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银河大概自己也觉得
,
高调起猛了
,
只能把定价区间隐藏在新闻稿里
。
仰望和理想
L7
也emo了
,
莫名来了个银河非要称兄道弟
,
结果就是想蹭大哥热度
。
图片来自:吉利银河
过去一周里
,
吉利银河的一波组团造势并不高明
,
除了传达出大厂新势力们渴望集体冲高的心愿外
,
普罗大众其实一脸懵逼
:
银河到底啥来头
。
2
月
23
日晚
,
终于揭晓了
。
其中除了首款量产车银河
L7,
概念车
,
还有两年
7
款车型的大计划
,
其中包括三款
纯电E系列和
两款
智能电混L系
。
造势了很久了概念车银河之光
,
确实只是撑撑场面
。
历史告诉我们
,
一口气发布车型太多
,
一般成功率都不高
。
它最大的作用
,
是体现出现在的吉利
,
对转型新能源的迫切心情
。
与比亚迪田忌赛马,福兮祸兮
银河并不是吉利旗下一个全新的品牌
,
它与几何
、
中国星系列
、
博越家族
,
形成不同的产品系列
,
均归属于吉利汽车
。
有媒体报道称,银河在吉利内部的筹备时间并不长,发布会也只有一个月左右的准备时间。
当然
,
银河系列产品可能很早就开发了
,
只不过吉利一直没想好
,
这些产品究竟以什么形式推出
。
哪料比亚迪仰望横空出世,吉利银河干脆直接就把牌跟在人家后面。
不过跟了半天,定位还是不太一样,这次跟牌还是让不少人有了高开低走的感觉。
吉利银河的官方定位是“中高端”
,
从细分市场来看
,
应该在
吉利、几何之上,领克、极氪之下的一个存在。首款车型银河L7
此次所搭载的技术
——
雷神电混8848、银河N OS车机系统、神盾电池安全系统等独特的配置,
这次都被加以浓墨重彩
,
以烘托银河的独特
,
不过本质上
,
银河
L7
是一款A级插混SUV,定价20万元
级别的车型
,
它也是吉利对抗比亚迪爆款车型
——
比亚迪宋
PLUS DM-i
的武器
。
吉利银河L7 图片来自:吉利银河
又是从主流市场下手
,
这次还给自己安排了一个强大的对手
,
吉利又在兵行险招了
。
其实无论是银河
L7,
还是银河系列的其他车型
,
在进攻比亚迪上基本上都是一个策略
:
田忌赛马
。
历史上屡次改变技术路线的吉利插混技术
,
很难在短时间内撼动比亚迪插混技术的王者地位
,
于是
,
自研车机
、
女王副驾这些加分配置
,
就被银河
L7
一股脑的用了起来
。
插混不行
,
还可以“软实力”来凑
。
不过
,
吉利很可能会因此面对一个问题
:
银河
L7
可能会先从产生内耗开始
。
无论从设计还是定位来看
,
银河
L7
的前身
,
不过是博越
L
的翻版
,
如果没有银河
,
那上市的可能就是一款博越
L
插混版
。
用新技术包装起来的
银河L7的产品力,
大有
超越在其之上的领克品牌混动车型
之势
。
而它的作用
,
应该是与星越
L
雷神
H
i·
F
与增程版一起
,
拿下
20
万上下的燃油车市场
。
吉利虽然这样想
,
但是对于选择吉利的用户来说
,
很可能三者选最优
,
让剩下的两个更尴尬
。
比亚迪宋
PLUS DM-i
没干掉
,
先把自家产品优化了
。
据悉
,
吉利也放了不少风
,
为了卖好银河
,
会在渠道
、
营销架构上重新调整
,
无外乎是代理制那一套
,
在渠道中选一些优秀经销商在商超建店
,
采用全新的销售政策
。
这种模式本质上并不是改革的关键
,
如果银河系列真的做起来
,
代理制模式无非是锦上添花
。
但是如果银河掀起内耗
,
自己的渠道照样可以互相打起来
。
接下来
,
星越
L
插混怎么卖
,
增程是否有必要
,
领克的插混如何定位
,
都是吉利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
吉利的新能源转型还没有达到“平均水平线”
很明显
,
距离仰望的高端化之路
,
吉利还早
。
现在的
吉利
,
新能源转型还没有达到“平均水平线”。据吉利汽车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吉利汽车累计销量143
.3
万
辆,
整体量还不错,但
其中新能源车
32
.
8
万
辆,占比仅22.9%
。
这其中
,
还有
7
万多辆来自极氪
,5
.
6
万辆来自主攻
B
端市场的睿蓝
,6
.
