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步的幻象》书评:对索雷尔思想的解构——托克维尔、马克思、蒲鲁东、尼采和韦伯
索雷尔行文非常晦涩,这本书中涉及的大多数人物都是17、18、19世纪的法国文学家、宗教家、哲学家等等,而书中的注释对法国思想史的介绍有限,阅读起来有困难。斯坦利教授的导论写的很好,很多人都借助导论才理解索雷尔的思想。我在对全书内容进行梳理之后发现,这本书虽然以批判进步主义立论,但是谈论的话题涉及:1.进步主义思想的整个生发过程,2.资产阶级对进步主义意识形态的利用,3.索雷尔自身的哲学观和革命观。由于这些话题的讨论穿插进行,叙事风格给人以十分混乱的感觉,增加了阅读难度。在这点上,本书跟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一样不具有结构性。
1.进步主义思想的整个生发过程
进步主义是索雷尔本书批判的核心。索雷尔试图分析进步主义的起源、功能、意义这一整个过程。【每个观念都有这样一个适用范围,我们从中可以寻找例子来帮助理解它的起源、详细设想它的功能、判断它的历史意义。】(第338页)索雷尔围绕进步主义的“起源”“功能”和“意义”展开了全方位剖析,我将其分析梳理为二分法:“起源”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功能”是内在固有的还是外在发明的?“历史意义”是客观存在的还是主观赋予的?
在进步主义的“起源”问题上,索雷尔首先从17世纪法国文学界的“古今之争”开始谈起。索雷尔认为由于“厚今派”在文坛上对“崇古派”的胜利,产生出一种今人比古人优越的思想,这种思想经笛卡尔理性主义发酵,逐渐形成了一种历史在不断进步的观念。【结果是将古人与今人文学方面的论辩伸展到人们起初预料不到的范围——它成为哲学历史中的一个里程碑。】(第88页)对于进步主义是从从文学扩展到哲学乃至社会学的一种思潮这种论断,我仍然持怀疑态度。因为索雷尔提供的那些论据是一些我从未接触过的资料,对其不甚理解;而且此书所谈只涉及法国,其它各国的进步主义是否源于法国亦未求证。
索雷尔认为,文人那种抽象的理论只是给进步主义提供了思想来源,而18世纪法国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则提供了物质来源。他引用了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1780年,没有人还能主张法国在衰退。相反,人们说法国的进步没有止境。正是在那时,人能不断地、无限地完善的理论产生了。】(第242页)阅读过《旧制度与大革命》的人应该知道,托克维尔提供了大量资料证明,大革命前几十年法国经济出现了快速发展,呈现出“空前繁荣”。物质上的繁荣让18世纪的人产生一种洋洋得意的感觉。
在现代进步主义的形成中,孔多塞发挥了很大作用。孔多塞的《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可以视为进步主义的一次总体性概括。注意这个“总体性”的问题。因为这种现代的进步主义,是一种囊括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整体进步。多数人对于人类的知识一直在进步没有怀疑,但是对于道德以及其它方面是否一直在进步存有很大争议。“总体性”的进步是现代进步主义的典型特征,索雷尔此书既不是批判某种进步,也不是反对进步,而是不承认“总体进步”。我怀疑,马克思的进步史观中的各个历史时期划分是否就来自孔多塞的启发,因为黑格尔的线性史观给马克思提供的只是一种非常抽象的逻辑(人的类本质的全面实现),而构筑马克思的进步史观的大量质料并非来自黑格尔,这些质料对马克思的社会学理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就进步主义的起源而言,索雷尔的研究结果无疑是“偶然”,这同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形成了鲜明对比。