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之家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周有光

周有光(原名周耀平,1906年1月13日-2017年1月14日),出生于江苏常州,毕业于光华大学,中国著名语言学家。 早年研读经济学,1955年调到北京,进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周有光的语言文字研究中心是中国语文现代化,他对中国语文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做了全面的科学的阐释。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 周有光是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制订者,并主持制订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85岁以后开始研究文化学问题。周有光在语言文字学和文化学领域发表专著30多部,论文300多篇,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中评网称周有光具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苏培成称其“敢于说真话、说实话”;《晶报》称他“敢讲一般人不敢讲的话”。 2015年1月6日,常州大学以周有光先生名字命名,成立了“常州大学周有光语言文化学院”,并聘请周有光先生为终身名誉院长。 2017年1月14日,周有光去世,享年112岁。

  • 书籍封面

    超越百年的人生智慧:周有光自述

    周有光 文明国

    9 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77.2%

    本书是当代著名学者、语言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的自述文集。包括“百岁口述传记”、 “记忆的碎片”、“ 回顾语言学界往事”、“ 我和语文现代化”等几部分,自述性质的序言、后记、谈话等也都一一辑录,酌情编入。本书系周有光先生自述文章在海内外的第一次系统结集。

  • 书籍封面

    对话周有光

    周有光 文明国

    1 人今日阅读 推荐值 91.0%

    是什么样的家世、教育、交游背景铸就了周有光的生命底色?他是如何描述他心目中优秀学者?周有光与张允和如何成就七十年的爱情与婚姻传奇?是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让周有光渡尽劫灰?109岁的老人有何长寿与养生秘诀?汉语拼音与语文如何在周有光的笔下变得有用且有趣?周有光晚年在思考哪些问题?而这些思考为什么让他声誉渐隆?

  • 书籍封面

    天天诵读国学经典大字拼音本_中庸

    周有光 主编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礼记》是古代一部重要的汉民族典章制度书籍。为战国时子思作。全篇以"中庸"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和自然法律。宋代把它与《大学》、《论语》、《孟子》并列为"四书"。中庸之道亦被古人称为中道或中和之道。 中庸是人生的大道,是事业成功、生活与健康的根本理论,基本包含三层意义。 第一层意义: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第二层意义: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所以月牙山人说: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层意义: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引自月牙山人《中华心法》 中庸的把握心得:动中取恒,静中就重。不辞中道,不偏不易。 强为之名曰道,强为之形曰一。世人为劝向上,多取正义,然而道若为物,其形为一。

  • 书籍封面

    天天诵读国学经典大字拼音本_三字经

    周有光 主编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故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在格式上,三字一句朗朗上口,因其文通俗、顺口、易记等特点,使其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合称"三百千"。

  • 书籍封面

    世界文字发展史(第三版)

    周有光

    全世界众多的文字,是杂乱无章的一盘散沙,还是一个有规律的系统?是各自变化,还是有发展的共同规律?周有光把人类文字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原始文字、古典文字和字母文字。原始文字出现在一万多年前,诸如刻符、岩画、文字性的图画、图画性的文字,都是文字的胚胎。五千年前,文字成熟为古典文字,包括两河流域的丁头字,北非的圣书字和东亚的汉字,还有美洲古代的马亚字等。三千年前,字母文字从古典文字孕育而生,迅速传播。文字发展呈现从表意向表音演变的趋势。 周有光研究发现,文字成熟之后,进入传播时期,把文化从源头带到新兴地区,形成一个文字流通圈;再之后,文字进入再生时期,在新兴地区改造外来文字,创造本族文字,或者经过两种文化接触,一种文字融入另一种文字。 世界文字发展史是全球史的一部分,文字的特点决定于文化(包括宗教)的传播,不决定于语言的特点。世界文字的分布现状是不同文化在历史上的传播和变化所形成的。

  • 书籍封面

    语文闲谈

    周有光

    《语文闲谈》出版于1995年,收录语文知识八百条,分为十六卷;1997年出版“续编”,2000年出版“三编”,各收录语文知识一千条、二十卷,共计两千八百条、五十六卷。《语文闲谈》“闲谈”因某种机缘,始于1976年,前后达二十多年之久。内容或采于街头巷陌,或集自书籍报刊,或记录奇思曼想;海阔天空,凡字句、拼音、语法、繁简、诗词、谜语以及古今历史、地理、艺术等无所不有;亦庄亦谐,笑话、趣事搜罗许多。写法上是想到哪就说到哪,长短不拘,多为三言两语;编排方式亦不甚讲究,不论内容类别,满五十条即为一卷——整个风格是“随意”,扣紧了一个“闲”字,让人想起古人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又想起今人郑逸梅的《艺林散叶》。而作者却说:这些小品写作,用的是谨严的学术态度,表面上轻松愉快,骨子里紧张严肃。

  • 书籍封面

    从世界看中国:周有光百岁文萃(上下卷)

