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漢卿雜劇中女性形象之研究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目的 2
第二節 研究範圍及方法 2
一、研究範圍 2
二、研究方法 3
第三節 文獻探討 4
第二章 關漢卿的時代背景與劇作簡介 7
第一節 關漢卿所處的時代背景 8
一、政治 8
二、經濟 27
第二節 關漢卿的劇作簡介 41
第三章 關漢卿雜劇中的妓女形象 53
第一節 趙盼兒 54
一、冷靜清醒 55
二、直爽潑辣 56
三、俠義犧牲 57
四、有勇有謀 58
五、機警靈活 60
第二節 宋引章 63
一、膚淺現實 63
二、幼稚輕信 63
三、不屈反抗 64
第三節 杜蕊娘 67
一、感情專一 67
二、剛強敢爭 69
三、心高氣傲 69
第四節 謝天香 71
一、細膩靈巧 71
二、富有才學 73
三、隨遇而安 74
第五節 妓女形象反映的婚姻狀況及女性意識 76
一、妓女劇中反映的婚姻狀況 76
二、妓女劇中反映的女性意識 79
第六節 結語 81
第四章 關漢卿雜劇中的寡婦形象 83
第一節 竇娥 83
一、貞烈堅定 83
二、剛強不屈 86
三、相信公理正義 88
四、孝順善良 90
第二節 蔡婆 93
一、善良老實 93
二、懦弱糊塗 94
第三節 譚記兒 97
一、渴望愛情 97
二、膽大敢為 99
三、機敏聰慧 100
四、善演有謀 101
第四節 鄧夫人 104
一、敏銳清醒 104
二、善良敢言 106
三、堅定敢為 108
第五節 寡婦形象反映出的貞節觀 109
一、蒙古人統治帶來的觀念改變 109
二、元人對於女子再嫁的實際態度及看法 117
第六節 結語 121
第五章 關漢卿雜劇中的母親形象 123
第一節 王婆 123
一、清醒實際 123
二、敢怒敢言 124
三、賢慧慈愛 127
第二節 陳母 129
一、輕財廉正 130
二、倫理觀重 131
三、功名心切 133
第三節 李氏 137
一、善良慈愛 137
二、逆來順受 138
第四節 劉夫人 140
一、含混偏向 140
二、慈愛護子 142
三、清醒明智 143
四、通情達理 144
第五節 母親形象反映出的功名觀 145
一、雜劇中所蘊含的深刻意涵 146
二、散曲中所傳達的歸隱思想 149
三、關漢卿仕或隱的功名觀 151
第六節 結語 153
第六章 關漢卿雜劇中的未婚女子形象 155
第一節 王閏香 155
一、不計貧富 155
二、純情率直 156
三、敏銳細心 158
第二節 劉倩英 159
一、潑辣爽利 159
二、好強妥協 161
第三節 韓瓊英 162
一、孝順規矩 162
二、文才卓越 163
第四節 王瑞蘭 164
一、機敏權變 164
二、誠摯專一 166
三、軟弱妥協 168
第五節 燕燕 169
一、能幹心高 170
二、潑辣敢為 171
第六節 未婚女子形象反映出的婚姻觀和價值觀 174
一、婚姻要及時 174
二、健康的價值觀 176
第七節 結語 177
第七章 結論 178
一、相知才相愛 179
二、不屈敢抗爭 179
三、獨立會自救 180
參考文獻 183
附 錄 192
參考文獻
一、 關漢卿雜劇專書(依出版年代先後次序)
王季思主編,《全元戲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年1月﹚。
徐征、張月中、張聖潔、奚海主編,《全元曲》第一卷,﹙石家莊市: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
吳欽國校注,《關漢卿戲曲集》,﹙台北:里仁書局,民87年11月﹚。
二、古籍專書(依出版年代先後次序)
錦文堂主人輯,《元曲大觀》,﹙上海:錦文堂書局,1921年﹚。
盧冀野編,《元人雜劇全集》,《中國文學珍本叢書》第一輯,﹙上海:上海雜誌公司,1935年﹚。
王季烈編印,《孤本元明雜劇》,﹙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41年﹚。
明趙琦美,脈望館鈔校本《古今雜劇》,《古本戲曲叢刊四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58年﹚。
明臧晉叔編,《元曲選》,﹙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10月﹚。
柯劭忞,《二十五史》新元史二,﹙臺北:藝文印書館,民51年﹚。
柯劭忞,《二十五史》新元史三,﹙臺北:藝文印書館,民51年﹚。
明玉陽仙史編,《古名家雜劇》,《書目五編彙刻書目九》第十七冊,﹙台北:廣文書局,民61年7月﹚。
明息機子編,《元人雜劇選》,《書目五編彙刻書目九》第十七冊,﹙台北:廣文書局,民61年7月﹚。
王雲五主編,林尹註譯,《周禮今註今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61年9月﹚。
班固著,嚴師古注疏,新校本廿五史《漢書》,﹙臺北:史學出版社,民63年5月﹚。
薛頌留發行,《大元通制條格》第二冊,﹙台北:華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69年7月﹚。
