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链接
link之家
链接快照平台
  • 输入网页链接,自动生成快照
  • 标签化管理网页链接

光明日报记者 陆健 颜维琦

2018年7月26日晚上,安吉县农民裘丽琴站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地球卫士奖”的颁奖台上,用夹杂着方言的中文讲述日常生活的变化——

“我来自浙江省的一个村庄。15年前,我每天都要拎着满满的一桶脏水,走到很远的地方去倒水。当时,我家厨房没有排污水管,村里没有垃圾箱,河道受污染,又臭又黑。今天,‘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实施,使我们的村庄变成了一张亮丽的明信片。”

朴实的演讲,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这掌声,也是对浙江生态变革的赞誉。2003年以来,浙江历届省委省政府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践行“两山”理念,建设美丽浙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让绿色成为浙江发展最动人的色彩。作为全国首个生态省,浙江从美丽生态、美丽经济,到美好生活,一个山川秀丽、景美人和的全域大花园,正成为映射未来中国样貌的鲜活样板。

夕阳下的浙江省余姚市梁弄镇甘宣村。光明网记者 季春红摄/光明图片

杭州市临安区指南村。俞海摄/光明图片

近日,杭州市临安区举办中国最美稻田艺术季,村落景区与高雅艺术相结合。 胡剑欢 摄/光明图片

久久为功,绘就诗画山水新家园

钱江源头,开化如画。开化是全国著名的林业大县,到处是郁郁葱葱的山林。开化过去以砍树卖树为生,鲜有环境保护、生态优先的意识。这种传统、粗放的发展方式,在浙江曾存在过很长时间。“村村点火、户户冒烟”,随着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迅猛推进,资源、能源消耗快速增长,浙江的生态环境压力与日俱增。

2003年开始,打造“绿色浙江”成为“八八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此后十多年,浙江的追求和探索始终不变,从“八八战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到美丽乡村、美丽城镇、美丽浙江,浙江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全力打造“诗画浙江、美好家园”。

致力于打造全国最严环保执法省份,浙江深入实施“811”美丽浙江建设行动,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8”指的是浙江省八大水系;“11”既是指全省11个设区市,也指环境执法力度保持全国领先,打击力度位居全国首位。

“省长村长,都是河长。”全国首创的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制,保障全省所有河道每天有人巡有人管。6.2万名河长连同无数的民间河长,一起谱写了一曲全民治水的赞歌。

浙江率先在全国建立生态功能区县市环境年金制度,实施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保护管理考核,建立了覆盖所有水系源头地区的生态补偿制度。

从发展观到生态观,从生存观到执政观,“生态”两字深度改变着浙江,实现了乡村蜕变。2019年,浙江全省地表水总体水质为优;11个设区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4.4分贝;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多年保持全国前列。在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中,浙江以100%优良率名列第一。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一个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干净、城乡更美丽的浙江新图景呈现在世人面前。

躬身力行,生态优势换来发展优势

西部茂林翠竹、山清水秀,中部田园小城、宜业宜居,东部古镇悠悠、传唱千年,北部丝绸鱼米、湖泊众多……经历了壮阔的实践创新和深刻的观念变革,绿色发展理念越来越成为浙江大地上的共识,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越来越成为干部群众的自觉。

在浙江城乡,绿色发展带来的改变正每天上演着——浙北安吉,余村从开矿办厂到美丽经济的产业革新,折射转型升级的理念攀升;浙中浦江,浦阳江由浊变清的蜕变,浓缩着“五水共治”的生动掠影;浙南温岭,拆违拓宽绿色空间,“腾笼换鸟”带来更高质量的发展。

在浙苏皖三省交界处,有一个乡镇名叫煤山镇,地处长兴县境内。这里拥有当时全省最大的国有企业“长广煤矿”,2013年,随着最后一个矿口封闭,浙江终结了产煤历史。

因煤而兴的煤山,随着资源走向枯竭,水泥、矿山、建材等传统产业兴起,高耗能与高污染倒逼着另寻新路。将“改旧”与“育新”并驾齐驱,煤山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腾笼换鸟,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绿色产业成为接力者。

水晶如此璀璨,污染却又如此严重。有灯亮的地方,就有加工厂;这曾是30万人的生计,这是无数人想逃离的家乡……浦江县“治水馆”,记载着产业转型的变迁。2000年前后浦江水晶产业最鼎盛的时候,大小作坊遍及城乡,“母亲河”变成了“牛奶河”。以壮士扼腕的决心,浦江县一手抓铁腕治水,一手抓产业转型,水晶企业总数由原来的2.2万家缩减至505家,但税收从整治前的3000万元提升到去年的1.35亿元。

