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资源,作为现代工业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正在成为全球地缘政治博弈的焦点。
4月22日,《韩国经济日报》报道称,中国商务部向韩国多家电子和电力企业发出警告,要求停止向美国军工企业出口含中国稀土的产品,否则将面临“二级制裁”。
这一消息迅速引发广泛关注,因为它不仅关乎中韩美三方的经济利益,更涉及全球稀土供应链的未来走向。
稀土为何成为博弈的焦点?
稀土是一组在工业和军事领域具有重要用途的金属元素,被广泛应用于高性能磁体、雷达系统、导弹导引系统、战机发动机、电动汽车和风力发电机等高科技产品中。
虽然稀土资源本身并不罕见,但其开采、提炼和加工难度极高,技术壁垒显著。
中国经过数十年的技术积累,已成为全球稀土产业的绝对主导者。
目前,中国掌握了全球90%的稀土精炼产能和18项关键技术,尤其是在高端磁体制造领域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
这使得全球稀土产业链高度依赖中国,特别是美国的军工和高科技企业。对于这些企业来说,稀土是不可或缺的“命脉资源”。
韩国企业的角色:供应链中的“隐形输血泵”
韩国企业长期以来在稀土供应链中扮演着中间商的角色。
它们从中国进口稀土原料,加工后再高价转售给美国,赚取中间差价。
据统计,韩国每年从中国进口约28亿美元的稀土,而2024年出口的含稀土各类产品价值高达120亿美元。
这种模式让韩国企业成为美国军工供应链中的“隐形输血泵”。
然而,中国近期对稀土出口实施了更严格的管控,并首次推出“二级制裁”政策。
这意味着,中国不仅对直接出口到美国的稀土产品进行限制,还对第三国将含中国稀土的产品转售给美国的行为进行追溯和制裁。
据报道,已有韩国变压器厂商收到中国商务部的警告,要求立即停止向美国军工企业出售含中国稀土的电力设备。
中国的警告还涉及显示器、航空航天、电动汽车等多个行业,波及约100多家韩国企业。
对于韩国企业来说,这一政策无疑是一次重大冲击。
一旦稀土供应中断,其汽车、电子等关键行业将面临严重风险。
而面对中美之间的博弈,韩国企业也不得不在经济利益和地缘政治压力之间艰难抉择。
美国的稀土困境:有矿无技的尴尬
尽管美国拥有丰富的稀土矿藏,例如加州的芒廷帕斯矿,但其提炼和加工能力严重不足。
长期以来,美国的稀土精矿需要出口到中国进行提炼,然后再以高价买回。
美国近年来试图通过投资新矿山、研发替代技术等方式实现稀土供应链独立,但进展缓慢。
美国稀土巨头MP Materials在4月17日宣布停止对华出口精矿,表面上是“反制中国关税”,实际上是因为亏不起——中国对美加征125%的关税,让MP每卖一吨精矿就倒贴钱。
此外,MP的第四大股东还是中国的盛和资源,这进一步凸显了美国稀土产业的尴尬处境。
美国还试图通过与澳大利亚、乌克兰等国合作,寻求新的稀土供应来源,但这些国家的提炼能力远远无法与中国匹敌。
全球稀土精炼产能的90%集中在中国,这一事实让美国短期内难以摆脱对中国的依赖。
中国实施“二级制裁”的政策,被视为对美国技术封锁和脱钩政策的强硬反制。
通过稀土出口管控,中国不仅直接限制了美国获取稀土的渠道,还通过溯源技术精准打击第三国的“转售”行为。
据报道,中国已经建立了稀土流向追踪系统,可以精准识别稀土原料的最终用途和流向。
这一政策的出台,表明中国在稀土领域的战略反制能力已达到新高度。
美国近年来不断加强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和经济打压,而稀土资源作为美国军工和高科技产业的命脉,成为中国反制的重要抓手。
通过“二级制裁”,中国不仅切断了美国的供应链,还迫使其盟友在经济利益和地缘政治之间做出艰难选择。
全球稀土供应链的未来:挑战与变革
稀土争端的持续升级,将对全球供应链和地缘政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对于美国来说,稀土短缺将严重影响其军工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尽管美国可能加速投资新矿山和替代技术,但这些措施难以在短期内奏效。
韩国企业则面临更大的压力。如果继续向美国转售含中国稀土的产品,可能面临中国的制裁;如果停止转售,则可能失去美国市场。
韩国政府或许会寻求与其他稀土供应国合作,但这些国家的稀土提炼能力难以满足需求。
从全球视角来看,稀土争端可能推动更多国家联合建立稀土供应联盟,例如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联合投资稀土矿山和提炼技术。
然而,中国的技术优势和成本优势仍是难以逾越的障碍。
稀土资源的争夺,已经超越了经济范畴,成为全球地缘政治博弈的重要一环。
中国通过稀土出口管控和“二级制裁”,展现了其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和战略反制能力。
美国及其盟友虽然试图摆脱对中国的依赖,但短期内难以实现供应链独立。
韩国企业作为中美博弈中的关键节点,也面临艰难抉择。
未来,稀土争端可能进一步升级,全球产业链将迎来深刻变革。稀土之争,远未结束。
参考资料
观察者网:“收到中方警告”,韩国业界:后果很严重
环球时报:暂停对华出口,美稀土“独苗”面临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