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痿证之《复元奇方饮》辩证治疗共济失调经典案例附属

共济失调是一种神经影像学中一项跨学科的症状疾病机制非常复杂,国内甚至国际上从事这一疾病研究的医生非常少,临床医生无法掌握疾病的机制和分类,就无法对共济失调进行专业评估诊治,以至一直以来共济失调是人类有史以来世间最罕见的疾病之一,在过去医学上一直没有好的治疗方式,使很多共济失调患者一生都承受共济失调带来的折磨。

随着国际中医的迅速发展,共济失调已不再是不治之症,中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流传至今,必然有它的优势。共济失调患者就可以选择中医治疗,中医将共济失调属于疑难杂症归型“痿证”、“痿蹙”、“颤证”等范畴。

中医将其归于“痿证”、“痿辟”、“颤证”等范畴病情发展严重,后期可发为骨痿亦称肾痿故病因在脑表现于全身以运动障碍为主,系筋、骨、肌肉之病。肝主筋、肾主骨、脾主肌肉,故病涉及肝、脾、肾等脏腑。

人体脏腑有一处受损将引起不同病症,然而共济失调病变部位在筋脉肌肉,病机复杂涉及脑实则与肝脾肺肾及三焦等脏腑。脑髓滋养,脑髓充足,才能神气清灵;髓海不足,则神呆气钝,失却清灵。

脏腑受损导致气血阴阳的不足可聚湿而生痰饮,或有形,或无形。若痰迷清窍则可见神昏、痴呆、健忘、语言謇涩,步履不正、行为异常、啼笑皆非;若痰浊上犯于头,清空被扰,浊阴失降则可见眩晕、昏冒等症状。又因五脏虚损: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肝主筋,肾主骨,心主血脉,五脏病变,皆能致痿,上述各种致病因素,耗伤五脏精气,致使精血津液亏损。而五脏受损,功能失调,生化乏源,又加重了精血津液的不足,筋脉肌肉因之失养而弛纵,不能束骨而利关节,以致肌肉软弱无力,消瘦枯萎,发为此证。

中医治疗此证,虚证宜扶正补虚为主,肝肾亏虚者,宜滋养肝肾;脾胃虚弱者,宜益气健脾。实证宜祛邪和络,肺热津伤者,宜清热润燥;湿热侵淫者,宜清热利湿;瘀阻脉络者,宜活血行瘀。治痿者取阳明,调治脾胃。虚实兼夹者,又当兼顾之。

唐某,66岁,患共济失调10年,平时走路不稳,容易摔倒,必须要有人搀扶,或坐轮椅,口齿不清,病情对说话有些影响,还有血压偏高。经当地医院检查,做过核磁,拍过CT,脑电图等一系列常规检查,均无异常,医生做肢体测试诊断为共济失调。服用(甲钴胺、维生素)药物一年多,病情没有一点好转,停药后病情比以前更为严重,体质越来越差。被迫停药后,唐先生也是心急如焚,当地很多医院都无能为力,让终身服用营养血管神经的药物。唐先生父亲也非常痛苦,不仅要忍受病痛带来的折磨,还有心理的煎熬。经常半夜失眠,默默流涕,导致整个家庭因为唐先生父亲蒙上了一层阴影。

唐先生没有放弃给父亲治疗疾病,在当地一位老中医的建议下,服用中药,每天坚持做恢复锻炼,但是治疗几个疗程后效果甚微,老人做恢复锻炼基本动作都坚持不下来,无奈之下,也放弃治疗了。谭女士上网搜索一些食疗方法,食疗再配合恢复锻炼,但也不是长久之计,病情一直在发展,这些只能暂时缓解。最后也是在网上看到到我院网站,联系到我院,在其详细解答下,唐先生决定带着父亲来医院一趟详细面诊病情。

来院后唐先生心里也踏实一些, 详细的问唐先生其病情症状,因口齿不清,大多都是谭女士叙述,通过望、闻、问、切(指观气色;闻,指听声息;问;指询问症状;切;指摸脉象)来确诊唐父病情。诊断症见:语言不清,吞咽困难,四肢痿软,下肢尤重,肢麻,左侧为主,头晕,耳鸣,目涩,纳差,口干,舌质暗、苔腐腻,舌体稍胖,脉细滑。

证属肝肾亏虚,脉络不通,筋失所养。治以复元奇方饮中医辨证治疗:补肝益肾、强筋通络、濡养筋脉。处方:炙黄芪120g,炒党参15~25g,炒山药、炒薏苡仁、醋白芍、炒白术、忍冬藤、怀牛膝各30g,制何首乌15~30g,草果、桑枝各15g,陈皮、砂仁、桂枝、全蝎各10g,蜈蚣1条等药材。30剂,每天1剂,水煎服,分2次服。

诊一:患者四肢萎软有所缓解,精神渐复,病情好转,血压良好(120/75),近日每天腹泻3次,苦不堪言,伴见反酸。上方加炒扁豆、乌贼骨各30g,藿香、佩兰各15g,补骨脂20g,肉豆蔻10g。继服30剂。

诊二:腹泻止,行动逐渐见强,现仍自觉纳差,乏力,口干。上方加沙参20g,炒麦芽30g,继服30剂。

诊三:病情好转,口干、乏力仍较明显。上方去麦芽,加玉竹15g,生地黄10g,继服30剂。

诊四:时仍口干、乏力,上方加西洋参10g,继服30剂。

诊五:血压95/65,建议降血压药减量。现口干、乏力,上方去肉豆蔻、藿香,西洋参减至5g,继服30剂。

诊六:仍纳差,已不上泛酸水,上方去乌贼骨、炒扁豆,加焦三仙各15g,木香10g继服,继服30剂。

诊七:仍口干,上方加麦冬20g,继服30剂。

诊八:继续上方,坚持治疗。

诊九:已服药270余剂,九个疗程,病情继续稳定并好转,现行动能力明显见强,已经能单独活动1~2h,继续随方加减以巩固治疗,如今唐先生已经回归正常生活近一年多的时间,随访未复发。

温馨提语

古语云:“治疾及其未笃,除患贵其未深”这两句大意是:治疗疾病要赶在病未重之时,消除祸害贵在祸殃未深之时。人有病,一发现就要及时治疗,拖延时日,病变转移,病入膏肓就难于诊治;祸患一有苗头就要抓紧时机消除,怠慢迟延,祸深则不易根绝。

举报/反馈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