殊的防盗措施不无关系
清朝入关之初,根基还不是很稳,社会也比较混乱,明孝陵其实遭遇过一次罕见的大浩劫,其地面建筑被严重损坏,但好在地宫保存完好,并没有被成功盗掘。
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明孝陵所在的独龙阜原本是一座坚固的石头山,与其他皇陵从上往下开墓穴不同的是,明孝陵是横向凿入山体,从内部掏空建造墓室的。
明孝陵地宫示意图
这种横穴式的方法虽然会加大施工难度,施工时间也很长,但好处是只要将横向的墓道给隐藏好,盗墓贼无法从上往下开盗墓口,即使盗墓贼使用炸药也是很困难的,更何况古代炸药的威力并不大。
为了隐藏墓道,建造者可谓煞费心机,现代考古学者通过精密仪器勘探,发现明孝陵的墓道并不再常规位置,也就是位于中间部位,而是在偏左一些,这就让盗墓贼很难寻找了,经常是无功而返,即使有人侥幸找到,也难以打开墓道坚固的大门。
除此之外,明孝陵还有一个防盗的大杀器,那就是大量采用鹅卵石。
根据现代勘探,发现明孝陵宝顶的封土下有大量鹅卵石,这些鹅卵石的铺设,便于雨水流入排水道中,但更重要的作用还是防盗。
事实上,明孝陵铺设了大量鹅卵石,就有点类似于一些陵墓常用的流沙防盗法,只要盗墓贼挖开一个盗洞,鹅卵石就会从四面八方留下来将洞给填满,盗墓贼所做的工作就都是白搭了,甚至有可能因此丧命。
明孝陵其实并不是没有被盗掘过,之所以找不到盗洞,跟铺设鹅卵石有很大的关系。
当然了,如果明孝陵遇到像孙殿英这种丧心病狂之人,再采取威力更大的火药进行盗掘的话,也是难逃一劫的。
清朝时期,清廷为了笼络汉人,对明孝陵也采取了严格保护
顺治二年(1645年),豫亲王多铎平定江南,率军进入南京城。
由于清朝采取了汉人范文程等人的攻心术,入关时打着“灭流寇而安天下” 的口号,在名义上是支持明朝的,所以多铎进入南京之后,就亲自拜谒了明孝陵,当他发现明孝陵地面建筑被损坏,于是派人进行修缮,并安排两名官员及四十名士兵驻守。
从那时候开始,明孝陵就正式纳入了清朝的保护对象名单了,但保护力度并不大,毕竟天下还未完全平定,清廷的能力也是有限的。
康熙帝继位之后,深感江南民心不附,思念明朝的人不在少数,而反对清朝的人也非常之多,这其中以影响力巨大的读书人最具代表性。
为了笼络汉人,康熙帝采取了很多措施,积极汉化就是很好的例子,但这还远远不够。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为了进一步笼络汉人,从而稳固自身统治地位,康熙帝前往南京拜谒明孝陵,对朱元璋行三跪九叩头礼和最高规格的三献礼,“父老从者数万人,皆感泣”,这一举动为他争取了不少民心。
爱新觉罗·玄烨
由于明孝陵之行的成功,康熙帝十分高兴,便派遣宦官专门负责管理明孝陵,还差遣陵户到孝陵卫专门负责守陵,下令闲杂人等禁止进入明孝陵,并让当地督抚定时对明孝陵严加巡查。
后来,康熙帝又五次拜谒明孝陵,乾隆帝六下江南更是次次都去拜谒,每一次清朝皇帝亲临,明孝陵的保护工作就会提升一个档次,因此明孝陵在清朝大多数时候都被保护得比较好,并没有发生盗掘事件。
咸丰年间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南京一度被太平军占领,南京明故宫在战火中被彻底摧毁,明孝陵的地面建筑也都付之一炬,但奇怪的是,太平军并没有盗掘明孝陵,这是为何?
据记载,洪秀全进入南京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拜谒明孝陵,他在朱元璋坟前谴责了清朝的残酷统治,并以不肖子孙自责,随后下令对明孝陵进行保护。
其实,太平军之所以没有动明孝陵,有三个原因,一是汉人不能自挖祖坟;二是太平军不是盗墓贼,不会干这种卑劣之事;三是太平军与满清是敌对关系,不能因为盗掘明孝陵而影响汉人内部团结。
只不过,后来清军攻打南京,明孝陵在战火中遭受了极大损失,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打仗事关生死,太平军也无法继续保护明孝陵了。
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明孝陵继续受到了清廷保护,直至清朝灭亡,只是因为缺钱而没有对明孝陵进行修缮。
民国时期,明孝陵继续被民国政府严格保护
清朝末年,孙中山为了驱逐鞑奴、振兴中华,坚持斗争了几十年,最终在辛亥革命中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由于汉人在清朝的统治下生活了近三百年,为了加强汉民族内部团结,也为了在政治上取得更多支持,他于民国元年(1912年)携南京临时政府官员拜谒了明孝陵,这标志着明孝陵在文化和政治上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
自那之后,国民政府开始对明孝陵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长期派遣军队驻守,尤其是在南京作为首都的时候,南京城驻扎了大量军队,对明孝陵的保护也更为严格,盗墓贼根本就没有机会。
哪怕是在南京沦陷之后,日本人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也不敢对明孝陵做什么,说起来日本人可在我国偷了不少宝贝,但明孝陵的运气算是比较好的了。
日本投降之后,国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先后对明孝陵采取了保护措施,1961年开始明孝陵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国家出面保护,明朝又是汉人王朝,所以包括明孝陵在内的明朝皇陵都保存得相对较好,也不是盗墓贼的首选,反倒是满人统治的清朝的皇陵遭受的破坏更严重。
相比较而言,明孝陵的陪葬品在皇陵中可能不算多,尤其是与清皇陵相比,所以不是盗墓贼的首选
据说,朱元璋驾崩前曾留下遗诏,“丧仪物一以俭素,不用金玉”,这说明朱元璋的陵墓中并没有大量金银财宝,有的也只是一些帝王才能使用的物件,或者是一些具有研究价值的文物。
因此,明孝陵作为帝王陵墓,对于盗墓贼来说,虽然有一定的盗掘价值,但从风险和难度等角度而言,并不是他们的首选。
反观清朝皇陵,陪葬品更多了,尤其是康熙帝、乾隆帝和慈禧太后等人的陵墓,是众所周知的陪葬品众多的皇陵,是有文字记载的,民间风传得也很厉害,这对盗墓贼来说吸引力实在是太大了。
爱新觉罗·弘历
当初,孙殿英路过清东陵的时候,先是被地面建筑的富丽堂皇而吸引,从而产生了盗掘的想法,后来果然如他所愿,他从乾隆帝和慈禧太后的陵墓中得到了海量财物,价值连城的宝贝也不在少数。
从已经发掘的万历帝的明定陵来看,虽然宝贝也不少,但相比于清皇陵来说,陪葬品的丰富程度还是稍差一些。
由此可见,明皇陵相比于清皇陵,对盗墓贼的吸引力要小一些,结果也是清皇陵被盗掘的程度比明皇陵要深。
从这方面来说,清朝皇陵也算是为明朝皇陵打了个掩护吧,转移了盗墓贼的视线,明皇陵因此收益。
总结一下,明孝陵之所以没有被盗,是因为历朝历代都对其进行了保护,再加上明孝陵有特殊的防盗措施,还有足够好的运气,以及非同寻常的历史机缘,导致它始终没有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