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之家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
twitter line
研究生: 周先陌
研究生(外文): CHOU, HSIEN-MO
論文名稱: 崇高與樸素:艾青詩歌及其時代(1932-1942)
論文名稱(外文): Sublimity and Simplicity: Ai Qing’s Poems and the His Era
指導教授: 林熙強 林熙強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 LIN, HSI-CHIANG
口試委員: 楊小濱 曾琮琇
口試委員(外文): YANG, XIAOBIN ZENG, CONG-XIU
口試日期: 2021-08-18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臺北大學
系所名稱: 中國文學系
學門: 人文學門
學類: 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5
中文關鍵詞: 艾青 崇高 樸素 散文化 理性 抒情
外文關鍵詞: Ai Qing sublime simplicity Prosification reason lyric
相關次數:
  • 被引用 被引用: 1
  • 點閱 點閱:551
  • 評分 評分:
  • 下載 下載:2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 書目收藏:0
「艾青研究」在現今已有豐厚的成果,本論文基於學術上對其「形象」和「散文化詩作」的討論,開啟「詩作」、「形象」、「時代」三方面的探索。首先由修辭學為方法,探究艾青詩作中「講述」(telling)的特殊性質,在效果上何以能反映「崇高」的時代、達致「崇高」感受;此外,亦藉「講述」串連其所表達的「樸素」形象和散文化,審析詩的現代性外,更探討詩作在朗誦因其散文化而造成的特殊與實踐困難。再者,透過史料梳理1932年至1941年2月前往延安前的行跡與形象,在艾青詩作特色的基礎上試圖瞭解艾青與現代派和左翼間的關聯、身在湖南新寧之前的困局、戰時風景散文化敘述中由「流浪者」至「戰士」的心理轉折與「英雄」回歸、重慶時期「透視房屋」以接近大眾的嘗試。最後,由時代進程與艾青的經歷中「樸素」人格要求之面向,可察知「再現理性」與「歷史理性」間詩歌中的自我表達與規範。論文成果將有助於對艾青初登文壇而至重慶時期的詩作特色、朗讀實踐、形象問題,並對歷史進程中艾青可能的心理變化有更進一步瞭解,亦能認識「崇高─樸素」此一時代訴求下的詩作特色與遮蔽。
Research on Ai Qing has yielded rich results to date. Based on previous academic discussions of his “image” and “prosified poetry,” this thesis institutes an investigation into his “poetry,” “image,” and “era.” First, the thesis explores the distinctive nature of “telling” in Ai Qing’s poems that use the rhetoric approach. In particular, it examines how “telling” achieves the effect of reflecting an era of “sublimity” and delivering a sense of it. The thesis further reviews and analyzes the modernity of Ai Qing’s poetry by connecting his use of “telling” to the “simple” image and prosification he expresses. Furthermore, it delves into the peculiarities and practical difficulties of reciting Ai Qing’s poems because of prosification. In addition, the thesis reviews historical materials to sort out his path and image from 1932 to February 1941 before his trip to Yan’an. Building on the features of his poems, the thesis attempts 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relationship Ai Qing had with the modernists and the left wing; his dilemma before going to Xinning, Hunan; the psychological transition from a “wanderer” to a “warrior” and the return of the “hero” through his prosified narration of wartime landscapes; and his attempt to reach the general public through the “house in perspective” during the Chongqing period. Finally, from the course of the times and Ai Qing’s tendency to require a personality of “simplicity” in his experience, the study perceives Ai Qing’s self-expression and -regulation conveyed in his poetry between “recreated reason” and “historical reason.” The thesis results may facilitat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Ai Qing regar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s poetry, recitation practices, and the image he projected from the time he debuted on the literary stage to the Chongqing period. They may also shed light on the possible psychological changes Ai Qing underwent over the course of his life when unveiling the features and masks of his poetry created in an era that was interested in “sublimity and simplicity.”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論文回顧與研究動機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目的
第三節、 研究方法之再深入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論文架構
第二章、 詩裡的聲音:論艾青詩歌的「講述」與實踐
第一節、 艾青講述中的戲劇化詩歌
第二節、 散文化:知識分子的語言和時代精神
第三節、 知識分子的憂鬱與散文化的實踐問題
第三章、 留痕追蹤:論艾青與現代派間的關聯與創作變化(1932–1937.7)
第一節、 艾青形象的追索
第二節、 左右為難?再探現代派與左翼之關聯
第三節、 在通往左翼團體的道路上
第四章、 走進火炬的隊伍裡:論艾青抗戰時期詩歌的擺盪與歸趨(1937.7–1941.2)
第一節、 略述戰前與戰後的詩歌情勢
第二節、 關鍵的「1939」
第三節、 英雄的再生
第四節、 透視練習:艾青的局限與突圍
第五章、 詩人走後怎樣?論現代詩歌的崇高與樸素
第一節、 革命、啟蒙與抒情
第二節、 現代詩歌的「樸素」想像
第三節、 現代文學的理想與獻身
結論、 詩,這命題太莊嚴了
參考文獻

