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9日,金银潭医院收治了第一批新冠肺炎患者。
从此开始,这里就一直以超负荷的工作量运转。
前不久火爆全网的抗疫剧《在一起》中,第一个单元「生命的拐点」就是以这座医院的故事为原型改编的。
这部纪录片,正是由记者从今年2月亲身深入医院ICU红区,开始实地拍摄。
直到4月金银潭医院患者清零之后,总计80天的跟踪纪实。
在这80天里,有无力的现实,也有温情的故事。
更多的是让人内心波澜,翻腾的瞬间。
纪录片主要追踪了5位病患及其家庭,在感染之后的变迁。
其中最令人痛心的患者家庭,是李超一家。
李超,是一名出租车司机。
没有人知道他是何时被感染的,怎么被感染的。
就在他出现发烧症状后,他的父亲、母亲、奶奶陆续生病入院。
但因为病情不同,他和亲戚被分别送到金银潭、火神山、协和东西湖医院不同的地方治疗。
而他的妻子和孩子,也被暂时送到了隔离点。
同在一座城市,却无法取得联系。
团圆,在这个时候,变得如此艰难。
李超是个很坚强又乐观的人。
即使在住院时,也要为自己找点儿事做。
不仅能够分散注意力,还能为大家谋点福利。
但当一份份家人的病危通知书送到面前时,乐观如李超,也再也绷不住了。
尤其是当提起奶奶,这位铮铮铁汉也忍不住流下眼泪。
原来,李超为了方便照顾老人,特意买了一个大点儿的房子,把奶奶接过来一起合住。
但人算不如天算。
这回疫情却因为自己,让奶奶陷入了病危。
他把家人患病,都归咎在了自己身上,感到十分自责。
「这次家里很多的病情,老人的病情,也都是因为我造成的吧。所以就对他们比较内疚。希望他们都能够回来。」
不久,母亲、奶奶、父亲,相继离世。
而就在父亲去世的当天早晨,医生还说他的情况比较稳定。
生命结束得如此突然,令人唏嘘不已。
一个月不到,他失去了三位亲人。
同样地,记者敖慕麟也在疫情期间经历了丧父之痛。
在武汉-封城的第一天,他接到了凤凰卫视前同事的邀请,加入了武汉疫情现场报道的行列。
而59岁的父亲,主动承担起了司机一职,要求与他共同前往。
不久,敖慕麟一家三口先后都有了发热症状。
而父亲更是住进了医院。
敖慕麟和母亲的身体渐渐得到了康复。
但父亲的病情却持续恶化,最终因抢救无效在金银潭医院去世。
灾难,总是来得那么让人措手不及,无能为力。
然而,你可能想象不到:
这些死去的患者并非对这个世界失去了价值。
在父亲去世后,敖慕麟尚在惊愕之中缓不过来。
而此时母亲却提出了一个想法,希望能将父亲的遗体捐献。
她相信,这一定能够为病理的研究有所意义,能够帮到更多的人。
同时,连续失去三位亲人的李超,也同意了将自己的父亲遗体捐献。
我们无法想象,这些亲属内心经历过怎样的纠结、痛苦,但这一定是个艰难的决定。
但它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在整个疫情期间,金银潭医院一共有320位新冠肺炎患者离世。
其中,有18个家庭同意捐献遗体用于医学研究。
他们对于这场抗疫之战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
广大医生都能从中获得更多对新冠肺炎症状的认知和了解,以能够做出更好的防控措施和临床救治。
「对于还在医院守候、煎熬的病患,这是逝者留给他们最后的温暖。」
直到医院ICU重症患者清零之后,敖慕麟才有机会回到父亲生前所在的病房。
对着如今空荡荡的病床,做了一次最后的告别。
当晚,他在朋友圈写道:
朋友告诉我,父亲的病房会有阳光照进来。于我那里有过希望,但现在是一片废墟。我要做的不是把废墟抹平铲净,而是把他保存下来,不会忘记,不要忘记。然后在它旁边,重新开辟一块新的土地。
逝者有价,生者更加不易。
金银潭医院不仅包裹着死亡的沉重,也总是透露着生的希望。
尤其是在ICU这里,每个病患与死神只有一线之隔。
王枫姣在住进金银潭医院之前,是武汉市第三医院急诊科护士。
她活跃在抗疫一线,也是一位临产的妈妈。
在生下孩子不到24小时后,被确诊新冠肺炎。
随着病情迅速恶化,短短4天后她进入了ICU。
在ICU抢救时,她始终处于昏迷状态。
但潜意识中,总隐隐约约听到有人喊她的名字,让她加油。
在这样的鼓励声中,王枫姣从死亡边缘挣扎了回来。
这个声音,正是来自医生桑岭。
他持续地跟病患喊话,让她撑住。
同时,还不断提及她刚出生的孩子,让她放心。
桑岭坚信,母亲最挂念的一定是孩子。
所以要在手术过程中,用吼一吼的方式,让她听到。
要让她有安全感,也要有信心。
「因为我始终相信,ICU还是个有温度的医学的。」
彭博,是另一名从鬼门关救回来的患者。
从1月19日入院以来,他一共经历了4次致命的并发症。
最严重的时候,也采用了ECMO治疗。
ECMO,即体外膜肺氧合。