斯坦利教授在导论中就抛出这个比较:【从方法论上来说,意识形态这一概念有许多难解之处。这些难解之处丝毫没有确定观念与(据称)它们发轫于其中的物质条件之间的确切关系。譬如,是这些条件“引发”观念径直而纯粹地出现,还是观念独立地出现,然后被特定的利益或制度拿来用?】(第30页)我看到这段话的时候,立马想到的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按照韦伯的研究,资本主义的理性精神发源于基督教新教,而后才被资产阶级“拿来用”。有别于马克思的经济决定论,韦伯的解释属于一种“选择理论”。韦伯此书首次出版是在1904-1905年,索雷尔此书首次出版是在1908年。我不能确定索雷尔是否受到了韦伯的影响,此书从头至尾我只发现在罗伯特•尼斯比特写的英译本序言里面提到了一次韦伯,而索雷尔本人并没有提到。
2.资产阶级对进步主义意识形态的利用
在索雷尔看来,总体性进步主义最初的诞生,不过源自18世纪的人们因为在文学、科学、哲学等诸多领域取得前所未见的成就而产生的一种狂妄自大心理。但是这种思潮诞生以后,被不同的人用作不同的功能。
启蒙时代的文化沙龙,被索雷尔看成附庸风雅的贵族玩弄知识的场所。索雷尔在书中非常强烈地抨击“百科全书派”,他认为狄德罗编纂的《百科全书》内容非常肤浅,“百科全书”这种观念的出现正是由于18世纪法国人狂妄的总体性意识。而贵族阶级通过雇用文人演说来装饰门庭,进步主义在贵族阶级这里发挥了艺术玩偶的功能。
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里面有一个鲜明论点,大革命之后的政权的东西,其实都是旧制度的遗产,法国的封建统治在路易十六时期已经被悄悄瓦解了,索雷尔无疑也秉持这种观点。法国资产阶级在大革命之前就已经通过法国行政制度的官僚化掌握权力了,而等到大革命之后,资产阶级就彻底成了统治阶级。索雷尔认为,资产阶级发现进步主义能够为既成事实的合理性、合法性辩护,(因为新的总是比旧的优越,所以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统治是进步的),它就成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在这里,我们又一次看到了韦伯式的“选择理论”。即进步主义被资产阶级赋予了一种新的功能。
不仅作为整体的进步主义被索雷尔认为是源自17、18世纪的偶然外,他还认为,民主思想、契约精神、基础教育这些被认为进步的具体内容也都源自偶然,他甚至认为一夫一妻制的出现都是罗马法的偶然。索雷尔在第二章第三节分析契约精神的起源,在第五章第五节分析民主思想的起源,在第一章第三节批判了基础教育对于提高人民素质的有效性。
之前我讲到,索雷尔讨厌狄德罗这样的百科全书派学者,他严厉批判孔多塞提倡的基础知识普及教育,他认为这些基础教育并不能提高人民的素质,只会使得人们自以为是地夸夸其谈。而民主制度下资产阶级对群众的演讲和承诺,其实都是欺骗人的奉承话,人民自以为是地把自己当成主人。索雷尔认为,资产阶级发现了这种伪装的方式,可以用选举的外衣包裹起统治,因为选民已经被诱导了。【但是当代的经验表明,知识的普及并没有使得人们有能力选择和监督他们所谓的代表……报纸炮制某种风格、某种文学声誉或者某种药物的商业价值,它们也同样炮制政治观点。】(第106页)在索雷尔看来,民主社会仍然是精英统治的社会。【没有什么会比民主政体的抱负更加贵族化。民主政体试图通过某一由知识与政治专家组成的寡头集团来继续剥削劳苦大众。】(第297页)这种资产阶级是贵族变体的思维应该承袭自托克维尔“旧制度继承说”。这里我觉得有一点很奇怪,民主制度其实最早诞生于古希腊,为什么索雷尔没有提及呢?