一、現代期刊(依筆劃排序)

1.田間:〈《談大堰河》詩集〉,《申報.文藝專刊》第37期,1937年4月,第3張。
2.白廬:《中國詩壇》新第3期,1939年11月。
3.艾青:〈九百個〉,《熱風》第2期,1937年3月。
4.艾青:〈人造雨〉,《中蘇文化》第7卷第6期,1940年12月。
5.艾青:〈他起來了〉,《七月》第2期,1937年11月。
6.艾青:〈向太陽〉,《七月》第3卷第2期,1938年4月。
7.艾青:〈我的季候〉,《新詩》第2卷第2期,總第8期,1937年5月。
8.艾青:〈杜塔拉〉,《中蘇文化》第7卷第6期。
9.艾青:〈那邊〉,《現代》第1卷第5期,1932年9月。
10.艾青:〈為了勝利──三年來創作的一個報告〉,《抗戰文藝》第7卷第1期,1941年1月。
11.艾青:〈浪〉,《工作與學習叢刊》1937年6月,第4期。
12.艾青:〈高粱〉,《獻給鄉村的詩》,昆明:北門出版社,1945年初版,1946年再版。
13.艾青:〈晨歌〉,《新詩》1937年3月,第6期。
14.艾青:〈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七月》第7期,1937年1月。
15.艾青:〈復活的土地〉,《高射炮》創刊號,1937年8月。
16.艾青:〈補衣婦〉,《文藝》第1卷第2期,1938年6月。
17.艾青:〈夢.幻想與現實〉,《文藝陣地》第3卷第4期,1939年6月。
18.艾青:〈論抗戰以來的中國新詩──《樸素的歌》序〉,《文藝陣地》第6卷第4期,1942年4月。
19.艾青:〈蘆笛〉,《現代》第3卷第1期,1933年5月。
20.艾青:〈驢子〉,《七月》第3卷第1期,1938年5月。
21.艾青等:〈抗戰以後的文藝活動動態和展望──座談會記錄〉,《七月》第7期,1938年1月。
22.杜衡:〈讀《大堰河》:艾青著〉,《新詩》第6期,1937年3月。
23.宗白華:〈新詩略談〉,《少年中國》第1卷第8期,1920年2月。
24.俞平伯:〈詩底進化的還原論〉,《詩》第1卷第1號,1922年1月。
25.施蟄存:〈創刊宣言〉,《現代》第1卷第1期,1932年8月,第三版。
26.秋:〈我們需要力的文學〉,《民智月報》第5卷第2期,1936年3月。
27.胡風:〈人民大眾向文學要求什麼〉,《文學叢報》第3期,1936年6月。
28.胡風:〈四年讀詩小記──《我是初來的》代序,並作為《七月詩叢》底引言〉,《詩創作》第14期,1942年。
29.胡風:〈吹蘆笛的詩人〉,《文學》第8卷第2期,1937年2月。
30.茅盾:〈一個青年詩人的「烙印」〉,《文學》第1卷5號,1933年11月。
31.孫作雲:〈論「現代派」詩〉,《清華週刊》第43卷第1期,1935年5月。
32.雪韋:〈關於艾青的詩〉,《中流》,第2卷第5期,1937年。
33.舒群:〈東北歌者的短歌〉,《詩歌雜誌》1937年第3期。
34.蒲風:〈關於現階段抒情詩寫作的意見〉,《中國詩壇》1937年第1卷第4期。
35.歐陽凡海:〈談到艾青及其他〉,《中國詩壇》1940年第1卷4期。
36.穆旦:〈一九三九年火炬行列在昆明〉,《中央日報.平明》第9期,1939年。
37.戴望舒:〈雨巷〉,《小說月報》,第19卷第8期,1928年。

