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之家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第一届结构生物信息学研讨会暨 I-TASSER2018 研讨会 将于 2018 11 24-25 日在浙江杭州召开,会议由 浙江工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高峰学科、信息工程学院与密歇根大学计算医学与生物信息学系联合举办。 本届会议的宗旨是为国内从事结构生物信息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相关专家学者提供一个学术交流平台,探讨现有结构生物信息学理论、方法和技术面临的挑战,探索新思路、新方法以及新方向,建立和发展更广泛、更紧密的交流合作关系。

欢迎学院广大师生参与交流!

组织结构:

大会主席: 俞立(浙江工业大学),张阳( 密歇根大学)

程序委员会主席:沈红斌(上海交通大学)

组委会主席: 张贵军(浙江工业大学),薛志东(华中科技大学)

组委会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序,排名不分先后):

王燕, 宁康, 李炯, 李春华, 杜红英, 吴宏杰, 吴建盛, 杨建益, 於东军, 武剑洁, 胡秀珍, 涂追, 曹洋,董启文

会务组秘书(联系人):

浙江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胡俊(博士) hujunnum@zjut.edu.cn

密歇根大学 计算医学与生物信息学系 周晓根(博士) xiaogenz@umich.edu

时间 2018 11 24~25 日, 23 日报到。

地点 :三立开元名都大酒店 ( 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绍兴路 538 )

报告 会议共安排 32 场报告,其中 10 场特邀报告。


特邀报告人简介(按照姓氏笔画):

张阳

美国密 根大学计算医学与生物信息学系以及生物化学系终身正教授。在蛋白质折叠和结构预测、蛋白质设计、以及功能注解等方向开展了一系列开拓性的研究,并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 I-TASSER 算法发明人(该算法连续六届国际蛋白质结构预测 CASP 大赛自动组均名列第一,在生物信息及生物医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主持与完成 NIH 百万美元以上级项目研究课题 10 余项。曾获得 NSF 早期生涯奖、斯隆奖、以及密西根大学基础科学奖等奖项;担任 IEEE/ACM Transactions on Computational Biology and Bioinformatics Journal of Structural Biology 8 种国际期刊的编委。在 Nature Methods PNAS 等著名期刊上发表论文 160 多篇,被国际同行引用两万三千余次。连续四年入选 2015 2016 2017 2018 年度汤森路透( Thomson Reuters )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报告题目: I-TASSER :蛋白质结构预测算法

陈洛南

1984 年获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工程学士学位; 1988 年获日本东北大学系统科学硕士学位; 1991 年获日本东北大学系统科学博士学位。 1997 年起任日本大阪产业大学副教授; 2000 年起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UCLA) 访问教授; 2002 年起任日本大阪产业大学教授; 2009 年起任日本东京大学教授 ( ) 2009 10 月至今任中科院系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研究员。现任中国运筹学会《计算系统生物学分会》理事长, IEEE-SMC 《系统生物学委员会》主席,中日韩国际系统生物学会组织( Trisys )的轮值主席,中国细胞生物学会《功能基因组学与系统生物学分会》副会长,中国药理学会《网络药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临床生物信息学研究所副所长,国家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专家组专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主要从事计算系统生物学和大数据分析的研究工作。近年来,在计算系统生物学和非线性动力学等研究领域发表了 300 余篇 SCI 期刊论文及 10 余部编著书籍 (h-index: 57) 报告题目 Optimization by Chaotic Simulated Annealing

龚海鹏

1997 年获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学士学位; 2000 年获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硕士学位; 2006 年获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 2006-2007 年,在 Johns HopkinsUniversity Program of Molecular Biophysics 从事博士后工作; 2007-2009 年在 University of Chicago 大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系从事博士后工作; 2009 年至今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蛋白质三维结构预测、生物大分子分子动力学模拟机理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在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 Bioinformatics Journal of Molecular Biology 等著名期刊上发表多篇 SCI 论文。 报告题目: Application of machine learning methods in fragment selection and contact prediction

黄晶

2005 年获清华大学物理系学士学位; 2007 年获清华大学物理系硕士学位; 2011 年获瑞士巴塞尔大学化学系博士学位 (summa cum laude) 2012 年至 2017 年在美国马里兰大学药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 2015 年起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IH )资助担任 NIH/NHLBI 计算生物学实验室外聘顾问。 2017 11 月加入西湖大学任 PI ,组建计算生物物理与药物设计实验室。学术上致力于以计算机模拟为手段研究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问题,侧重于生物大分子计算模型和模拟算法的设计与开发,提升生物分子动力学模拟和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精度和效率。在上述领域发表学术论文 30 多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包括 Nature Methods 在内的国际顶级期刊 14 篇;第一作者 ESI 高被引论文 2 篇,其中 ESI 热点论文 1 篇;论文被引用总计 1300 余次 (google scholar) 。实验室网站:网站: www.compbiophysics.org 报告题目: Improving the Accuracy of Physics-based Atomistic Models for Proteins