走进湖州市吴兴区东林镇,只见一池池鱼塘遍布乡间田野,于夏日风拂下清波荡漾。时光倒退6年,龟鳖养殖导致水污染严重,臭气逼人。吴兴区长潘永锋说,“我们用了2年时间对温室龟鳖养殖业进行彻底整治,将存在近20年的龟鳖养殖棚实现全面‘清零’。”此后,当地以温室龟鳖整治带动产业转型,培育农业转产示范户,引进国香米业、他色莲藕、茭白套养泥鳅等生态高效农业模式。

借助乡村旅游、民宿产业、农村电商等新兴业态,浙江广大农村“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之路越来越宽广,到处呈现生机勃勃的乡村胜景:村庄掩映在青山绿水间,人们享受着优良的生态环境,办起农家乐、搞起乡村游,在乡村安居乐业。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019年底,浙江建成农家乐休闲特色村超过1100个,农家乐经营户2.2万户,带动就业超过100万人。

自我加压,建设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太湖源、天目山、浙西大峡谷……除了这些传统的旅游景点,近两年,到杭州临安区的游人更愿意深入那些曾经名不见经传的村落,看千山含翠、风摇竹影,看红叶古村、雪打梅花。

从“一处美”到“一片美”、从“一时美”到“持续美”,变化正悄然出现在广阔的临安乡村。按照全域景区化的目标,临安区去年启动实施新一轮村落景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沿着八条美丽乡村连接线,打造十个示范型村落景区,让散落在各处的自然禀赋和特色资源“串珠成链、连片成景”,推进美丽乡村的转型升级,把美丽乡村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和农村农民增收致富的优势。

临安村落景区建设仅仅是浙江美丽乡村升级版的一个缩影,如今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在浙江大地上星罗棋布,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家园、市民休闲旅游的乐园。截至目前,浙江已建设特色精品村2500多个,打造美丽乡村风景线500多条。

进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面对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更高要求,浙江正在向更高层次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从2018年起,浙江举全省之力全面推进大花园建设,加快打造“幸福美好家园、绿色发展高地、健康养生福地、生态旅游目的地”,形成“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镇一天地、一城一风光”的全域大美格局,建设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

浙江省提出,以大花园核心区(衢州市、丽水市)和示范县为重点,实施大花园建设行动计划,加快构建以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为核心的“两山”转化评估体系。以安吉县域践行“两山”理念综合改革创新试验区、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区和丽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为先行,构建生态资源变资产资本的平台、体系和机制。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从浙江实践中萌发并不断发展丰富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跨越山海,推动中国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在浙江看到的,就是未来中国的模样,甚至是未来世界的模样。”联合国原副秘书长索尔海姆在推荐“生态文明的浙江样本”时赞叹道。

浙江生态建设大事记

2003年6月

浙江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

2003年7月

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绿色浙江”作为“八八战略”的重要一条正式提出

2004年

浙江实施首轮“811”生态环保三年行动

2005年8月15日

习近平在安吉县余村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

2010年6月30日

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通过《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

2010年12月

省委、省政府印发《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年)》,在全国率先开展美丽乡村建设

2015年2月

浙江正式给26个欠发达县“摘帽”,不再考核GDP总量

2016年9月

浙江吹响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号角

2017年

浙江全面打响劣Ⅴ类水剿灭战

2018年6月

浙江全面实施大花园建设行动计划

2018年7月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2020年5月

浙江成为全国第一个生态省

《光明日报》( 2020年06月24日 05版)

汪承灏 孙鑫 顾玉东 郭爱克 李德平 汪懋华 黄旭华 裴荣富 高镇同 王正国 邢球痕 施仲衡 田昭武 叶铭汉 周光召 沈绪榜 李政道 刘昌孝 林尚扬 张寿荣 张存浩 宋家树 刘桂生 万惠霖 常印佛 计亮年 孙钧 朱起鹤 朱伯芳 胡和生 盛志勇 王子才 肖序常 徐承恩 曹春晓 王明庥 秦裕琨 汪忠镐 钟万勰 袁权 韩大匡 潘镜芙 郑光美 胡英 汪应洛 凌永顺 钟训正 刘守仁 陆元九 关兴亚 万哲先 毛江森 张友尚 卢强 李文华 龙驭球 顾真安 邱兆祥 张国成 赵伊君 汤鸿霄 赵梓森 黄克智 沈其韩 杨叔子 解思深 彭一刚 王琳芳 顾健人 朱英浩 王威琪 张兴钤 孟兆祯 徐叙瑢,院士 范海福 梁骏吾 於崇文 邹竞 周勤之 汪承灏 孙鑫 顾玉东 朱森元 石学敏 温俊峰 冯叔瑜 郭爱克 陆道培 李德平 汪懋华 赵法箴