二、個人專著、選集

1.于賡虞:《魔鬼的舞蹈》,北新書局,1928年。
2.王國維:《王國維文學論著三種》,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3.田間:《田間》,香港:三聯書店、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聯合編輯出版,1988年。
4.朱光潛:《朱光潛全集(第四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年。
5.艾青:《火把》,上海、重慶:文化生活出版社,1949年滬二版。
6.艾青:《他死在第二次》,上海:上海雜誌公司,1946年版,1948年二版。
7.艾青:《北方》,上海、重慶、漢口:文化生活出版社,1942年版,1946年再版。
8.艾青:《艾青全集(第一卷)》,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1年。
9.艾青:《艾青全集(第三卷)》,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1年。
10.艾青:《艾青論創作》,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5年。
11.艾青:《詩論》,新新出版社,1947年滬三版。
12.艾青:《曠野》,重慶、星加坡:生活書店,1947年版。
13.艾青:《獻給鄉村的詩》,昆明:北門出版社,1945年初版,1946年再版。
14.沈從文:《沈從文全集(第十六卷)》,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02年。
15.葉鴻績:《最新實用演講術》,上海:國華書局,1919年版。
16.聞一多:《聞一多全集(第二卷)》,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頁233。
17.蒲風:《茫茫夜》,國際編譯館,1934年。
18.魯迅:《魯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
19.穆旦:《穆旦詩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9年。
20.戴望舒:《戴望舒全集:散文卷》,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年。

三、學術專著

1.方長安:《中國新詩(1917–1949)接受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
2.王光明等著,吳思敬、趙敏俐主編:《中國詩歌通史.現代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年。
3.王東東:《1940年代的詩歌與民主》,臺北:政大出版社,2016年。
4.王訓昭編:《一代詩風──中國詩歌會作品及評論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5.王德威:《現代「抒情傳統」四論》,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年。
6.朱立元主編:《西方美學範疇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
7.朱光潛:《悲劇心理學》,臺北:駱駝出版社,1993年。
8.朱志榮:《中國審美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9.吳洪浩:《不滅的詩魂.艾青》,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1996年。
10.呂晴:《延安作家思想改造之考察:以何其芳、丁玲為中心》,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6年。
11.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
12.周紅興:《艾青研究與訪問記》,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年。
13.林安梧:〈血緣性縱貫軸──解開帝制.重建儒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16年。
14.林安梧:《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臺北:文海基金會,1996年。
15.林熙強:《修辭.符號.宗教格言──耶穌會士高一志《譬學》研究》,新北:臺灣基督教文藝出版,2015年。
16.姜濤:《公寓裡的塔:1920年代中國的文學與青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17.洪子誠:《大陸當代文學史(上編):1950–1970年代》,臺北:秀威資訊,2008年。
18.孫郁:《民國文學十五講》,香港:香港中和出版,2017年。
19.海濤、金漢編:《艾青專集》,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2年。
20.高蘭編:《詩的朗誦與朗誦的詩》,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87年。
21.張永健:《艾青的藝術世界》,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
22.張新民:《期刊類型與中國現代文學生產(1917–1937)》,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2014年。
23.張新穎:《詩札記》,鄭州:河南文藝出版社,2018年。
24.張漢良:《符號學與修辭──古典詩學文獻的現代詮釋學意義》,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18年。
25.張寶明編:《《新青年》百年典藏3語言文學卷》,鄭州:河南文藝出版社,2019年。
26.曹順慶、王南《雄渾與沉鬱》,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9年。
27.陳大為、鍾怡雯主編:《華文文學百年選.中國大陸卷》,臺北:九歌,2019年。
28.陳平原:《現代中國的述學文體》,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年。
29.陳思和:《還原民間:文學的省思》,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30.陳鵬翔:《主題學理論與實踐》,臺北:萬卷樓,2001年。
31.程光煒、劉勇、吳曉東、孔慶東、郜元寶:《中國現代文學史(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32.程光煒:《艾青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33.費孝通:《鄉土中國》,香港:三聯書店,1991年。
34.鄂霞:《中國近代美學範疇的源流與體系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年。
35.黃修己、劉衛國主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史(上冊)》,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
36.楊小濱:《歷史與修辭》,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1999年。
37.溫科學:《20世紀西方修辭學理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38.葉維廉:《晶石般的火焰:兩岸三地現代詩論(上冊)》,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6年。
39.葉櫓:《艾青:中國現代詩的宏偉建築》,臺北:海風出版社有限公司,1989年。
40.劉祥安:《卞之琳 在混亂中尋求秩序》,北京:文津出版社,2007年。
41.劉繼業:《新詩的大眾化和純詩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42.錢念孫:《朱光潛 出世的精神與入世的事業》,北京:文津出版社,2005年。
43.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44.駱寒超:《艾青傳》,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
45.謝冕:《中國新詩史略》,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
46.謝冕主編;姜濤分冊主編:《中國新詩總系(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
47.謝冕主編;孫玉石分冊主編:《中國新詩總系(第二卷)》,《中國新詩總系(第三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
48.謝應光:《艾青研究》,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7年。

