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假性亲密关系(Irrelationship)?

"Gone Girl" Goes to the Darkest Reaches of Irrelationship 在关于《Gone Girl》的讨论…
关注者
63,685
被浏览
14,975,916

1,198 个回答


《假性亲密关系》里有这么一段话:

“周末的烛光晚餐,羞涩的牵手和初吻,情人节的玫瑰花,雪白的婚纱盛大的婚礼……

这是社会对亲密关系的描述,大家都会做这些事情,但并不是经历了这些过程,两个人的感情就会变得亲密和幸福了。”

有些感情,外看一切安好,内看却发现只是两个孤独的人,演着孤独的戏。

从广义上来说,一切低质量的爱情,都可以称之为“假性亲密关系”。



可能是你根本不爱他。

可能是你潜意识就抗拒亲密。

也可能是两个缺爱的人,都只想索取,而无力付出。

它有很多种,但思来想去,还是这一种假性亲密最普遍:我们都在害怕真实,习惯伪装。



为什么需要亲密?

曾奇峰说,因为在普通人际关系里,我们会有所压抑,但在亲密关系里,我们可以“胡来”。

“胡来”即是真实地袒露。

因为真实,才是被人看见的,舒展的,自在的。

但有些人,却恐惧这种“胡来”。

《心灵捕手》里的威廉就是这样。

他爱上了朱凯兰。

约会时,他和女友有说有笑,相处颇为融洽。



但另一方面,威廉又一直伪装着什么。

朱凯兰问他家庭情况如何。

他说:“我有12个哥哥,我是最小的一位,他们分别叫······我们相处非常愉快。”



但真相却是,威廉是个孤儿。

有一次,大雨滂沱的夜,威廉忽然跑到免费电话亭,拨通女友手机。

朱凯兰接了,问:“你是谁?”

但威廉没有出声,没有说我想你,也没说我是谁,而在纠结几秒后,挂断电话,落荒而逃。



他们关系的破裂,是源于一夜缠绵之后的一次对话。

朱凯兰是个富家女,她说:“我毕业后,我们一起去加利福尼亚州吧?”



去异地,就意味着同居,意味着一起生活。

威廉顿觉恐惧:“不行,万一到了加州,你发现我一些缺点不再爱我怎么办?难道我要和不爱我的人一起困在加州?”



还不及女友解释,他又说:“你根本就不爱我,你就是想和我这种穷人玩玩!”

一番歇斯底里的争吵后,朱凯兰含着泪:“如果你说,你不爱我,我就彻底放手。”

“我不爱你。”



说完之后,威廉决绝离去。



威廉对待感情的态度,其实就是这种假性亲密关系的极端。

这些人首先有个特点:潜意识里非常恐惧被对方抛弃。

恐惧的情绪,会引发逃避的心理。

于是,他们会在内心建立一道非常强的心理防线,让自己不走出,让别人也不易走进。

比如明明很在乎某人,但宁是要装作无所谓。

比如明明有一大堆话想要倾诉,可是,当真正见到对方时,人,莫名就冷了下来,不知说些什么。

再比如,大雨滂沱之夜,威廉想念女友,为何却不敢明说?

因为表达需求,就是一种示弱。

示弱,就意味着要建立依恋,从而把自己的心,真正交给对方。

而把心交给对方,又意味着给了对方抛弃自己的权利。

所以顾城说,为避免结束,你避免了一切的开始。



过分恐惧被抛弃,还只是其一。

他们在对待亲密关系时,潜意识里还有一个固执声音:TA肯定接受不了我的缺点!TA只会喜欢我好的一面!

威廉曾对心理医生说:“我爱上了一个女孩,聪明有风趣,跟所有女孩都不一样。”



“那你为什么不继续约会?”

“她很完美,我不想看到她不完美的一面。”



医生点破他的心思:“是你不想让她看到你不完美的一面吧?这是极好的哲学,一辈子不用认识任何人。”



这就是威廉要选择分手的真相:若和朱凯兰远走高飞,对方就会看到那个不完美的自己。

而他潜意识就觉得,不完美的自己,全然真实的自己,是不被爱的。

一旦有此执念,人便会习惯伪装。



同事池槿文曾提起她的大学恋情。

两年前的某一次考试,她考砸了。

她哭了很久。

90分努力,却只收到了50分回报,且这场考试还会影响到她能否顺利毕业······她一度陷入非常无助的状态。



期间,她和男友见了三次面。

“你怎么了?”

“没事,我很好。”

“你脸色很憔悴,感觉你心情不开心呀?”