用于对重症心肺功能衰竭患者提供持续的体外呼吸与循环,以维持患者生命。
它被称为此次新冠肺炎的终极治疗手段。
但这个治疗过程,往往会伴随着感染、消化道出血、血栓、肾功能衰竭等一系列问题。
是对病患和医护人员的极大挑战。
金银潭医院在整个疫情期间,一共有24人因新冠肺炎使用了ECMO。
而最终成功抢救回来的,只有4人。
彭博就是其中之一。
「一场惨胜,只捡了一条命。」
这是彭博对自己与新冠病毒的这场战争下的判词。
他醒来后,暴瘦了40斤。
但他还来不及庆祝,接下来就要面对不知多久的康复训练。
喝牛奶,拿手机,这些简单的动作,对于此时的他来说,变得如此艰难。
还有可能存在会伴随他一生的PTSD。
在ICU病房里的昏迷,让他根本分不清白天和黑夜,也分不清梦境和现实。
支撑他尽快康复出院的,是妻子怀里即将诞生的二宝。
为此,他逼着自己,加速恢复。
终于在出院后,满心欢喜地迎来了平安降临的孩子。
这个小家,也重新燃起了新的希望。
4月11日,金银潭医院ICU重症患者清零。
生者,是幸运的,也是可敬的。
他们依然会带着对逝者的怀念,努力活下去。
医院,是医者和患者共同的战壕。
医生,则是病人唯一的希望。
抗疫在一线的医护人员,每一个都值得我们尊敬。
郑霞,是浙江省第一位赴鄂支援的医护人员。
在封城的当天晚上,她逆行而上,抵达金银潭医院。
没有任何休息,第一时间就展开了工作。
肖军,是郑霞在金银潭医院接手的第一位病人。
她的病情不断恶化,不得不进行气管插管治疗。
此时,患者充满希冀的问到:
「10天,10天我插管能好吗?」
而郑霞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只能将问题含糊过去。
在与死神竞速中,医生要做许多选择。
但他们终究不是全知全能的神。
谁都不知道,这个选择接下去之后,是好是坏,是生是死。
这种选择并非是一种权力的享受,而是一种煎熬。
在郑霞的心里,当然也希望自己能够给肖军一个保证。
但可惜的是,她不能。
每一次ICU治疗,都是一次在所难免的冒险。
所幸,经过24小时紧张惊险的抢救,肖军的病情最终得到了控制。
她从来没有看到过郑霞真正的模样。
但就是那张藏在重重防护下的脸,在最困难的时刻,给了她最大的慰藉。
她默默地对这位医生叨咕了一句:
「谢谢。」
两个月后,肖军终于可以下地走路了。
而此时,郑霞已经回归到原来的工作单位。
每天一个视频电话,是这对医患之间最大的牵挂。
郑霞依然操心着肖军的情况,事无巨细地问着病情。
还反复嘱咐仍在金银潭的医护人员对肖军多加照顾:
「能不能把她的管子接的长一点儿,这样她能够活动的空间也就大了一点儿。」
对医生的用心关怀和奋力抢救,肖军不会忘记。
她会在心底深处,永远地感激,感激不尽。
在这栋忙碌的医院里,你总能听见:
仪器的滴滴声,伴随着病人的呼吸起伏。
也总能看见:
匆匆走过的护士,抱着与自己体型并不相符的仪器。
而每一位医生,都揪紧了心。
救死扶伤是他们的天职。
他们从来没有想过放弃一位患者。
他们凭借着自己的医学知识,冷静而乐观地看待每一次救治。
也更会在极度危险的情况下,积极地去寻找一些好的办法,唤起病人生的希望。
如果没有这个纪录片,他们的故事或许会淹没在历史的河流中。
这些英雄们,值得我们铭记。
或许我们不知道他们的姓名,年龄,或是从哪里来。
但我们都知道,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抗疫英雄。
正是靠着他们的努力奋战,才让我们挺过了一切曾经没有办法想象的难关。
才让千千万万个家庭得以脱胎换骨,涅槃重生。
新冠疫情,是不幸的。
但值得欣慰的是,通过这场疫情,大家如此清晰地感觉到了我们是命运的共同体。
而正是这座从前并不出名的金银潭医院,首先筑起了抗击新冠疫情的第一道防线。
无数的志愿者从祖国各地出发,带着物资,一起奔赴这里。
他们有选择去留的机会。
去,是不知生死的未来。
留,是至少还安全的现在。
他们婉拒亲人的挽留,朋友的「好言相劝」,一起奔赴去了那一个不知生死的地方,成为一名抗疫志愿者。
「虽千万人,吾往矣。」
如今,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已经建立起了严格、稳定的疫情防控手段。
没有人愿意再看到疫情期间的一场场悲剧,及其带来的巨大损失。
不过,即便是疫情出现反复。
我们也有足够的信心去再度取得胜利。
因为过去的一切,已经留给我们太多的经验和教训。
铭记历史,让我们更有勇气应对未来。
所以,别慌。
请保持警惕,并怀抱希望。
原标题:《9.2分国产片,没人看太可惜了》
阅读原文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