四、期刊論文

1.[日]津守陽:〈詩之情與聲之動──試論抗戰時期詩歌朗誦實踐在現代詩學上的位置〉,《長江學術》2018年第1期,總第57期。
2.丁曉妮:〈「動」的精神與艾青詩歌的審美開拓〉,《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2期,2018年4月。
3.尹成君:〈色彩表現與艾青詩歌的審美特徵〉,《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7卷第2期,2015年3月。
4.方長安、陳璇:〈讀者對艾青詩人形象的塑造〉,《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3期。
5.王向暉:〈從艾青的詩談新詩的散文美〉,《當代文壇》2002年第2期。
6.王勁松:〈艾青抗戰詩歌「憂鬱」的抒情風格〉,《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8卷第4期。
7.王彪:〈論艾青詩歌的力感〉,《浙江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2年第3期。
8.王幅明:〈艾青與散文詩〉,《文學報》2013年5月23日第9版;
9.王瑞:〈30年代中國新詩的初步整合與超越──艾青「密雲期」詩歌創作簡論〉,《中州學刊》2002年第5期,總第131期。
10.王澤龍:〈走向融合與開放:艾青詩歌意象藝術的探索〉,《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6卷第1期,2007年1月。
11.王鵬程、朱天一:〈論海外「中國抒情傳統」命題的內在悖反及偏狹性〉,《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4卷第1期,2021年1月。
12.丘思琴:〈「語言的畫師」:論繪畫性對艾青詩歌的滲透──以艾青早期的詩歌為考察中心(1932–1942)〉,《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0年第5期,總第102期。
13.北塔:〈戴望舒與「左聯」關係始末〉,《現代中文學刊》第9期,2010年第6期。
14.左懷建、左抒杭:〈論艾青早期詩作的現代性問題〉,《浙江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2卷第1期,2013年3月。
15.田間:〈田間自述.二〉,《新文學史料》1984年第3期。
16.任愫:〈論艾青詩的藝術風格〉,《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年第4期。
17.匡啟鏞:〈艾青詠物詩簡論〉,《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3期。
18.朱棟霖:〈論艾青詩的藝術風格〉,《蘇州大學學報》1984年第1期。
19.何佩剛:〈艾青詩歌的藝術想像美〉,《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4期。
20.吳竟紅:〈試論部分左翼作家語言的「革命化」轉型〉,《文史哲》2008年第4期,總第308期。
21.吳曉東:〈中國現代派詩歌的幻象性詩學與擬喻性語言〉,《文學研究》2016年第1期。
22.宋寧剛:〈艾青與百年新詩的遺產〉,《北方論叢》2019年第2期,總第274期。
23.李夫澤:〈直覺.情感.意象──對艾青詩歌獨創性和審美價值根源的探索〉,《中國文學研究》2013年第3期。
24.李里峰:〈「群眾」的面孔──基於近代中國情境的概念史考察〉,《新史學》2013年。
25.李怡:〈艾青的警戒與中國新詩的隱憂〉,《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3期,總第225期。
26.李澤華:〈論艾青詩歌散文美的詩學特徵〉,《中州學刊》2009年第3期,總第171期。
27.李麗中:〈虛實相生 乃有美趣──談艾青詩歌的典型化手法〉,《山西師範學院(社會科學版)》1983年第3期。
28.杜雪琴:〈從三維視野看政治抒情詩的「得」與「失」──以艾青為中心〉,《海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5卷,2012年第10期,總第126期。
29.汪亞明:〈人與自然的對話──論艾青的詠物詩〉,《浙江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6卷,2001年第4期,總第113期。
