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之家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鲁迅先生能在文坛取得这样的成就,与他创造了阿Q这一形象有着很大的关系。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在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刚被推翻时,文坛属于一个混乱的空窗期,在那个时刻,鲁迅先生用他的笔写出了当时中国的时代特征,给人警醒,指引方向。

《阿Q正传》中的阿Q,是属于是社会中的弱者,但面对自己失败的命运,他没有采取正确的态度,而用自我麻痹的方式来达到他内心的自我满足,他一直就是用这种自欺欺人的方式,来安慰自己,在不同的时代,都可以用不同的角度,来解读阿Q这个角色,那他最典型的性格特征,就是他自尊自大,自欺欺人,自轻自贱,这也是他的精神胜利法。

在这篇文章中,阿Q比较贫,他总是喜欢与人吵架,但是必定是先估量对手,欺软怕硬。遇到比自己能力强的,就为自己找各种借口,比自己能力弱的就摆出挑战的态度,比如说他对小尼姑就动手动脚,大肆轻薄。也许是他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对本身阶级的差异就会有自己的认知,在这种耳濡目染的情况下,他也会生成跟其他人一样欺软怕硬的心理,比如赵老太爷和其他城里人对他的轻视。这也算是农民本身的阶级弱点,而鲁迅先生赤裸裸地揭示了这种心理。

其次,阿q非常的自尊自大。在当时的那种环境中他本来就是一个卑微的人,却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不管是庄里的人还是赵太爷,他都会用精神胜利法,找出自己的优越感,其实他这种想法都是愚昧的,不承认自己现在所处的地位,反而用精神胜利法寻求安慰。

同样,他对自己也是自轻自贱的,当别人认为是人打畜生时,他自己承认自己就是畜生(虫豸),当和别人打架吃亏时,他也会安慰自己,老子打儿子太不像话了,用这种自欺欺人的方式解决他生存的困境。他用种种的精神胜利的法宝,来满足自己内心的满足,然而他到死都没有觉悟。

其实阿Q的这种精神胜利法,也算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把现实的失败变换为精神上虚幻的胜利,然而这算是一种病态心理,给民族烙上了耻辱的刻印。一个人丢了什么也不能丢掉尊严,如果我们没有谨记阿Q的教训,那么这种烙印也会在刻在我们身上。对于现代社会,为了钱而失去尊严的人,他们的精神胜利法是否是可笑的呢?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百科立场。 举报
  • 本文经授权发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tashuo@baidu.com。
  • 举报不良信息 | 投诉侵权信息 | 申请删除词条 | 意见反馈 | 贴吧讨论

    ©2023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隐私政策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 京ICP证030173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