    周有光

    本书收集周有光先生八十五岁退休之后的所有重要作品。周先生自“离开办公室”后,就告别了语言文字的专业研究,开始撰写大量思想文化随笔,内容涉及中西历史、文化、政治思想等,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这些随笔除了来自阅读积累之外,还结合了作者丰富的人生阅历。周先生以其超凡的文字驾驭能力、清通晓畅的语言,论述了诸多深奥的问题。文集荟萃了作者以小见大,微观中显现宏观的晚年代表作。

  • 书籍封面

    我的人生故事

    周有光

    是什么样的家世、教育、交游背景铸就了周有光的生命底色?他是如何描述他心目中优秀学者?周有光与张允和如何成就七十年的爱情与婚姻传奇?是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让周有光渡尽劫灰?108岁的老人有何长寿与养生秘诀?汉语拼音与语文如何在周有光的笔下变得有用且有趣?周有光晚年在思考哪些问题?而这些思考为什么让他声誉渐隆?本书将引领读者直观、全面地了解周有光的人生历程、学术贡献、思想菁华。无论你是周有光的初识者,还是周老的忠实粉丝,都不应该错过。

  • 书籍封面

    周有光百岁口述

    周有光[口述]

    《周有光百岁口述》上篇为周有光的百岁口述,从常州青果巷开始,忆及上海圣约翰大学与光华大学,结爱张允和,留学东洋,避战四川,游历欧美,后归国,任教复旦大学,又奉调北京,参与起草《汉语拼音方案》,遭下放宁夏,至逐步恢复工作,担任《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的三编委之一,直到如今著述不息。下篇则试图从张允和生前留下的字里行间,找到一些对她的夫君百岁追忆的脚注。此外近百幅影像,再现了当年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之“合肥四姊妹”,这一个个家庭的生活和情感,折射中国社会的缩影。

  • 书籍封面

    孔子教拼音:语文通论

    周有光

    本书收录了周有光先生近年来有关语言学、文字学的文章24篇,全面总结了周老对语言文字长达半个世纪的思考。作为中国文字改革的推动者、《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创制人,周老亲历亲睹了中国语文现代化的风风雨雨,这就使得周老能够以深入浅出的语言,为我们栩栩如生地描述由废除繁体字、中文拉丁化激起的论战场面,有理有据地论证语文改革为今天的生活带来的便利,妙趣横生地揭示语言文字与文化背景之间的互动关系。在轻松的阅读中,语言学、文字学不再是枯燥的学问,重新散发出了我们习焉不察、日用而不知的文化魅力。

  • 书籍封面

    朝闻道集

    周有光

    《朝闻道集》辑录了周有光先生的39篇文章,是这位104岁的语言文字学家近年来所观所感所写的各类杂文的结集,其中包括作者百岁之后的23篇新作。《朝闻道集》共分五辑:华夏思古、读史纪实、文化演进、语文探新、笔尖畅想,涵盖了经济学、语言学、人类学等领域的内容。  周有光先生早年从事经济学研究,《朝闻道集》的《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全球化巡礼》、《从人均GDP看世界》、《两大文明古国的经济起飞》等篇什,即从经济学角度剖析了世界各国的发展状况,预测各国经济的未来走向。  自从1955年10月参加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周有光便被委以文字改革的重任,由他主抓并最终制订完成的《汉语拼音方案》被世界所公认,人们尊称他为“汉语拼音之父”。《朝闻道集》“语文探新”部分,集中收录了这方面的文章。  “终身教育,百岁自学”,周有光先生秉承老一代学人之风,从八卜几岁开始主要从事人类学研究。《朝闻道集》收录的《大同理想与小康现实》、《华夏文化的复兴》、《全球化时代的世界观》、《不丹王国的民主化》等文章,就是周有光先生近年来研究成果的突出体现,展示了这位世纪老人孜孜以求、探索真理的精神。

  • 书籍封面

    见闻随笔

    周有光

    《见闻随笔》的内容是所见、所闻、所思、所悟,无所不有,主要是文化演变的踪迹,中外学者的箴言……这里有零星的信息,这里有片段的常识,这里也有人们开的玩笑,这里没有系统的学问,相信喜欢浏览和思考的读者们可以从中获得乐趣和启发!

  • 书籍封面

    百岁新稿(修订版)

    周有光

    《百岁新稿(修订版)》中文章为作者九十多岁以后写成,接续上册《耄耋文存》。字里行间可见出作者头脑非常清楚,大有圣人所谓“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之概。  书中文章自信而又谦逊、文字理性而清明,视野开阔,眼光敏锐,如讨论全球化问题,主张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又如强调入世后如何成为“世界公民”的问题,21世纪人当以“了解过去、开创未来,历史进退、匹夫有责”为座右铭。行文简捷畅达,短句子、小段落,层次清晰。

  • 书籍封面

    周有光文集(套装全15卷)