30.汪亞明:〈死亡與再生:艾青詩的宗教底蘊〉,《詩探索》1996年第3期。
31.汪亞明:〈論艾青的都市詩及文化成因〉,《文藝理論與批評》2002年第5期。
32.周渡、周仲器:〈論艾青《詩的散文美》一文的理論缺失〉,《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9卷第3期,2007年5月。
33.易彬:〈那代人都很理想──專訪詩人彭燕郊〉,《新文學史料》,2008年第2期。
34.祁志祥:〈中國美學精神及其演變歷程〉,《文藝爭鳴》2020年第1期。
35.雨石:〈現實主義和象徵主義結合的「寧馨兒」──淺論艾青詩歌的藝術風格〉,《杭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3年第2期。
36.雨石:〈論艾青詩歌的「美」和「刺」〉,《浙江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4年第3期。
37.姜濤、段從學、冷霜、孫曉婭、張桃洲:〈內外之間:新詩研究的問題與方法──從〈滬杭道上〉談起〉,《中國詩歌研究動態》2008年第2期。
38.姜濤、張潔宇、張桃洲、段從學、孫曉婭等:〈困境、語境及其他——關於詩歌精神的討論〉,《中國詩歌研究動態》2007年。
39.姜濤:〈「為有源頭活水來」──早期新詩理論中的「修養」與「源泉」論〉,《文藝爭鳴》2017年第8期。
40.姜濤:〈東北之行、報人視角與穆旦「內戰」時期寫作的重構〉,《中國現代文學》第28期,2015年12月。
41.彥火:〈艾青:上帝與魔鬼都是人的化身〉,《文訊》第332期,2013年6月,頁90-92。
42.段從學:〈論個人與民族國家同一感在艾青詩歌中的建立〉,《現代中國文學與文化》2010年第1期。
43.范雪:〈寫景的心智:抗戰時期新詩寫景的縱深〉,《現代中文學刊》2020年第5期,總第68期。
44.夏中義、曹謙:〈朱光潛美學的「照著說」與「接著說」──以《悲劇心理學》和《文藝心理學》為例〉,《文藝研究》第38卷10月號,2006年10月。
45.郝錦花:〈20世紀前半葉鄉村人口的識字水平〉,《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6期,2004年11月。
46.馬正鋒:〈「我在中國的土地上生活著」──艾青的戰時「中國風景」抒寫〉,《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20年第3期。
47.張立群:〈「艾青傳」書寫的現狀考察──兼及一類史料的應用〉,《天津社會科學》2017年第1期。
48.張林杰:〈艾青戴望舒審美意識比較〉,《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6期。
49.張建宏:〈艾青與荷馬式漫長的象喻〉,《襄樊學院學報》1999年第3期。
50.張晉業:〈論艾青早期詩作〉,《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4年第3期。
51.張清祥:〈艾青詩歌的崇高美〉,《南都學壇(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6卷,1996年5期。
52.張新:〈新詩的「散文美」──論艾青關於新詩的一個美學主張〉,《貴州社會科學》1981年第3期。
53.章亞昕:〈憂患的創世者──論艾青詩歌的抒情主人公〉,《東岳論叢》,1992年第4期。
54.陳大為:〈論于堅詩歌邁向「微物敘事」的口語寫作〉,《臺灣詩學學刊》第19期,2012年7月。
55.陳思和:〈《駱駝祥子》:民間視角下的啟蒙悲劇〉,《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3期,2004年5月。
56.陳昭明:〈艾青與西方象徵主義〉,《贛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1988年第2期。
57.陳相因:〈「自我」的符碼與戲碼──論瞿秋白筆下「多餘的人」與〈多餘的話〉〉,《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44期,2014年3月。
58.陳增福:〈艾青「詩的散文美」概念分析〉,《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4期第35卷,總第169期。