按照索雷尔的逻辑,进步主义既然出自偶然,那么其功能便是后来的利用者重新发明的。
索雷尔本人的意识形态属于无政府工团主义,既然立足于工团主义,他本身是接受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法的,所以他从相对主义出发赋予进步观念、民主政体、契约精神以阶级属性。出于对阶级性的敏感,索雷尔发现民主政体表现出一种有利于资产阶级的倾向,即民主政体在淡化阶级观念的同时还强化等级观念。【民主政体将阶级感的消失以及所有公民融入一个蕴含如下能力的社会——将每个有才智的个人从其出身的那个等级提升到一个更高的社会等级——作为它的目标。如果最活跃的那些工人致力于效仿中产阶级,乐于接受它的建议,并从受尊敬的人那里寻求思想,那么民主政体就会达致它的目标。此后,一个民主结构就没有理由不稳定。】(第162-163页)资本主义在这里树立的是一种等级加竞争的模式,这种模式本身具有的阶层流动性给这种制度提供了稳定。
3.索雷尔自身的哲学观和革命观
从哲学上讲,索雷尔是反对黑格尔辩证法的。他认为辩证法有几个问题:
第一,历史的真实发展并不像辩证法的宏大叙事所揭示的那么简单,而是存在非常复杂的机理。【事情在那些习惯于用抽象公式解决历史问题的人看来相当简单。】(第381页)【向社会主义的迈进并不会以一种如马克思所设想的那样简单、必然因而也易于预先描述的方式发生。】(第382页)
第二,在黑格尔的自由精神演进或者在马克思的历史规律中,新的事物对旧的事物的辩证否定存在一种必然性。【于是就有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进步观:资本主义开始于高利贷,然后发展到商业,最后达致大规模现代生产。……这三个阶段应被看作是先后继起的(或者至少要把以前的阶段推到不起历史作用的地区),还是应被看作能够无限期地保持它们的存在权?】(第363-364页)然而索雷尔通过对真实历史的观察证明,新的事物未必能彻底消除掉旧的事物。【马克思认为,当生产达到商业从属工业的那一阶段时,他称为过时的那些形式就再也不会在一个处于重大进步的国家出现。然而,在美国,我们看到高利贷在托拉斯的名义下征服了大片经济领地。】(第365-366页)
第三,辩证法通过“总结”出一种客观存在的规律,为未来的发展做出了预言,这就无形中奠定了一种类似宿命论的观点。索雷尔作为工团斗争的实践者,认为这种理性主义非常消极。
在这里我看到了尼采的影子,尼采曾经非常激烈地反对黑格尔,认为黑格尔哲学给人的主观能动性套上了一副枷锁。索雷尔的哲学思想非常类似于此。我发现索雷尔身上与尼采相似的还不止一处。我们知道,尼采提倡一种“超人”理论,而索雷尔也提出一种“伟大与平庸”的二元对立伦理观。在第六章第四节他提出所谓“天才与庸众”,认为“辉煌与衰落”就是“天才与庸众”的消长造成的。萨特把索雷尔指斥为法西斯主义者,对此我想到,尼采也曾被指斥为法西斯主义者,所以萨特的评价我一点也不感到奇怪。
斯坦利教授在导论中说,索雷尔身上最显著的特质就是,他是一个道德主义者。不过我最看重的,是索雷尔作为一个行动家的意义。他对辩证法的反对,与他在工团主义斗争中的积极性相互关联,他非常看不起像考茨基这样在革命实践中的消极分子。索雷尔高度赞扬布尔什维克的革命活动,但他本人似乎并不期望建立一个苏维埃模式的无产阶级政权。比起一些纯粹的理论家(也包括马克思),索雷尔对工厂实际生产组织方式非常了解,他不像许多马克思主义者那样轻视技术人才(知识分子)的作用,反而很早地意识到创新对技术进步的重要意义。他认为,实际的操作工人、工程师和工厂管理层,都应该参与到学习和创新中来。索雷尔对企业经营方面的认识极具前瞻性,值得高度赞扬。这方面他应该受到蒲鲁东不少影响,他在书中引用了不少蒲鲁东的言行,蒲鲁东的思想也构成他的思想来源之一。
转自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