黃雪簑輯,《青樓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孫希旦,《禮記集解》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79年8月﹚。
劉大杰著,《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民88年8月﹚。
明孟稱舜編,《新鐫古今名劇柳枝集》,《續修四庫全書》第176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孟稱舜編,《新鐫古今名劇酹江集》,《續修四庫全書》第1763、176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王驥德編,《古雜劇》,《續修四庫全書》第176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古今雜劇三十種》,《續修四庫全書》第176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許嘉璐主編,《二十四史全譯》漢書第一冊,﹙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1月﹚。
許嘉璐主編,《二十四史全譯》漢書第二冊,﹙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1月﹚。
許嘉璐主編,《二十四史全譯》後漢書第三冊,﹙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1月﹚。
許嘉璐主編,《二十四史全譯》北史第一冊,﹙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1月﹚。
許嘉璐主編,《二十四史全譯》新唐書第一冊,﹙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1月﹚。
許嘉璐主編,《二十四史全譯》宋史第十一冊,﹙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1月﹚。
許嘉璐主編,《二十四史全譯》元史第一冊,﹙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1月﹚。
許嘉璐主編,《二十四史全譯》元史第四冊,﹙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1月﹚。
﹝波斯﹞拉施特主編,《史集》第一卷第二分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8月﹚。
﹝波斯﹞拉施特主編,《史集》第三卷,﹙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8月﹚。
蔡美彪等著,《中國通史》七,﹙上海:人民出版社﹚。
三、今人著作(依作者筆劃次序)
王國維,《宋元戲曲考等八種》,﹙台南:僶勉出版社,民64年9月﹚。
札奇斯欽譯註,《蒙古秘史新譯並註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68年12月﹚。
吉川幸次郎,《元雜劇研究》,﹙台北:藝文印書館,民49年1月﹚。
李占鵬,《關漢卿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4月﹚。
李漢秋、袁有芬編,《關漢卿研究資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0月﹚。
周先慎,《中國四大古典悲劇》,﹙北京:新華出版社,1993年12月﹚。
周國雄,《中國十大古典喜劇論》,﹙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1年6月﹚。
柳立言編,《宋元時代的法律思想和社會》,﹙台北:國立編譯館,2001年1月﹚。
馬可波羅,《馬可波羅行紀》,﹙台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3月﹚。
徐子方,《關漢卿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民83年7月﹚。
耿湘沅,《元雜劇所反映之時代精神》,﹙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76年7月﹚。
翁敏華,《關漢卿戲曲選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張文澍,《元曲悲劇探微》,﹙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3月﹚。
張維娟,《元雜劇作家的女性意識》,﹙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4月﹚。
張淑香,《元雜劇中的愛情與社會》,﹙台北:大安出版社,1991年11月﹚。