    周有光

    《周有光文集》凡十五卷,七百余万字,收录了迄今已公开发表的学术专著、随笔杂文等作品。一至第八卷主要是语言学、文字学、文字改革研究以及与中国语文现代化相关的专著和论文集;第九至第十五卷包含周有光先生最近二十年跨学科的研究成果及著作,其研究方向侧重于文化史及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研究,其中有些作品为散文、随笔和杂文。各卷前均有“本卷编辑说明”,提示各卷与原作品之关联和具体变动情况,以交代每一卷作品的版本来源、版本流传、编排情况、大致写作时间及与其他卷次的参见关系等。  全书以作者已出版三十余部专著或文集(个别为旧作重编的文集除外)为主体,按文类、主题、写作或出版时间顺序递次编排。如文集之间所收篇目有重复,则视具体编排或出版时间先后完整收录一处,其余重复篇目加编者注或存目,置于本卷最后,读者可对应了解或找到这些篇目的所在卷次或页码。  全书尽量保持作者发表或出版时的写作习惯和风格,一些用语、标点和译名等不根据现有标准强行统一,除有明显排版错讹外,一般不作更动。  《周有光文集》各卷中包含的大量统计数据及资料,与作者写作年代当时的事实有关,读者阅读时可留意作者具体写作年代。  《周有光文集》的出版得到了作者的授权,作者为文集提供了较为完整的作品目录和亲自修订的文稿,对文集的选目、编撰、取舍等给予了详细、清晰的指导意见。根据他的意见,文集不收入作者早期关于经济学方面的著作、论述以及书信等文字。  遵循专家意见,编辑小组在一、第二、第四、第七等卷次后编制了索引,索引主要涉及人名、地名、专业术语、重要主题词等。

  • 书籍封面

    晚年所思

    周有光

    他见证着中国的百年变迁;他这一生,总被时代大潮裹挟着前进 一位106岁老人的真言无忌 他说自己是一位“两头真”的学者。什么叫两头真呢?年轻时候一味天真盲从,到了老年开始探索真理。他把民国学人的治学精神带到今天。他是不天真时代的天真老人。 他经历过晚清、北洋、民国和新中国,正如他自己所言,生命长,就会见到很多奇怪的事情。 他虽百岁,但仍是《皇帝的新衣》里的小孩…… 迷信时代要过去了,盲从时代要过去了

  • 书籍封面

    静思录

    周有光

    《静思录:周有光106岁自选集》收录了《把阿富汗建设成亚洲瑞士》、《不丹王国的民主化》、《记两次语文现代化国际会议》、《三个国际语言问题》、《土耳其的文字拉丁化》、《彝文的规范化》、《字母跟着宗教走》、《丝绸之路和字母之路》、《切音字运动百年祭》、《人类文字的鸟瞰》、《汉字的技术性和艺术性》、《语言和文字的类型关系》、《语文教学的两条思路》、《终身教育百岁自学》等文章。

  • 书籍封面

    字母的故事

    周有光

    《字母的故事》内容简介:文字改革要求我们研究许多问题。例如:文字改革可否以简体字为最终目标?拼音文字应当采取音节制呢,声韵双拼制呢,还是音素(音位)制呢?字母应当根据方块字来创造,还是采用世界已经通用的字母?字母的好坏标准何在?字母的民族形式究竟决定于什么东西?用怎样的步骤来进行文字改革最为合适?诸如此类的问题,要得到正确的解答,必须研究字母的故事,在丰富的历史教训中来提高我们的认识。 其次,字母的故事是文化史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化史料多数是文字的记录。字母的流传代表文化的流传。从字母在国际和民族间的传承关系,我们可以了解人类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历史。

  • 书籍封面

    今日花开又一年

    周有光 张允和

    卢戆章、蔡元培、黎锦熙、胡愈之、瞿秋白、吴玉章、叶籁士、倪海曙、胡乔木、村野辰雄、魏建功、陈望道、罗常培、王力、吕叔湘、林汉达、姜椿芳、刘尊棋、张志公、曾世英、郑权伯、章乃器…… 休闲读物,可以随手丢开,闭目养神。可是,在不经意中看到某个章节的惊人记载,会使你跃忽而起,眼前浮起许多亲朋好友的不幸故事。 时代过去了。灾难也会随着时代讨去吗?

  • 书籍封面

    学思集

    周有光

    《学思集》是著名学者周有光先生在85岁以后写的研究文化问题的随笔,其中有几篇是周先生百岁以后的新作。这些文章文笔清新隽永,立论自辟蹊径,受到学界的重视。 “文化大革命”(1966-1976)结束以后,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引起中国学者对华夏传统文化重新思考和评价。苏联瓦解(1991之后,俄罗斯学者重新研究苏联历史和马克思主义,从文化背景的深处来理解社会发展史。美国“9.11”(2001)事件发生以来,美国和西欧学着讨论世界形势的新发展,从全球的文化布局来探索文化断层和文化冲突问题。周有光先生在这个文化热潮中,以耄耋之年大量阅读中外有关文化的论著,并把读书笔记摘要整理,写些通俗文章,跟青年朋友们共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