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之家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
twitter line
研究生: 張憲文
論文名稱: 車城地區歷史景點之研究
指導教授: 温振華 温振華引用關係
口試委員: 戴文鋒、温振華、江旭本
口試日期: 2020-07-07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長榮大學
系所名稱: 台灣研究所
學門: 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 區域研究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7
中文關鍵詞: 車城 琅嶠 四重溪 保力 統埔 福安宮 牡丹社 放索社
相關次數:
  • 被引用 被引用:0
  • 點閱 點閱:1234
  • 評分 評分:
  • 下載 下載:12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 書目收藏:0
車城原本也稱「柴城」,牡丹原住民社群自古稱之為「kupiyauan」,漢人譯之為「龜壁灣」,後通稱為「車城灣」,另早期亦稱為「瑯嶠灣」。位於臺灣屏東縣西南方,是四重溪下游的沖積平原,南北長約15公里,東西寬約11.5公里。北臨枋山鄉、獅子鄉、牡丹鄉,東南與滿州鄉為界,西臨臺灣海峽,海岸既長且彎,主要河川為四重溪(車城溪)和保力溪,皆向西流經車城灣入海,河域所形成許多大小的聚落,有些經變遷已了無人煙。在恆春尚未築城設縣之前,「琅嶠」便是泛指車城地區,直到恆春設縣之後才轉稱恆春半島為「琅嶠」或「琅嶠半島」。而「琅嶠」地名最早見於荷屬東印度公司派人前往採金礦的紀錄原文即寫有「Lonckjauw_及 Lanckjou_」)一詞。
早年車城地區因港灣開闊海運發達,所以此處人群早在史前時代與海外就已有頻繁的交易活動。在十六世紀時,琅嶠地區即與荷蘭人有所接觸。在明、清初期即有漢人陸續移入此地。然康熙末年因朱一貴事件而對臺施行海禁政策,琅嶠地區也因此被劃分為「界外」,在清廷國力無法管轄之陲,十八世紀閩、粵漢人與平埔族陸續移入,原、漢之間各族群的互動與競合關係,既獨樹一格又顯得緊張複雜。明永暦18年(1664)鄭經派兵在射寮與車城之間的琅嶠灣登陸,即有漢人屯田於東邊糠榔埔荒地,之後取名為統領埔(即今車城鄉統埔村),是漢人有規模移墾恆春半島之始。
車城一直都是恆春半島的交通鎖鑰,也是原、漢之間與閩、粵之間交易和緩衝的地方,當恆春至枋寮之間的道路還未闢通時,琅嶠灣便是恆春地區與各地船舶停泊之處,於是車城便成為多元族群匯集的地方,進而衍生族群衝突與競合的複雜關係。牡丹社群原住民與車城地區福佬人的關係相對緊張與仇視,原住民與客家人的關係則是良好緊密,甚至通婚和親,保力這個客家庄不僅是琅嶠半島的火藥庫,也是原住民的軍火供應中心,原、客之間互通有無且相互依存之關係可見一般。
1920年(日治大正9年),臺灣總督府實行地方行政的變革,將自然聚落的「大字」合併成街庄,這個街庄的轄域,在政權更迭後仍一直延續,僅有少數的變動。街庄變成鄉鎮,在臺灣人的地方認同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行政單位。就臺灣地方社會而言,連結新的社會網絡,從過去被劃分在「番界」之外的化外之地,真正轉成受政府所管轄的「界內」,其意義至為重要,所謂的「車城庄人」或是延續之後的「車城鄉人」方正式由此開始成立。
福安宮始建於明永曆年間,清乾隆53年(1788年)冬林爽文之亂,嘉勇公福康安率萬餘眾駐師車城,在進展未順時焚香祈禱神祐之後,終剿擒莊大田餘黨于瑯嶠之尖山「大哥洞 」一帶,福康安感于此役歸功福德正神神靈降佑,福祚大清所致,乃呈奏乾隆皇帝受准褒封並賜王冠一頂,龍袍一襲,並勒石乙面藉以酬謝神恩。因此福安宮後來有別於一般土地公基層神格的範疇。同治6年(1867)在南臺灣「龜仔角」發生「羅發號事件」,時任臺灣鎮總兵劉明燈奉派駐兵車城地區,偕同李仙得等人與琅嶠十八社總頭目卓杞篤交涉,最後在雙方簽訂了所謂的「南岬之盟」事件始告落幕之後,劉明燈勒石於車城庄福德廟(今福安宮),即俗稱「劉提督碑」。
位於統埔的琉球藩民墓與石門古戰場,以及海生館外的日軍「討蕃軍本營地」紀念碑,係與「八瑤灣事件」和「牡丹社事件」有關。1871年宮古島貢船在八瑤灣發生船難,漂民上岸後因文化誤解和語言隔閡被高士佛社原民所殺,稱之為「八瑤灣事件」,日本則於1874年以懲伐兇蕃為理由出兵征臺,在車城灣登陸引發「牡丹社事件」。「牡丹社事件」最終經英美調停,清廷向日本賠款,原同屬清朝和日本藩屬的琉球王國則被日本所併吞,而臺灣則完全歸於清朝管轄版圖。事件平息後,清朝開始重視臺灣之戰略地位,並由原先「防內亂」的統治態度,轉變為「防外患」的積極作為,於是著手開始在恆春築城設縣,並建立億載金城和鵝鑾鼻燈塔。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 3
第四節 研究回顧----------------------------------------------------------------- 4