張燕瑾選編,《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論文集》遼金元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1月﹚。
董家遵,《中國古代婚姻史研究》,﹙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年9月﹚。
鄭騫,《鄭騫戲曲論集》,﹙台北:國家出版社,2012年7月﹚。
顏天佑,《元雜劇所反映之元代社會》,﹙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民73年9月﹚。
四、期刊、研討會論文(依出版年代先後次序)
鄒文海,〈從冥律看我國的公道觀念〉,《東海學報》第5卷第1期,1963年6月。
姚一葦,〈元雜劇中之悲劇觀初探〉,《中外文學》第4卷第4期,1975年9月。
張燕瑾,〈元劇三家風格論〉,《北京師範學院學報》第4期,1986年。
張靜二,〈論關漢卿的「喜劇」上〉,《中外文學》第16卷第3期,民76年8月。
張靜二,〈論關漢卿的「喜劇」下〉,《中外文學》第16卷第4期,民76年9月。
李樹良,〈關漢卿的創作意識與劇作「救風塵」析論〉,《藝術學報》第50期,民81年6月。
黃麗貞,〈關漢卿戲曲的特色〉,《中國語文》第538期,民91年4月。
陳賢春,〈試論元代商人的社會地位與歷史作用〉,《湖北大學學報》20卷3期,1993年5月。
姜翠芬,〈假戲真做,真戲假做:關漢卿筆下深通「權變」之女性〉,《中外文學》第22卷第6期,民82年11月。
徐朔方,〈元曲中的包公戲〉,《文史哲》第9期,1995年9月。
趙美娟,〈關漢卿所塑造的三個妓女形象之試探〉,《輔大中研所學刊》第6期,民85年6月。
王隆升,〈一個細微情節的發想──論〈竇娥冤〉戲劇中「奉養蔡婆婆」的信念與意義〉,《鵝湖月刊》第26卷4期,2000年10月。
黃麗貞,〈關漢卿雜劇欣賞─《玉鏡臺》〉,《中國語文》第522期,民89年12月。
黃麗貞,〈關漢卿雜劇欣賞─《金線池》〉,《中國語文》第526期,民90年4月。
黃麗貞,〈關漢卿雜劇欣賞─《詐妮子》〉,《中國語文》第527期,民90年5月。
黃麗貞,〈關漢卿雜劇欣賞─《五侯宴》〉,《中國語文》第532期,民90年10月。
黃麗貞,〈關漢卿雜劇欣賞─《拜月亭》〉,《中國語文》第535期,民91年1月。
黃麗貞,〈關漢卿雜劇欣賞─《謝天香》〉,《中國語文》第536期,民91年2月。
黃麗貞,〈關漢卿《竇娥冤》雜劇的編劇藝術〉,《中國語文》第541期,民91年7月。
羅斯寧,〈元雜劇的鬼魂戲和元代的祭祀習俗〉,《中山大學學報》,2003年1月。
徐適端,〈元代平民婦女婚姻生活考〉,《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1期,2003年2月。
張榮焜、王靜宜,〈《包待制三勘蝴蝶夢》探究〉,《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14卷第2期,民92年8月。
秦新林,〈元代收繼婚俗及其演變與影響〉,《殷都學刊》第2期,2004年2月。
薛惠琪,〈關漢卿悲、喜劇反映的社會意義及女性形象─以〈竇娥冤〉、〈救風塵〉為例〉,《康寧學報》第6期,民93年6月。
田旺杰,〈中國古代民族收繼婚探討〉,《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第1期,2005年。
郝薇莉,〈對《陳母教子》中人物及作者價值取向的探討〉,《黎明職業大學學報》第1期,2005年3月。
羅家坤,〈試論關漢卿雜劇的平民意識〉,《中州學刊》第6期,2005年11月。
羅家坤,〈試論關漢卿雜劇的平民意識〉,《中州學刊》第6期,2005年11月。
呂麗梅,〈關漢卿婚戀劇對唐傳奇愛情故事的突破〉,《邢台學院學報》第20卷第4期,2005年12月。
紀俊龍,〈試論元雜劇中的女性自覺意識─以《灰闌記》與《救風塵》為例〉,《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1期,2005年12月。
艾學榮、翟志娟,〈《救風塵》中的婚姻觀〉,《新世紀論叢》第3期,2006年。
莊蕙綺,〈歌笑中見哭泣《救風塵》的喜劇效果〉,《國文天地》第21卷第10期,2006年3月。
廖素琴,〈從雜劇《陳母教子》談關漢卿對科舉考試之態度〉,《國文天地》第21卷第10期,2006年3月。
李惠绵,〈論「天人」關係在《竇娥冤》雜劇之演變及其涵意〉,《臺大文史哲學報》第64期,2006年5月。
李新燦,〈深層意義恰在於“情節疏漏”處──以陳牧改編本《竇娥冤》為參照〉,《江漢論壇》第2006卷5期,2006年5月。
竇春蕾,〈從關漢卿的文化思想看《竇娥冤》的價值取向〉,《陜西教育學院學報》第22卷3期,2006年8月。
龍燦宇,〈關漢卿的抗爭哲學〉,《語文學刊》高教版第5期,2007年。
位雪艷,〈元代婦女貞節問題再探〉,《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3期,2007年5月。
位雪燕、徐適端,〈從《元史‧列女傳》析元代婦女的貞節觀〉,《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6卷第3期,2007年5月。
譚曉玲,〈元代的婦女再嫁〉,《內蒙古社會科學》第28卷第4期,2007年7月。