黄胜友

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教授, 1998 年获武汉大学物理学学士学位, 2003 年获武汉大学理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计算生物物理和生物信息学方面的研究,已发表 SCI 论文 70 余篇,其中第一和通讯作者 40 余篇,文章累计他引 2000 余次。发展的蛋白质分子对接算法和打分函数模型在国际蛋白质相互作用预测的 CAPRI 评估中多次排名第一。获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中国大学生 五四 奖、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等 报告题目:基于分子对接的蛋白质复合体结构预测。

吕强

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把并行元启发技术、深度学习技术、大数据技术应用于计算生物学问题,在蛋白质结构预测、对接和序列建模等领域获 NSFC 资助 2 项、海外资助 6 项,发表相关论文 10 多篇。曾获江苏省高校 青蓝工程 中青年学术带头人,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四等奖;江苏省优秀软件二等奖、三等奖;江苏省新长征突击手、苏州市新世纪高级青年专业技术人才。 报告题目: Parallel evolving uninterpretable intelligence

宁康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生物信息与系统生物学系系主任,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 2003 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 2008 年博士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生物信息学专业, 2010 年于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回国。先后在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和华中科技大学从事微生物相关生物信息学研究工作,研究重点方向为生物大数据和微生物组的挖掘及其在健康与环境等领域的应用。 2015 年与同仁在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建立生物信息与系统生物学系,并建设 生命科学大数据高性能计算平台 。在生物信息学领域从事科研工作 10 余年,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60 余篇。 2010 年回国以来,已在 Gut Bioinformatics PLoS Genetics Plant Cell 等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50 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 SCI 论文 30 余篇,文章总引用超过 1500 次( Google Scholar )。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大研究计划课题等。 Scientific Reports Genomics Proteomics & Bioinformatics 等国际期刊编委。担任中国生物工程学会 - 计算生物学与生物信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遗传学会 - 生物大数据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 - 生物信息学专业组委员,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 - 功能基因组信息学与系统生物学分会 - 转化医学信息学学组专家委员,中国蛋白质组青年学者委员会委员等。担任英国生物技术与生物科学研究理事会( UK-BBSRC )等基金评委。教授 生物统计学 生物信息学 等课程,并是 3 iGEM 金牌团队的指导老师。 报告题目:微生物组大数据挖掘:方法与应用,以及在蛋白 3D 结构预测方向的潜力。

沈红斌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要研究领域为模式识别与生物信息学,担任上海市自动化学会模式识别专委会主任、上海市计算机学会生物信息学专委会副主任、 BMC Bioinformatics Associate Editor Science China Information Sciences Associate Editor ,在 Nature Protocols Bioinformatics 等期刊发表 SCI 论文 120 篇,建立 30 余个在线生物信息计算平台,已为 50 余个国家科学家广泛提供生物信息在线预测服务超过千万次,理论预报结果多次被实验验证。曾入选国家杰青、 ESI 高被引科学家、 Elsevier 中国高被引学者、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首届国家优青、全国百篇优博论文、第八届上海青年科技英才等计划与荣誉,指导 4 名研究生连续 4 年入选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主持生物医学大数据人工智能基础分析算法与在线预测应用系统项目入围 2018 世界人工智能创新大赛最高荣誉 SAIL 奖榜单,获 2015 年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第 1 完成人)。 报告题目:蛋白质 2D 冷冻电镜图像的 3D 重构。

杨家安

杨家安博士具有 30 多年的化学和生物医药的工作研究经验,包括量子化学,理论化学,结构化学,计算化学 , 计算生物,生物信息学和药物设计。专注新技术方法的开发。杨家安博士运用数学 - 物理 - 化学 - 计算机方法,在蛋白大数据基础上成功地开发蛋白结构指纹技术。该技术可以对蛋白已知结构进行全面解读, 对未知蛋白的空间构象提供全信息,突破了目前蛋白质构象解析和蛋白构象预测方面的技术瓶颈,对生命科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医药研究有重要意义。发表学术文献 30 余篇,开创和拥有 7 项国际专利。杨家安博士目前任麦科罗医药科技(武汉)有限公司总经理,美国 MicrotechNano LLC 公司总裁。中科院深圳先进研究院客座教授,华大基因客座研究员。 1978-1981 年吉林大学理论化学所,导师:唐敖庆院士,江元生院士,孙家钟院士师,获硕士学位。 1983-1989 年美国路易斯安纳州立大学( Louisiana State Univ. ),导师: Prof. Neil Kestner, 获物理化学博士。 1998-2006 美国礼来医药公司( Eli Lilly and Company ),负责计算机药物设计和技术开发。 报告题目:从五氨基酸序列到蛋白折叠构象全信息。

张文炳

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 1999 年获得武汉大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2000 年晋升为副教授。 1999.11 2005.12 美国密苏里 - 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访问学者, 2005 12 月回武汉大学,晋升为正教授。 2006 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主要研究方向为发展理论和方法预测 RNA 分子序列和结构以及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在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Biophysical Journal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等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 2010 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 项。 报告题目。 RNA 动力学与 RNA 调控。

会议程序册.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