第二章 地理環境與人文歷史-------------------------------------------------- 5
第一節 車城地區的地理環境-------------------------------------------------- 5
第二節 車城邊陲地名的歷史發展-------------------------------------------- 16
第三節 由大字別看車城的歷史變遷----------------------------------------- 19
第四節 車城兩大河域小聚落的變遷----------------------------------------- 23
第五節 消失的瓊麻產業-------------------------------------------------------- 41
第六節 「伴工」、「新丁」、「父母會」--------------------------------------- 43
第七節 西方人眼中車城地區十八世紀的景況----------------------------- 47
第三章 福安宮碑文與林爽文事件、羅發號事件 -------------------------- 56
第一節 福安宮的歷史沿革----------------------------------------------------- 57
第二節 福公碑文與林爽文事件----------------------------------------------- 58
第三節 劉提督碑文與羅發號事件-------------------------------------------- 64
第四節 福安宮歷史文物-------------------------------------------------------- 70
第四章 牡丹社事件相關景點-------------------------------------------------- 73
第一節 琉球藩民墓與八瑤灣事件-------------------------------------------- 74
第二節 龜山日本駐營紀念碑、石門古戰場與牡丹社事件--------------- 89
第五章 宗族與地方發展-------------------------------------------------------- 103
第一節 四重溪客家張懿昭家族----------------------------------------------- 104
第二節 四重溪平埔潘順發家族----------------------------------------------- 115
第三節 車城福佬廖永展家族-------------------------------------------------- 121
第四節 保力客家楊友旺家族-------------------------------------------------- 122
第五節 統埔客家林阿九家族-------------------------------------------------- 127
第六章 結論---------------------------------------------------------------------- 132
附 錄 車城歷史文化館雛議-------------------------------------------------- 136
參考文獻 --------------------------------------------------------------------------- 142


參考文獻
一、專書
王世慶
1971,《重修臺灣省通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王學新譯
2003,《風港營所雜記》,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中興土壤
1971,《屏東縣土壤調查報告》,臺北,國立中興大學土壤學系。
史蒂瑞(Joseph Beal Steere)林弘宣譯
2009,《福爾摩沙及其住民:19世紀美國博物學家的臺灣調查筆記》,臺北,前衛出版社。
朱景英
1996,《海東札記》,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江樹生譯註
2000,《熱蘭遮城日誌-第一冊》,臺南,臺南市政府。
江樹生譯註
2002,《熱蘭遮城日誌-第二冊》,臺南,臺南市政府。
江樹生譯註
2004,《熱蘭遮城日誌-第三冊》,臺南,臺南市政府。
江樹生譯註
2006,《熱蘭遮城日誌-第四冊》,臺南,臺南市政府
伊能嘉矩,楊南郡譯註
1992,《臺灣踏查日記》臺北,遠流出版社。
伊能嘉矩,
1909,《大日本地名辭書續編第三:臺灣》,東京,富山房。
安倍明義
1998,《臺灣地名研究》,臺北,武陵出版社。
李明一、王世幸
1985,《恆春地區民間宗教習俗調查研究》,屏東,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李錦旭主編