丁一清,〈論關漢卿雜劇中的詼諧手法〉,《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卷第3期,2007年9月。
譚曉玲,〈元代女性貞節觀念芻議〉,《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5期,2007年9月。
陳冠妤,〈吳趼人《九命奇冤》妻子形象研究〉,《銘傳大學 2008 應用中國文學所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8年6月。
馬曉靜,〈關漢卿雜劇的民間立場〉,《中州大學學報》第25卷第2期,2008年4月。
鄭妹珠,〈論《救風塵》一劇的內在意涵〉,《東方人文學誌》第7卷第2期,2008年6月。
王琼,〈略論《竇娥冤》的悲劇美〉,《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28卷7期,2008年7月。
黃艷燕,〈一波三折餘勢未了──淺析《竇娥冤》第四折〉,《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8卷3期,2008年9月。
殷光熹,〈試論關漢卿的雜劇創作〉,《楚雄師範學院學報》第24卷第4期,2009年4月。
董上德,〈關漢卿處理柳永題材的敘事策略─從《謝天香》的“疏漏”說起〉,《文化遺產》第2期,2009年。
郝薇莉,〈論《陳母教子》在元代的流行〉,《運城學院學報》第27卷第4期,2009年8月。
湯雪,〈直面慘淡的人生──談《竇娥冤》的悲劇性〉,《內蒙古電大學刊》第3期,2010年。
李鈺,〈元代收繼婚制度評述〉,《廣州社會主義學院學報》第3期,2010年。
黃路瑤,〈竇娥與譚記兒寡婦形象比較談〉,《陜西教育學院學報》第26卷1期,2010年3月。
王百濤,〈試論關漢卿雜劇中女性的反抗意識〉,《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6卷第3期,2010年5月。
張平,〈關漢卿筆下女性群體的品格〉,《語文學刊》高教版第5期,2010年5月。
王豔平,〈試論關漢卿雜劇《哭存孝》的主題意蘊〉,《寧波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8卷2期,2010年6月。
李厚瓊,〈從竇天章的三重身分看元代科考與吏治〉,《名作欣賞》第20期,2010年7月。
柏紅秀,〈婚姻觀念差異與《竇娥冤》的悲劇成因〉,《中國戲曲學院學報》第31卷3期,2010年8月。
屈蓉蓉,〈管窺隋唐時期的收繼婚俗〉,《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第13卷4期,2010年8月。
徐芳芳,〈從雪冤情節的處理看竇娥悲劇的道德屬性〉,《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0卷6期,2010年11月。
胡建舫,〈《竇娥冤》別議〉,《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6卷2期,2011年2月。
王艷平,〈試論關漢卿雜劇《救風塵》的情節模式與困境描述〉,《寧波大學學報》第24卷第2期,2011年3月。
李容琴,〈淺談收繼婚〉,《民辦高等教育研究》第10卷3期,2013年9月。
五、學位論文(依出版年代先後次序)
李哲洙,《關漢卿現存雜劇研究》,國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0年3月。
葉慧玲,《元雜劇中「夢」的探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8年。
吳賢陵,《《風月救風塵》研究》,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0年。
許淑子,《性別、主體、對話:重讀關漢卿旦本戲》,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1年。
朱曉娟,《程朱學派與宋代婦女貞節觀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民93年7月。
張錦瑤,《關、馬、王三家雜劇特色及其在戲曲史上的意義》,國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民94年7月。
劉玉珍,《元代婚姻制度研究》,山東大學法律系碩士論文,2008年3月。
李玉霄,《元雜劇中清官形象的研究》,河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4月。
李菁怡,《元雜劇中的商人形象》,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民98年5月。
洪欣怡,《元代漢人贅婚研究》,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8年7月。
張婷,《蒙元收繼婚變遷研究》,溫州大學民俗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