59.陳曦、文楚:〈艾青與象徵主義〉,《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3年第3期。
60.彭建華:〈論維爾哈倫對艾青的影響〉,《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0卷2015年第5期。
61.游友基:〈艾青詩論:致力於新詩美學體系的建立〉,《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4期。
62.華濟時:〈艾青在湖南〉,《新文學史料》1998年第2期。
63.賀錫翔:〈試析艾青詩作的用詞、造句特色〉,《當代修辭學》1989年第1期。
64.黃子平、陳平原、錢理群:〈論「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文學評論》1985年第5期。
65.黃科安:〈詩,永遠是生活的牧歌?──析艾青烏托邦理想的內在矛盾與悖論〉,《文藝爭鳴》2005年第1期。
66.黃錦樹:〈抒情傳統與現代性:傳統之發明,或創造性的轉化〉,《中外文學》,34卷第2期,2005年7月。
67.楊小濱:〈啟蒙主體理性的興衰:阿多諾與中國(後)現代性〉,《思想》第13期,2009年10月。
68.溫儒敏:〈朱光潛的詩美學與新詩理論辯正〉,《求是學刊》1994年第2期。
69.溫儒敏:〈胡風「主觀戰鬥精神說」平議〉,《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5期。
70.溫儒敏:〈歐洲現實主義傳入與「五四」時期的現實主義文學〉,《中國社會科學》1986年第3期。
71.葉朗:〈從朱光潛「接著講」──紀念朱光潛、宗白華誕辰一百週年〉,《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報)》,1997年第5期。
72.解志熙:〈精深的馮至與博大的艾青──中國現代詩兩大家敘論〉,《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期。
73.劉正忠:〈「散」與「文」的辯證:「說話」與現代中國的散文美學〉,《清華學報》新45卷第1期,2015年3月。
74.劉正忠:〈魯迅、周作人和老〉,《清華學報》新49卷第3期,2019年9月。
75.劉再復、李澤厚:〈個人主義在中國的沉浮〉,《華文文學》總第99期。
76.劉庚子、楊百成:〈「真」、「假」個人主義辨析〉,《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2期。
77.劉欣玥:〈「聽眾」的錯位與詩歌大眾化的內部危機──以延安詩朗誦運動(1938–1940)〉,《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20年第7期。
78.劉金冬:〈論艾青的「牧歌」式寫作〉,《大連大學學報》2010年第1期。
79.劉青怡:〈論「西南聯大詩人群」詩歌的戲劇化──客觀化抒情策略之一〉,《電影評介》,2008年第20期。
80.劉勇:〈論艾青詩歌中的三大原型意象群〉,《渝西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卷第2期,2004年6月。
81.曉雪:〈艾青的詩美學〉,《思想戰線》1983年第5期。
82.駱寒超:〈論艾青詩的抒情結構〉,《浙江學刊》1981年第2期。
83.龍泉明:〈中國現代詩學歷史發展論〉,《文學評論》2002年第1期。
84.戴阿寶:〈20世紀前期中國美學思想進程的兩條路徑〉,《山東社會科學》, 2007年第7期,總第143期,。
85.謝應光:〈艾青的詩歌語言〉,《三峽學刊(四川三峽學院社會科學學報)》第13卷,1997年第2期。
86.謝應光:〈關於「艾青研究」的幾個問題〉,《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4期。
87.鍾凱:〈論艾青詩歌的現代性〉,《社科與經濟信息》2002年第6期,總第351期。
88.曠新年:〈從寫實主義到現實主義──中國新文學對現實主義的理解、接受與闡釋〉,《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53卷第4期,2014年7月。
89.譚桂林:〈論中國現代新詩韻律的詩學探索〉,《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8期。