2018,《屏東學概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李榮南譯編
1992,《臺灣慣習記事》(中譯本),第六卷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余文儀
1764,《續修臺灣府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李仙得(Charles W.LeGendre)黃怡、陳秋坤譯
2012,《南臺灣踏查手記:李仙得臺灣紀行》,臺北,前衛出版社。
李國銘
2004,《族群、歷史與祭儀~平埔硏究論文集》,臺北,稻鄉出版社。
余文儀
1962,《續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何國榮
1995,《車城鄉地名之探討》,屏東,城中采藝。
宋增璋
1980,《臺灣撫墾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吳新榮
1981,《南臺灣采風錄》,臺北,遠景出版公司。
林顯水
2004,《車城鄉志》,屏東,車城鄉公所。
林金源
2010年,《續修恆春縣志》,屏東,恆春鎮公所。
林衡道
1978,《臺灣寺廟概覽》,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林衡道
1974,《臺灣寺廟大全》,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林衡道
1983,《鯤島探源》第三冊,臺北,青年戰士報社。
林修澈
2017,《原住民族重大歷史事件系列叢書(三)牡丹社事件》,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林呈蓉
2006,《牡丹社事件的真相》,臺北,博揚文化公司。
林佑崇
2010,《恆春三帖2-人物恆春:我們的人與事》,臺中,白象出版社。
洪敏麟
1985,《臺灣地名沿革》,臺中,臺灣省政府新聞處。
洪敏麟
1972,《臺灣省通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郁永河
1959排印,《裨海紀遊》,康熙三十九年原刊,臺北,臺灣文獻叢刊。
高拱乾
1960《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施添福
1987,《清代在台漢人的祖籍分布和原鄉的生活方式》,臺北,臺灣大學。
莊金德
1972,《臺灣省通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郭信厚
2011,《臺灣經濟作物圖鑑》,臺北,貓頭鷹出版社。
陳漢光
《臺灣文獻》,〈日據時期臺灣漢族祖籍調查〉23卷:1期。
陳秋坤
1994《清代臺灣土著地權-官僚、漢佃與岸裡社人的土地變遷,1700-1890》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陳秋坤
2014,《屏東縣志-人群分類與聚落村莊的發展》,屏東,屏東縣政府文化局陳亦榮
1991,《清代漢人在臺灣地區遷徙之研究》,臺北,東吳大學出版。
陳壽祺纂,魏敬中重纂
1959,《福建通志臺灣府》,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張仁傑
1996,《恆春半島人文地理變遷考據研究》,屏東,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張英和修編
1998,《張氏萬三公上發派族譜》。
張添金
2001,《琅嶠客 車城鄉保力村誌》,屏東,車城鄉保力社區發展協會。
屠繼善
2007,《恆春縣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曹永和
2000,《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溫仲和
1989,《應州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黃得峰、王新學譯
2005,《牡丹社事件史料專題翻譯(二)處蕃提要》,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黃叔璥
1959,《臺海使槎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黃瓊慧等
1991,《臺灣地名辭書》,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曾喜城
2004,《臺灣客家文化研究》,屏東:美和新故鄉出版部。

曾寶文總編
2010,《車城福安宮沿革志》,屏東,福安宮管理委員會。
鄉土史料
1996,《屏東縣鄉土史料》,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楊孟哲、纐纈厚、胡連成、高加馨 等著
2015,《一八七四年那一役 牡丹社事件:真野蠻與假文明的對決》,臺北,五南出版社。