6
万辆来自吉利和领克的插混车型
。
主流新能源汽车市场
,
吉利就是进不去
。
但是过去几年
,
借助与沃尔沃共同打造的技术架构
,
吉利在汽车行业努力塑造了一个“技术咖”的角色
。
一套浩瀚架构
,
先后与waymo打造无人车
,
支撑新造车集度
,
还有与奔驰合资
、
已经量产的smart首款车型精灵
#1
。
除此之外
,
在插混动力的研发上
,
吉利虽然比较曲折
,
但启动的其实并不晚
,2016
年吉利就曾推出过插混车型
。
如果吉利技术路线坚定
,
提早转型
,
在新能源市场
,
吉利是可以有一席之地的
。
2015年,吉利发布“吉利蓝色行动”,其中提出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吉利整体销量90%以上。其中,插混与油电混动汽车销量占比达到65%,纯电动汽车销量占比达到35%。
在那个喊口号的时期
,
吉利对于新能源转型其实并没有过多的思考
。
除了庞然的燃油车市场需要新能源积分来平衡油耗积分
,
吉利天真的以为
,
抢先进入
15
万
-20
万市场
,
就能在这块纯电动市场蓝海中拥有一席之地
。
2019年,吉利在新加坡发布了几何品牌——定位“独立高端纯电品牌”。与此同时,几何品牌的首款车型几何A正式发布。
又是喊上天的口号
:
几何
A——
“东半球最好的纯电动车”
,
售价也很亲民
,
15万元-19万元,比当时刚刚国产化的特斯拉Model 3便宜了一半以上。
即便如此,这款车也未能成为爆款,2019年几何A销量仅1.2万辆。究其原因,还是产品力不足,更被不少人视为帝豪GL的油改电产品。在当时,吉利帝豪GL起售价仅7万元左右。仅仅是能源类型的变化,便提升了一倍价格,很显然用户并不买单。
而随后推出的数款车型,
吉利并没有调整研发思路
,
这令吉利不得不拿出“老办法”。让B端市场买单。在2019年,有数据统计显示,吉利全年销售的纯电动车共4.86万辆(上险数),其中有3.11万辆为运营车辆,还有0.76万辆为非运营单位用车,个人用户不足1万辆。
这些B端用户,基本都来自吉利旗下的出行平台——曹操出行。几何汽车也是通过这种方式,与曹操出行牵上了线。
这段时间
,
吉利已经战术性放弃几何了
。
图片来自:网络
几何品牌“一降再降”,在2021年11月,
又跟风
推出了一款起售价仅为6.88万元的
小车
——
EX3功夫牛。而这款车又在上市后
就赶上了缺芯
、
电池原材料价格上涨
,
不到10月内,便宣布停产
。
去年
11月,几何汽车又发布了一款微型纯电动车熊猫MINI。至此,几何已经背离了创立之初的初衷——高端纯电
。
标志着吉利对几何失去信心的,是2022年4月,曹操出行与睿蓝汽车签下中长期战略合作协议,采购量多达数十万辆。顺便一提,睿蓝汽车是吉利与力帆合资成立的换电新能源汽车品牌。也就是说,吉利也终止了通过B端渠道为几何输血。
几何的失利,很大程度上源于吉利在新能源转型上急迫的心情。急于求成,让吉利在产品端尚未做好准备之时,就“强行”推出了所谓的高端品牌;销路受阻,又急忙选择通过B端市场消化,品牌形象严重“走形”;降低价格,
开始盲目跟风
,
结果产能与供应链受阻,也未能在小型车市场分下一杯羹。
几何也是过去一度时间来
,
吉利对新能源市场盲目布局的典型例子
。
在比亚迪技术迭代
、
造型升级
,
五菱宏光花式营销时
,
吉利却根本没想明白自己要什么
。
这次银河能想明白吗
?
放不下燃油车,又做不好新能源
其实,从根本上来说,吉利银河
与其说是
为了高端而生,
还不如说
是为了燃油车的存在而生。
或许这种逻辑听起来有点遥远,但两件事还真的有联系。就拿比亚迪来说,比亚迪一个品牌下,也涵盖了从10万级到30万级区间的车型,相当于靠一个牌子,做了吉利三四个牌子做的事。比亚迪拉开产品价格的方式,主要依靠产品尺寸、动力等方式,但根源上都是一套定价体系。
而吉利的新能源车,还需要顾虑燃油车的定价。差价太低,则影响燃油车销量,基本盘直接受到威胁。差价太高,那新能源车又会变得很难卖,新能源转型将受阻。在一个品牌之下,拥有两套能源体系与两套定价逻辑,这种问题其实连“BBA”这样的豪华车都头疼,也是BBA电动化转型受阻的原因之一。
不过,这种方式并不一定行不通。完全剥离出来的极氪品牌,在高端新能源领域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只要分得够彻底,还是能各干各的事,互不影响。不过,吉利强调,银河并不是新品牌,而是新产品系列而已。那银河也必然会受到吉利燃油车的影响。
所以说,吉利银河系列的根本意义,或许未必是吉利想做高端路线,而是吉利想在不放弃燃油车的同时,平顺地完成新能源转型。毕竟与比亚迪不同,比亚迪可以说从一开始就是为新能源而生,经过漫长的道路才完成了全新能源化,而其他品牌都还需要时间去过渡。
但市场和用户,并不会给你太多时间。
图片来自:网络
有一个有意思的巧合,“东半球最好”吉利几何A的发布会,恰巧与“五百万内最好”SUV的老前辈,理想one的上市发布会仅差一天。而这次银河L7,也与理想L7撞了名字。吉利集团高级副总裁杨学良在微博上发了一句“两个L7联手,满足中国主流家庭智能出行需求”并@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不过李想并未在微博上正式回复。
这轮组团造势蹭热度
,
大概看不惯的人还不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