五、會議論文

1.李怡:〈艾青:中國傳統的「棄兒」和叛逆──對詩人艾青的一種描述〉,《東方叢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2輯,總第24輯,頁51–60。
2.張松建:〈「抒情」詮釋學──論中國現代抒情詩學的三個結構〉,《中國新詩:新世紀十年的回顧與反思──兩岸四地第三屆當代詩學論壇論文集》,北京:中國詩歌研究中心,2010年,頁466–492
3.煉虹:〈長翅膀的詩──論艾青詩的「可誦性」〉,《艾青作品國際研討會論文集》,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2年,頁555–564。

六、翻譯書籍

1.[日]柄谷行人:《日本現代文學的起源》,趙京華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3年。
2.[古希臘]亞里士多德:《亞歷山大修辭學》,崔延強譯,收錄於苗力田主編:《亞里士多德全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1997年。
3.[古希臘]亞里士多德:《修辭術》,顏一譯,收錄於苗力田主編:《亞里士多德全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1997年。
4.[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詩學》,劉效鵬譯,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
5.[古羅馬]朗吉弩斯等:《美學三論》,馬文婷、宮雪譯,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9年。
6.[法]波德萊爾:《哲學的藝術》,郭宏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年。
7.[俄]車爾尼雪夫斯基:《藝術與現實的審美關係》,周揚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
8.[美]M. H.艾布拉姆斯:《鏡與燈》,酈稚牛、張照進、童慶生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9.[美]卡蘿.皮爾森:《內在英雄:六種生活的原型》,新北:立緒文化,2000年。
10.[美]安敏成:《現實主義的限制:革命時代的中國小說》,姜濤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年。
11.[美]韋恩.布斯:《小說修辭學》,付禮軍譯,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12.[英]艾德蒙.柏克:《崇高與美之源起》,國家教育研究院主譯,林茂彬譯,臺北:典藏藝術家庭,2011年。
13.[奧]阿德勒:《自卑與超越》,臺北:志文出版社,1983年。
14.[德]尼采:《悲劇的誕生》,周國平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9年。
15.[德]席勒:《席勒經典美學文論》,范大燦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年。
16.〔古希臘〕柏拉圖:《柏拉圖四書》,劉小楓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年。
17.〔古羅馬〕西塞羅:《西塞羅全集》,王曉朝譯,新北:左岸文化,2005年。
18.〔古羅馬〕奧古斯丁:《論靈魂及其起源》,石敏敏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19.〔德〕康德:《判斷力批判》,鄧曉芒譯,楊祖陶校訂,臺北:聯經出版社,2004年。
20.〔德〕顧彬:《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范勁等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七、外文書籍、期刊

1.Hugh Blair, Lectures on Rhetoric and Belles Lettres, Carbondale: Soun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2005
2.Longinus, trans. Benjamin Jowett: On the Sublime, Scotts Valley: Createspace Independent Publishing Platform, 2014.
3.Wayne C. Booth, the Rhetoric of fiction, Chicago &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td, 1983.
4.余君偉: “Romantic Egotism: Reception of Wordsworth's Early Poetry, Sensibility, and the Trope of Poetic ‘Revolution’”,《東華人文學報》第2期,2000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