楊熙
1984,《清代臺灣:政策與社會變遷》,臺北,天工書局。
楊信德編修
2014,保力《楊氏家譜》。
董芳苑
1983,《臺灣民間信仰之認識》,臺北,永望文化出版社。
董芳苑
1986,《認識臺灣民間信仰》,臺北,長青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董芳苑
2008,《臺灣宗教大觀》,臺北,前衛出版社。
董芳苑
2016,《臺灣人的神明》,臺北,前衛出版社。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3,《恆春縣志》,臺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3,《重修鳳山縣志》,臺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愛德華‧豪士(Edward H. House)譯者:陳政三
2015,《征臺紀事:牡丹社事件始末》,臺北,五南出版社。
廖正宏
1995,《人口遷移》,臺北,三民書局印行。
潘英
1996,《臺灣平埔族史》,臺北,南天書局。
蔣毓英
2004,《臺灣府志》,臺北,行政院文建會。
劉峰松譯註
2004,《楓港營所雜記》,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劉良璧
1961,《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劉寧顏
1996,《重修臺灣省通志卷2土地志勝蹟篇》,臺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劉寧顏
1994,《重修臺灣省通志卷1大事志》,臺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鍾壬壽
1971,《六堆客家鄉土誌》,屏東,常青出版社。
鍾華操
1979,《臺灣地區神明的由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簡炯仁
2015,《屏東平原先人的開發》,屏東,屏東縣政府文化局,二刷。
簡炯仁
2001,《屏東平原開發與族群關係》,屏東,屏東縣政府文化局。
簡炯仁
《高雄地區平埔族原住民之研究》,高雄,高雄縣政府文化局。
簡炯仁
1997,《臺灣開發與族群》,臺北,前衛出版社,二刷。
簡炯仁
1999,《清代以前恆春鎮的開發與社會組織》,屏東,恆春縣誌,卷五社會志。
藍鼎元
《平臺紀略》,附錄(經理臺灣疏),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七輯。
蘇福全
1997,《屏東縣鄉賢傳略》,屏東,屏東縣立文化中心。
二、期刊論文
石萬壽
1986,〈乾隆以前臺灣南部客家人的墾殖〉,《臺灣文獻》,37:4,頁69-85。
伍淑惠
2013,(恆春熱帶植物園的奇幻漂流) ,《林業研究專訊》2月號,頁25。
周婉窈
2015,〈從琉球人船難受害到牡丹社事件:「新」材料與多元詮釋的可能〉,《臺灣風物》,65:2,頁24-31。
林正慧
〈閩客?福客?清代臺灣和人族群新探-以屏東平原為起點〉,《國史館學術集刊第六期》,頁34-54。
陳正和
(瓊麻)《清流月刊》,2011年11月號,頁1-3。
陳翼漢
2004,〈歷史與文化資產之於「過去」〉,《博物館學季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18:2,頁84-92。

陳枝烈
2004,〈牡丹社事件--多元文化教育的觀點〉,《原住民教育季刊》,35,頁109-128。
劉正一
1994,〈【補述篇】保力村開拓史話〉,《六堆風雲》,六堆風雲雜誌社,第45期。
鍾夢翔
1994,〈被遺忘的客家部落 車城鄉保力〉,《六堆風雲》,六堆風雲雜誌社,第45期。
簡炯仁
1994,〈臺南及高、屏地區平埔族「老祖」祭祀之現況調查研究〉,《臺灣風物》, 44:1,頁36-44 。
三、學位論文
洪桂枝
1973,〈近年恆春地區經濟活動及人口變遷的分折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胡金印
2001,〈恆春地區農業活動對落風山的調適〉,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
高加馨
2001,〈牡丹社群的歷史與文化軌跡--從排灣族人的視點〉,臺南,《臺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
陳如君
1994,〈乙未之前恆春地區開發之研究〉,臺南,《成大歷史研究所論文》。
黃啟仁
2007,〈恆春地區客家二次移民之研究--以保力村為例〉,臺南,《臺南大學碩士論文》。
劉秀美
2001,〈日治時期六堆客家祠堂建建築之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旭貞:
1999,〈佳冬村落之宗族與祭祀一臺灣社會個案研究〉,高雄,《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