“没事,晚上追剧追的。”

三次的对话,基本都是这一模式。

但池槿文告诉我,那段时间,其实她很想倾述委屈,想抱着他哭,想得到他的安慰和关心。

我没有问“为什么不”,而只是说:“后来呢?”

她说:“浅浅淡谈了一年,分了。”

“他提的?”

“不,我提的,只是没想到他会同意。”

“既然这么舍不得,为什么不告诉你的想法和感受。”

同事皱了皱眉,说:“习惯吧,习惯藏着掖着不说真话。”

我自己为是,仗着懂点心理学便评价说:“你就是不敢暴露真实的自己,因为你觉得,真实自己会被抛弃。”

听到这,她怔了几秒。

然后迅速将脸斜45度角仰视天空,似乎又在隐藏什么。



《心灵捕手》里,心理医生没有直接指出威尔的问题,而是讲个小故事。

他说:“你知道吗?我太太特别喜欢放屁,而且声音还很大。有一次半夜,她放屁太响,把家里的狗都吵醒了······”



分享这些细节时,心理医生满脸洋溢着幸福。

他不像是在回忆一个臭事,而更像是回忆妻子最美好感性的一部分。

他说:“那是我最想念的事。因为这些小特质,使她成为我的太太。”



“他也知道我所有的缺点,人们称它为不完美。但不完美的东西,却是最好的东西,因为它能选择让谁进入我们的世界。”



其实这也是我想表达的——真正亲密的建立,就是从暴露、看见、接纳彼此的不完美开始。

明确到这一点,然后在相处时,我们再用足够耐心,去觉知自己潜意识的“执念”。

自己为什么要逃避对方的好?又或不好?

为什么不敢说出自己的委屈?

为什么当孤独和思念袭来,却不敢向那个TA伸出手去?

去和内心深处的那个自己对话,直至你愿意承认这个问题:在感情里,我是一只把头埋在沙里鸵鸟。

而剩下的,就是鼓起勇气,把头从沙子里拿出来。

当那个TA再问你“怎么了”。

别习惯性微笑,也别着急说“没事”,

停顿一下,用这短暂的几秒,去克服自己对被抛弃的恐惧,然后,放下戒备,卸下伪装,把真实的自己推出去。

相信吧,TA会接纳这个完整的你。

一如你也渴望看见一个完整的TA。

作者:卓绝


你会有这样的困扰吗?明明处于一段亲密关系里,但是感觉跟另一半离得很远很远,并没有真正在恋爱、能够放心去依赖的感觉。说几个可能会戳到你的例子:比如与 ta 一起去旅行、到网红餐厅打卡,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不是发自内心的快乐,而是为了扮演热恋中的情侣应该有的样子。或者你们在一起只会说些吃喝玩乐这种表面的事,你不会与对方分享你心中那些敏感、纤细还有脆弱的情感。两个人就像生活合伙人,而不是有精神共鸣的灵魂伴侣。

我的来访者小玲就是这样的典型的假性亲密者。从表面上看,她跟男朋友非常的恩爱。两个人总是有聊不完的话题,平时很少会吵嘴和闹不愉快。是外界看来很模范的小情侣。但是这种恩爱只是小玲表演的面具,她内心深处对另一半并不亲近和信任。她很苦恼地说:「我感觉自己缺乏爱人的能力。相处就像在完成任务,并不是真正地享受这段关系。」

那这种假性亲密的状态是什么导致的呢?

第一个原因 ,是你带着伪装的面具在生活,不敢把内心真实的情绪开放给恋人。这种状态跟我们的成长环境有很大关系。如果从小开始,照顾你的爸爸妈妈就能看到你的需要,比如当你难过的时候会好好地鼓励你,让你找回丢掉的信心;当你感觉害怕了会及时出现保护你,提供能够遮风避雨的心灵港湾,那么你会觉得这个环境是安全的,允许你成为真正的自己。

但糟糕的是,很多人的原生家庭恰好相反。父母不仅不会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还会把角色颠倒过来,变成剥削孩子的巨婴成人。小玲的爸爸妈妈就是这种状态,她从小就是妈妈的情感垃圾桶。每次妈妈工作上有不顺利、或者跟爸爸吵架了,都会把气撒在小玲身上,通过对她冷嘲热讽来发泄内心的负面情绪。而小玲的爸爸呢,也特别喜欢打压女儿来获得权力感。动不动就训小玲一顿,罚她写三页纸的自我检讨,把在外面没逞的威风通通找回来。

结果就是,小玲觉得暴露真实的自己是不安全的,会被亲近的人利用和伤害。所以她慢慢发展出假性自我——看似能跟人很快打成一片,但实际上对谁都不信任的状态。即便建立起亲密关系后,也很难摘下戴了太久的面具,放心去做真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